APP下载

我国产学研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3-08-15严昌国

长春大学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产学研大学企业

张 敏,金 一,严昌国

(延边大学 农学院,吉林 延吉133002)

产学研结合是企业、大学和科研单位之间依据各自的优势所进行的最佳组合,目的是培养最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同时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产学研的结合机制研究已经受到全世界的瞩目[1]。关于产学研结合经验和模式研究的文献报道比较多,高校产学研结合机制创新研究的报道却很少见,而产学研结合成功与失败原因分析是找出其结合机制创新的基础。本文主要对国内外产学研结合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进行剖析,从中找出适合我国高校产学研结合应有的新机制。

1 科技发达国家产学研结合的成功经验

1.1 美国产学研结合的成功经验

作为产学研结合发源地的美国,其成功经验和结合模式具有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主要有以下几个代表模式:

(1)园区模式。斯坦福大学创建的工业园区发展到今天已涉及电子、航空与宇宙、制药和化学等高新技术产业。斯坦福大学经营管理的园区内所有企业都与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大学与园区经常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大学的研究项目完成需要借助园区的研究设备完成。每年都会有500名以上毕业生直接在园区参加工作并受益。为世界树立典范的硅谷园区就是依托斯坦福园区发展起来的。在美国具有相似影响力的园区“田纳西技术走廊”、“亚特兰大高新科技园”、“奥斯汀高技术中心”,分别依托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田纳西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及佛罗里达电子工业带和奥斯汀政府组建的科研机构。

(2)孵化器模式。美国的这种模式是针对小企业提供帮助的一种产学研结合模式。企业孵化器意味着向小企业和新企业提供便宜富有灵活性的地方,通过各种有机的支持服务,提供管理技术、融资援助,提供与专家和其他企业交流的机会,达到促进企业进步发展的目的。

(3)其他模式。美国产学研结合成功模式除了上述两大类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结合模式。如:①专利许可与转让模式。拥有技术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可通过向企业发放专利和技术转让来实现产学研的结合。美国的专利有发明专利、工业品外观设计专利和植物专利等3类,它们的有效期分别为17、14和17年。②美国的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及工程研究中心模式。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具有优秀的科研人才和先进的设备,既培养高端人才,同时又承担政府和企业委托的重要科研任务。大学里在产学研中起重要作用的就是企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这类研究中心有3种组织形式,分别为单一合作伙伴、多个学校与多个企业合作方式和广泛与企业和大学以签定合同方式合作。第二类结合模式在美国发展速度比较快。③美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模式。从大学和研究机构中剥离出来的高新技术企业是衡量知识流向于市场的重要指标,也是产学研合作的新发展模式[2]。

综合美国产学研结合的成功经验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美国参与产学研合作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具有相当雄厚的科技实力,是产学研合作成功的必备基础。美国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创造了大量的高新科技企业,如斯坦福大学1年申请的专利有300多项。由斯坦福大学科研成果转化而诞生的世界知名企业有雅虎、惠普、goole、Sunmicrosystems、Silicon Graphics、Netscape、Cisco System等。美国其他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也具有大幅度提高,对于当地经济多元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美国政府给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资金支持和相关政策是产学研结合成功的重要保证。从4个方面体现:一是美国的政策支持。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的Bayh-Dole法案即“1980专利和商标修正法案”,主要内容是联邦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及联邦政府的合同项目的知识产权归属;二是国家科研经费的资助;三是银行提供贷款、贷款担保以及风险资金;四是政府快捷到位的其他服务。

(3)美国高校的办学理念和高等教育思想在产学研结合成功过程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传统的办学理念是重视基础研究和培养学生,优秀论文的质量和数量及毕业生就业率是评价高校层次的重要指标。高校的科研成果如果与市场需求严重不符,就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美国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就明确了办学理念,学校必须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技成果要趋于适用型,并培养大批量的优秀创新型人才,同时也滋生出依托高校的大批高科技企业。

