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闻网融入新媒体时代的策略研究
2013-08-15王永强
王永强
近日,网易新闻一篇名为《人大官网推美女毕业照 访问量升致网站瘫痪》的新闻格外引人瞩目。据该新闻报道,2013年6月23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主页一改往日严肃风格,刊登出一张单人美女毕业生图片,在网上引发强烈关注。网友反应热烈,褒贬不一。有些网友质疑高校的招生宣传手段,有些赞扬中国人民大学在网站风格上的创新。
对于本新闻事件的孰是孰非暂且不论,但从本事件的关注度来看,不难得出两点结论:第一,在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站同其他新闻媒体网站一样,在新闻舆论资讯方面受到网友的关注,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备受全民关注的今天;第二,高校网站的建设和发展应具有社会媒体的角色定位,不可局限于一个狭小的单位网站。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随着微信、微博、飞聊、米聊等媒体软件的不断出现和更新,人们相互的交流和联系更加快捷和方便。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更为明显,甚至出现了微博控、飞信控、手机控等现象。上述现象的出现,足以说明新媒体时代已经来到。笔者认为,新媒体时代的特征主要有:
(一)全民新闻的出现
在微博、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人人都可以更加便捷地查看信息、选择信息、发布信息,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全民新闻日益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媒体的传统定位,丰富了信息的渠道和维度,如“7.23”甬温特大交通事故的最早信息来源是网友的微博。
(二)信息量爆炸性增长
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特点在于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加之,全民新闻的出现,使得新媒体时代的信息量呈现爆炸性增长的趋势。据腾讯公司的官方统计,2012年腾讯微博注册数达到5.4亿,每天腾讯微博的活跃用户接近1亿。
(三)信息发布便捷简便
移动端微博功能的使用,使信息的阅读有随机的趣味,也有定向的精准。很多信息的发布者,不仅发布了信息,还配上了图片和发布信息的位置。据统计,截至2011年6月,我国手机上网人数达到了3.18亿,占总体网民的65.5%。
二、高校新闻网在新媒体时代凸显出的问题
高校新闻网是高校党委开展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在高校日常工作和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近年来新媒体的不断更新,高校新闻网逐渐凸显出一些问题:
(一)网站功能单一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们的通联方式实现了多元化。新闻信息的传递呈现出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层次立体化的交互模式。与新媒体相比,高校新闻网的功能单一,很多高校新闻网成了会议和活动的记录本,缺乏新颖性和互动性,已经满足不了受众日益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二)新闻网队伍薄弱
从笔者了解的情况看,高校新闻网的队伍主要是由学校党委宣传部和学生记者团组成。由于党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一般是具有文科背景,缺乏网站的专业技术知识,加之宣传工作的琐碎和繁重,使得工作人员大都停留在简单应用网站的层面,无法发挥网站的多功能作用。学生记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宣传队伍的力量,丰富了校园新闻的信息量,但是学生记者毕竟是非科班出身,加之阅历的简单和学业的压力,投入到新闻宣传的精力有限。
(三)过于强调宣传性
“宣传”和“新闻”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宣传”侧重的是政策性和舆论引导性,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而“新闻”是从受众的关注点出发,将事件以生动的形式展示出来,供受众了解。很多高校新闻网在定位上过于侧重了“宣传”,而错误理解了新闻网的角色定位,忽视了媒体的“受众为本”的本质特征。新闻网对宣传性的夸大理解,导致了网站栏目的设置过于单一,内容枯燥,文风死板,极大地削弱了新闻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舆情引导力下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90后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日趋多元化,加之自媒体的出现,使得他们更加注重对个性的表达。由于新媒体的监控缺乏传统媒体的严密性,使得网络的价值观念鱼龙混杂。如何让大学生正确对待不同的价值观念,并加以甄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解决的问题。很多高校新闻网只是单向传递信息,关闭了论坛、BBS等互动板块,使得学生正常的信息沟通渠道堵塞,导致有关学生管理部门无法正确掌握学生的思想舆情,从而使得新闻网的舆情引导力下降。
三、高校新闻网融入新媒体时代的路径探索
(一)创新网站设计理念,找准高校新闻网在新媒体时代的角色定位
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各高校应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宣传工作的特点和任务,在传统宣传工作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不断创新,以先进的理念,开放的思维找准新闻网在新媒体时代的角色定位。如,北大新闻网确立了“报道北大 网系天下”的目标,浙江大学求是新闻网的理念是“让世界了解浙大,让浙大走向世界”。笔者认为,新时期高校新闻网应明确以下几个定位:
1.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服务大局。高校新闻网是学校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开展政策宣传、舆情引导、文化建设的有力平台。新闻网要以学校大局为出发点,大胆开拓,锐意创新,不断提高新闻网的宣传效率。
2.贴近高校师生员工,畅通信息。高校新闻网应该树立“受众为本”的意识,坚持贴近校园生活实际,贴近师生员工生活,不仅要下达学校的政策和制度,而且要将群众的意见通过合理的渠道进行上传,从而保障信息的双向畅通,切实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强有力的平台。
3.引导校园舆论导向,定纷止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校育人工作的基础,面对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树立“唯有参与才能引导”的观念。高校新闻网在宣传学校管理制度和规章的同时,还应该就师生们关心的热点话题设置专题讨论区,真诚倾听师生的真实想法,哪怕这些想法并不是很成熟,甚至激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掌握师生思想动态,加强校园舆论导向,及时化解潜在的矛盾和危机,定纷止争。
(二)整合新媒体各方资源,利用网络技术实现网站功能多元化
如前所述,高校新闻网功能单一是新闻网在新媒体时代发展的瓶颈之一。实现网站功能的多元化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整合校报、电视台、广播台等校园媒体的优秀资源,实现新闻网图像、视频、声音、动画的立体化新闻报道模式。单一的宣传模式,削弱了新闻网的吸引力,造成受众的减少,从而影响宣传的实际效力。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网站之外的互动和接收平台。比如一些高校建立手机WAP网站,实现了移动电话与互联网之间的有效结合,从而使受众浏览网站更加方便,新闻传递更加及时。
2.开辟网站的交互平台,增强新闻网的互动性。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之所以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一个主要的原因便是这些新媒体有很强的交互性,能够满足大家获取信息和社交联络的需要。新闻网可以充分借鉴新媒体的优势,探索建立受众和网站之间的互动平台,增强交互性,从而实现网站功能的多元化。
(三)完善栏目板块设置,突出个性,充分体现受众的兴趣点与参与度
高校工作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生工作等。如何通过合理设置新闻网的栏目,展示学校各个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工作新进展,是高校新闻网开展宣传工作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根据本校特色,设置有特色的栏目,是高校新闻网打造文化品牌、提升自身魅力的重要途径。比如,北京大学新闻网开设的光影燕园、北大史苑栏目,清华大学新闻网开设的校园写意、紫荆论坛栏目等。
特别强调的是,高校新闻网应针对当下校园的热点问题,适时地设置讨论话题和专题报道。比如,浙大求是新闻网的经典栏目 “浙大招生季专辑”,邀请浙江大学当年应届毕业生当咨询员,畅谈“专业的热门和冷门只是相对的”、“选择很重要,但是努力更重要”等热点话题,为即将跨入象牙塔的学子们进行了学前教育。
[1]刘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新闻网的创新与发展[J].北京教育,2012(7).
[2]杨淑敏,冯萍芳.与时俱进 开创高校新闻网工作的新局面[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