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宏观教育政策制定的哲学思考——以郝克明的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为例
2013-08-15张岩
张 岩
教育政策是 “党和政府在一定历史时期为教育工作制定的基本要求和行为准则”[1],其本质即政策主体对教育资源和教育利益进行主动选择的权威性分配活动。因此教育政策具有目的性、权威性、规范性、可操作性、价值倾向性等特征。教育政策具体分为宏观教育政策和微观教育政策。宏观教育政策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为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而协调教育内外关系所作出的战略性、准则性规定”[2]。可以说宏观教育政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左右着国家教育的发展和命运,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我从大量历史经验的体悟中,深感宏观决策的正确是教育事业发展和成功最重要的因素,而宏观决策的失误则是最大的失误,这也是我把全部精力投入教育宏观决策研究的根本动因。”[3]8这是郝克明先生一再强调的。郝克明研究员是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兼职教授。她曾参与研究和起草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以及《中国教育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等国家重要教育文献,为国家教育重大决策的科学化做出了贡献。为了适应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经教育部、民政部批准2005年正式成立了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郝克明研究员任会长。该学会的宗旨就是为了“推动和组织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战略、教育规划和教育领域中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综合性的问题研究与交流,为国家教育发展和决策服务,为地方和学校教育改革服务。”[4]本文基于郝克明先生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成果,不断追问中国宏观教育政策的制定应如何实现并超越有限理性,即在有限理性范围内追求最佳理性,进而更好地阐释宏观教育政策的意义和价值。
一、指导思想的统整性、战略性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其主要观点为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即物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则是物质的反映,并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物质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能阻碍物质的发展。因此思想、观念的性质会影响具体的行为表现。宏观教育政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教育活动展开的总的纲领性的文件,在制定宏观教育过程中必须用统整性、战略性的思想作为指导,强调思维方式的战略性、全局性。
郝克明先生的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全局、统整视野渗透于其成果的字里行间。强调跨越界限,包括学科的界限、部门的界限、领域的界限、地区的界限。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国家发展的大格局中对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梳理、归并和研究,“把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改革实验结合起来,把现状研究和历史比较、国际比较结合起来,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深入分析社会发展各种因素与教育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3]468强调跳出教育领域,探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因素对教育发展的影响,这为我们开展研究创造了典范。宏观教育政策着眼于全国教育的发展,在制定过程中必须放眼于全国的教育,从整体上协调、促进、带动教育的整体发展。
二、政策依据的现实性
“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和基本要求,这就决定我国在制定宏观教育政策时必须从现实出发,从客观存在出发。所谓政策依据的现实性主要是指我国的国情和教育发展的现状。
(一)国情的现实性。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地区之间、不同发展阶段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宏观教育政策的制定必须正视这一基本国情。正如郝克明先生所说“在教育发展战略问题上,要从我国现在和相当长时期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研究、确定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3]397这样的国情决定我国教育的发展必须首先强调基础教育,采取低重心的发展战略,这是整个教育系统教育质量的保证,更适合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的国情。
(二)教育现状的现实性。目前,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条件下教育状况存在巨大差异,教育需求亦不尽相同,即存在区域教育发展的情况,这是我国教育的现状,也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全国虽是一盘棋,但区域教育发展是客观存在的,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宏观教育政策追求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因此在制定宏观教育政策时必须基于并超越区域教育。所谓基于区域教育,即必须充分尊重区域教育的现状,并考虑到区域教育的差异和需要,使宏观教育政策有差异性、针对性,而不是全国一刀切。而超越区域教育,即调整区域之间教育的发展程度,适当缩小差距,并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既缓解区域教育利益的冲突,又不影响宏观教育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同时,缓解各区域间封锁、闭塞的状况,增加教育的开放性、融合性,提高区域之间教育合作交流的程度,实现区域教育的超越。