(4)前期资金注入、孵化器模式的建立及互联网的发展也是产学研完美结合的重要因素。美国的前期资金注入有3个途径:一是政府部门的科研经费支持,多指小试和中试阶段;二是企业资金的支持。美国的大企业为保持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常对高校的科研开发研究给予经费支持;三是风险资金的支持。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政府部门是不会投资的,美国的大公司几乎都与风险投资紧密相联,这种投资不仅能为企业带来资金,也能为企业提供一系列的战略政策制定、管理、财务、法律及公共关系等的帮助与指导。美国孵化器模式为初创企业提供了便利条件,解决了许多创业初始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美国产学研结合成功的大学都拥有孵化器或科技园。互联网是大的科技转化平台,科技工作者通过网络与投资者、合作者、服务提供者及其他人员接触联系,以使产学研有机结合。[3-4]

1.2 其他科技先进国家产学研结合成功的经验

(1)德国的产学研成功结合使德国经济增长处于世界领先地位。Fraunhofer联合体就是产学研结合的有效产物,联合体拥有41个研究所,主要领域包括微电子系统技术、生产制造技术、通讯技术、数据处理、企业管理、新材料开发、环境保护及生物工程。联合体依赖于大学,同时又服务于政府和工业界,具有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德国与美国相比,其产学研结合效率高,主要运作方式有4个特点:一是职业技术教育、高校学科特色、企业合作形成特殊的产学研合作计划;二是重视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才培养;三是科研项目瞄准市场,进行市场化、产业化、商品化的开发研究项目合作;四是独特的企业和高校都有的“顾问合作制”。

(2)英国自创办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开始的600年间,大学所起的作用没有一项不是与工业有关的。英国产学研结合成功的关键是制定专门的产学研合作计划,以促进大学向企业的知识转移、构筑区域技术交流网络等,这些措施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例如:1986年的“联系计划”和1997年的“法拉第合作伙伴计划”都为产学研结合和英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3)加拿大在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政府紧缩科研经费,高校科技人员被迫走出校园与企业合作,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学生、企业三方面的合作模式。学生完成学业之后被安排到相关专业的合作公司或企业,通过这种有酬实际工作完成实习。学校采用与社会需求相联系的办学方式,既扩大了办学规模又提高了经济效益;二是教师社会化。主要吸纳企业与合作公司的人员到高校担任教师工作。

(4)日本的产学研结合始于二战后,其特点:一是将产学研合作作为基本国策。日本政府认为大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必须与产业密切结合;二是所有相关措施制度化。为确保提高校企合作教育的成效,经过多年的运作和总结经验教训,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产学研有效结合的相关制度;三是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级人才。校企双方都承担人才培养教育责任,都在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四是高校组建科技园作为载体加强产学研的合作。[5,7-8]

2 我国产学研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目前产学研结合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我国自1985年以来已拥有的专利成果300多万项,2006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就跃居世界第4位,然而专利成果的转化还不足20%。国内高校的年科技成果量约在6000-8000项,而真正转化为产业的不到1/10。主要存在的问题为:

(1)高校、科研院所的职称晋升及科研工作量核定机制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对自己形成的科研成果大部分只做论文不转化。科研人员在从事基础性、前沿性的研究时,可以随心所欲地探索,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既可满足好奇心,又容易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论文或研究报告,没有任何经济风险,同时又能积累晋升职称和年终科研业绩考核的资本。如果从事与产业结合紧密的研究,成果就要在生产中转化,科研人员就要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时间太长,需要投入的精力太多。从研发到实现商品化要经历小试、中试和大试阶段,各阶段的投入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一般来说,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经费投入比是1:10:100。也就是说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代价是递增的,需要的资金支持也越来越多。资金投入的多少是能否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高校和科研院所根本没有能力实现中试和成果的最终转化,使很多科研成果“半成品”被束之高阁。二是科研成果转化风险大,从基础研究到开发、转化,无论是哪一阶段都充满了风险,而科研人员根本不具备承担风险的能力,相关的政策和社会氛围是不允许失败的。这也是科技人员不愿意科研成果转化的另外一个原因。

(2)高校与企业的利益分配问题。产学研合作案例中企业的积极性很高,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的成果也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但合作起来却非常困难,只因双方的利益分配没能处理好,各方对科技成果的认可有较大的差异,预期收益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合作初期双方都有热情,而且很容易达成协议,随着项目的进行,风险利益逐渐清晰,常会因双方争利益或不肯承担相应的风险而导致分道扬镳[6]。

