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分层教学法在民族预科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3-08-15赵谨
赵 谨
近年来,随着预科教育的大力发展,预科的生源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录取分数线与本科线在逐渐缩短,仅在本科线下十分左右,许多重点委培院校的预科线甚至上了重点线。新的形势下,传统的预科语文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国家“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积极推进分层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把分层教学运用到预科语文教学中,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实现预科生在预科阶段的学习与本科学习无缝对接。
一、预科语文教学现状
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预科生也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身份介于高中生与大学生中间,在自我认知上对自己的身份缺乏自觉意识,从而在学习中带有盲目性。在很多预科生眼里,预科就是“高四”,而预科语文只不过是高中语文内容的重复,再加上现在学生学习功利色彩浓厚,觉得学习语文既不能与本科专业学习紧密相联,又没有大学英语四、六级考核机制的压力,再加上他们没有高中毕业班或补习班学生的升学压力,所以,学生看不到上语文课的迫切性与紧要性,他们认为已经学过十多年的语文,阅读与写作已不成问题,缺乏学习主动性。同时,在全国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的口号下,应试教育万变不离其宗,以致在多年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考什么就学什么,只注重接收与考试相关的知识,甚至认为考试不考的内容完全可以不讲,他们只注重考试成绩,学习被动、僵化。
此外,虽然预科生源质量有所提高,但在一些全国性的少数民族预科培养基地,生源情况比较复杂,许多属于“985”、“211”的委培院校的学生程度好,认为老师讲授的知识有些简单,对他们没有吸引力,而又有一部分新疆民考民、民考汉的学生以及一部分身处偏远山乡的学生,受到语言文化、教育资源贫乏等原因的影响,语文水平很低,反映教材与老师讲授的知识难以理解,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悬殊。
作为预科教育的一门主干课程,长久以来预科语文已经拥有了一支较为稳定的教师队伍,尤其是近几年大量博士、硕士的引进,聚集了一批宝贵的人才资源。但具体到教学中,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成为了预科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许多教师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忽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教学依旧延续传统的模式,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性、能动性逐渐弱化;另一方面,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教材研究上,而对学生的起点能力、学习需要、个性特征、学习习惯等缺乏必要的了解,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分层教学的意义
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体现。所谓因材施教,是指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内容和方法施行教育。它始于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宋代程颐、朱熹将之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是公认的非常重要的教学原则,在预科语文教学中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长期以来,民族预科教育一直纠结于重“补”还是重“预”的问题,然而无论哪种理念,教师照顾的还是中等学习水平的学生,这样造成了语文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缺乏学习上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语文基础差的学生尤其是母语非汉语的学生对课堂上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吃不了”,久而久之,距离越拉越大,自信心受挫,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严重影响学习效果,更无学习积极性可言。分层教学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进步。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造成学生学习成绩差异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遗传与智力,而在于家庭和学校的环境条件。”因此他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分层教学就是承认学生的层次差别,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一个适合个性发展的平台,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近年来教育界研究的热点,指的是学生自觉确定学习目标,依靠自己的知识、经验阅读书籍,独立思考,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独立获取新知识。根据民族预科学生语文学习现状的分析,可看出预科生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差,具有盲目性,由于没有升学压力,相当一部分预科生对学习产生了懈怠思想,而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更加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我调控能力。分层教学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并针对各层次学生采取有效策略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包括:学习计划的自我制定、学习方法的自我选择、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估等一系列能力的形成和综合运用,使预科生通过一年的预科学习,培养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让自主学习成为他们最有效的学习途径。
(三)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分层教学的前提是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接受能力开展教学活动,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促进了教师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的研究,这无形当中对教师提高了教学要求,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更加充分,在实际教学中要更加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同时也对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教学组织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关心他们的进步,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分层教学的策略
(一)学生分层
在预科生入学之初,教师应了解每位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区分出层次,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主要以学生的高考成绩尤其是语文成绩为基础,设置问卷调查并参考课堂提问、作业等来了解学生对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兴趣,根据学生的学习可能达到的水平,将全班学生按优、中、差分为A、B、C三个层次,但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差异是相对的,层次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的、暂时的。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变化,可定期对各层次学生进行调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奋进。
(二)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应依据教学大纲,结合预科生学习语文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而定,制定具体教学目标时,要与学生的水平层次相统一,也应分为A、B、C三个目标层次。A层目标:应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要在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适当拓宽;B层目标:按现行教学大纲,完成基本的学习要求;C层目标:按现行教学大纲,放慢学习进度,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当然,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尽量使各层目标内的水平递进趋于平缓,既不能过高,增加教学难度与学生学习负担,也不能太低,以致完不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分层
课堂教学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也是具体实施阶段,其核心问题是教师如何来实现各层级的教学目标。这便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既有面向全体的“合”,又有兼顾A、B、C层的“分”。其中,包括集体讲授、分层质疑、分类指导、分层练习四个环节。集体讲授环节着眼于占绝大多数的B层学生,实施中速推进;在分层质疑环节中,教师则把所学内容转换成问题,这些问题的层次应与教学目标的层级相对应,根据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各层学生自主学习;分类指导环节则主要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提出的问题进得指导,对于C层学生教师要浅讲多练,查漏补缺,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B层学生则精讲精练,夯实基础;对于A层学生则主要通过点拨、启发的方法,鼓励他们自己思考,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分合有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各自不同程度的提高,有效地帮助解决“吃不了”与“吃不饱”的矛盾。
(四)考核分层
实施分层教学后,在考核评价时就要打破一张试卷定终身的传统考试模式,要分层考核评价。一方面,加强平时的考核力度,对学生平时的表现作综合评价,以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出勤率、学习态度等方面为考核依据。另一方面,可把口试与笔试同时纳入考试范围,口试可以结合教材与实际生活中的社会热点让学生口头阐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题目在难度上要有区分,以检验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笔试虽为同一试卷,但也以不同的层次标准评价学生,考题分为三个层次,基础题占50%,中等题占35%,提高题占15%,其中,基础题与中等题以教材内容为主,提高题则可适当地作课外延伸。基础题降低难度,注重基础;中等题难易适中,检验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提高题则极具区分度,让优秀的学生学有所用,脱颖而出,促其向更高的目标拼搏。这样的考核方法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也会使考核结果更加准确、客观。
随着预科生源情况的不断复杂化,分层教学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视为一种可开发的教育资源,使他们的特长和潜能得到发展,使他们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的教学模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达到学有所成的教育目标,从而为本科输送合格、高素质的预科生。
[1]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高万能.民族预科教育研究 [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
[3]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4]张广君.民族预科教育的基本定位、基本属性及其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