另外,现实性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教育投入。教育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宏观教育政策的深度和广度。郝克明先生认为,“教育发展战略选择必然着眼于扩大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给和深化教育改革。”[5]教育投入的规模直接决定着教育资源的供给,影响着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程度。宏观教育政策的制定必须考虑教育投入的因素,基于教育投入确定教育资源如何分配,如何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兼顾统一。
三、价值追求的伦理性
教育应凸显人的主体性、本质性,这种观念和意识的载体正是宏观教育政策。伦理性可以说是宏观教育政策的首要特性。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言:“一切社会制度若要得到广大民众的最大支持,必须拥有为全社会所接受的、行使社会权威的道德的正当性。”[6]这就意味着只有政策所蕴含、体现的伦理规范符合社会的价值取向,具有伦理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才可以称得上是政策,也才有发挥作用的可能和余地。
一项政策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要得到充分贯彻执行,首先就必须是合伦理的,必须符合社会主流伦理观念的价值取向,必须体现对人性的充分尊重和积极的向善性。缺乏伦理性的宏观教育政策只能是工具性的,异化的,物化的。
四、程序方式的理性化、公平化
宏观教育政策的制定程序公平与否直接影响到宏观教育政策的公平性,进而影响教育的公平。理性化、公平化的制定程序有利于宏观教育政策的理性化、公平化。
所谓理性化,即在制定宏观教育政策过程中按照一定的理性化的程序、模式,包括:“提出发现教育政策问题、确定教育政策目标、拟定教育政策方案、科学论证教育政策方案、进行教育政策决策等几个连续的过程,将宏观教育政策由理念模式转化为可操作性、有针对性的现实文本的过程。”[7]理性化的制定过程是严谨的、科学的,经过反复的论证、探讨,有利于保证政策内部合理的张力。
公平化主要指政策主体参与的公平性、多元化,制定程序的公开化、透明化。宏观教育政策是对教育利益和权益的分配,利益相关者都有权利参与政策的制定,规约自身以及其他利益者的权益。政策主体主要包括立法者、行政官员、专家与智囊、司法人员、利益团体的代言人等。在制定过程中,利益相关者充分参与,相互协商,最终各利益集团“相互妥协”,使大部分利益相关者实现自己部分要求、利益。“如果教育政策制定时利益相关者缺席,则有可能少数人利用国家政权,借助制定教育政策的机会,实行行政内部的 ‘单边主义’,以 ‘公共’名义 ‘秘密地’剥夺弱小团体和弱势群体教育利益。”[8]在多元化参与的基础上,公开制定程序,保持制定过程的透明、开放,增加公众的监督力度,可以有效防止偏私,增加公众对政策的信任度,从而有利于政策的贯彻执行。
五、具体内容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是理论研究的根本方法,其三大观点为: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在宏观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保证宏观教育具体内容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就必须强调唯物辩证法,具体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政策内容的历时性演变和共时性配套。首先,政策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客观现实的变化政策内容需及时作出调整。其次,所谓共时性的配套指不同政策内容间理论依据的统一指向性,教育政策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政策的互补性、合时代性。宏观教育政策的内容要符合时代背景关于研究范式、理论依据的要求,与社会其他子系统的政策相互促进,协调整和,共同发挥作用。
(二)具体政策关系的协调性。郝克明先生强调,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普及和提高的关系;数量、质量和效益的关系;继承、借鉴和创新以及教育科研与发展的关系。教育发展的过程不是顾此失彼的过程,宏观教育政策正是从宏观上协调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加强教育发展的统一性。
(三)合理的度的厘定和超越。要探讨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机理问题,就必须首先“探讨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度’,即教育发展程度同社会发展程度的关系,也可以说如何界定教育发展是满足了社会需要,还是落后于社会的需要”[9]。此处“度”的厘定具有可操作性,也是宏观教育政策评价的重要依据。厘定了“度”,郝克明先生又提出“有限度的超前发展”的理念,即教育的发展要同其他子系统的发展相协调,并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超前,特别强调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人力资源。
[1]张焕庭.教育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763.
[2]祁型雨.区域教育发展的差异与教育政策的宏观调控[J].教育评论,1999(6).
[3]郝克明.教育·社会·未来:郝克明教育文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
[4]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简介 [EB/OL].[2013-05-05].http://www.cseds.edu.cn/.
[5]郝克明.中国教育跨世纪发展战略选择的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6]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124-125.
[7]孙绵涛.教育政策学[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101-103.
[8]朱永坤,白永.教育政策制定程序:教育政策公平性的重要影响因素[J].现代教育管理,2011(10).
[9]郝克明,谈松华.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进展与展望——兼述教育战略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19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