2.2 产学研结合失败的原因

我国产学研结合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校对于知识产权的定价太高。由于研究成果是经历千辛万苦试验所得,学校在其知识产权的定价上远远高于了企业的承受能力,因此研究成果在其转化为财富的步子上比较缓慢。解决知识产权的合理定价可以大大扩展知识产权的应用范围。

(2)产学研结合形式和发展不平衡等条件的制约。首先,产学研结合大多以短期、单项、松散形式结合,以综合、长期、紧密形式结合的较少。其次,由于学校之间、学校内部的各个科系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对于如何正确处理好教学、科研、生产三者的关系,经验还不够,偏颇的情况仍存在。因此,需要进一步总结自己的经验和借鉴外国经验,建立健全有关政策、法规以及必要的评价体系,进而不断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发展。

(3)政府的有效参与不足和对某些大学的研究资助过于集中的问题。首先,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整合产学研结合的必要性,但还缺乏必要手段。在我国现实条件下,产学研结合离开政府的参与难以深入,因此政府必须找到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同时,政府对产学研合作成功的案例的宣传力度不够。其次,过于集中的资助方式也有很大缺陷,不利于产学研合作。

(4)企业对与大学合作能提高自身效益的认识不足。企业与大学相互交换的流动人员数量很少,很多企业不能认识到与大学合作对于提高自身效益的好处,这也是制约我国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因素。

(5)整个教育系统对产学研结合系统存在实施障碍。在培养模式上,成本过高的学历模式占主要地位,对开展产学研结合教育相当不利。

(6)在开展产学研结合过程中没有自身的特色,盲目追风,缺乏应有的实事求是、广泛调查,没有弄清产学研的真正含义,看似红红火火地开展了,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7)家长对产学研结合教育存在认识误区。家长认为,学生在学校主要是学习,应主要学习理论知识,产学研是不务正业。这就使学生缺少了家长的支持,不利于产学研结合的实施。

(8)学生是产学研结合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和主体,如果学生不积极主动参加,对自身的条件缺乏认识,对社会竞争力的激烈程度认识不足,就很难与实施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学校产生共鸣,对学校的引导难以产生兴趣[9]。

3 我国产学研结合机制的思考

我国在发展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合作模式和对策的选择是关键,因此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突破现有模式,发展多种合作模式。我国现阶段的合作模式主要是单个科研人员或单个课题组参与企业的某个攻关项目。这种模式缺乏技术集成,也就成为了产学研结合不能更深层次发展的关键问题,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合作就应该向全方位、深层次、多模式方向发展。

(2)坚持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相互结合。我国的产学研结合发展,一是要坚持市场化,以市场为导向;二是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使产学研合作有政策保证和支持,使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更加有效和谐。

(3)国内现行的高校教师和科研院所人员的考核与晋升职称制度,应该把产学研结合成功与否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同时应该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科学评价体系。

(4)走中国特色的产学研合作道路。我国的产学研合作绝对不能照搬照抄国外的成功合作模式。由于我国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程度都大不相同,所以我们要在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经验的同时,从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产学研合作模式,并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和改进不足之处,进而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和管理体制。

[1] 张永安,张盟.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探析[J].科技与管理,2007,9(2):26-29.

[2] 龚振湘.美国产学研合作成功经验及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18(4):79-81.

[3] 刘力.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成功经验[J].教育发展研究,2006(4A):16-22.

[4] 张微,张喜梅.美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中国冶金教育,2004(3):24-26.

[5] 郑雪青,阙宵,姚政懿.国外产学研合作成功经验与模式比较分析[J].中国商界,2009(6):91-92.

[6] 刘希宋,杨栩.借鉴国外产学研经验促进我国产学研发展[J].教育论坛,2002(11):127-128.

[7] 李春富.产学研结合教育的认识障碍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4(8):23-29.

[8] 赵善庆.论开展产学研结合教育的认识障碍[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30-34.

[9] 刘康华,张威.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模式成功经验对兵团的启示[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9(10):13-17.

猜你喜欢

产学研大学企业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留白”是个大学问
企业
企业
企业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大学求学的遗憾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