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2013-08-15史向军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史向军,张 琼

(西安理工大学思政部,西安 710054)

近几年来,中国高校迎来了“90后”新一代大学生,他们逐步成为大学校园本科生的主体。“90后”成长于中国经济建设发展最快、成就最大,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最为激烈,科学技术发展最为迅速,网络发展最为发达,人们思想观念最为解放,文化价值思想也最为多元化的时期。这一时代的青年学生必然烙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全面剖析“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并结合其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教育工作,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新的研究课题。

一、“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分析

“90后”一般通指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中国公民。他们出生在社会转型加剧、改革深入、开放扩大和信息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大时代造就的综合体。社会背景造就了“90后”大学生独特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调查结果显示,与前几届大学生相比,“90后”的一代新生不仅对生活质量和品位有着更高标准,更逐渐表现出了许多富有时代特征的个性特点。

(一)坚持主流价值体系,但政治信念存在一些迷茫性与模糊性

由于亲身感受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90后”大学生中的绝大多数人思想活跃、朝气蓬勃、爱憎分明、时代感强。调查表明,多数“90后”大学生能理解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表示赞同,并表示要践行于自己实际行动中。可见,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发展,“90后”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民主观念、法制观念、维权意识比其他年代的大学生更强。在他们看来,爱国主义并不是一个形式上的口号,也不是必须做出多么惊天动地的伟大事迹,而是能为国家、为社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这种务实的态度就是“90后”对爱国主义最好的诠释和解读。爱国主义精神在“90后“大学生身上并没有减退和消失,反而成为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正能量。但在政治观念上他们还有一定的认知误区,政治信念存在一些迷茫性与模糊性。调查表明,在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及国内外大是大非问题的认识上,少数“90后”大学生表现出迷茫、模糊,甚至错误的态度。

(二)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但功利化、现实化倾向明显

由于受西方自由思潮和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逐渐弱化,入党动机呈现出明显的功利化、现实化的趋势。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是否有利于自己就业或实现其他利益作为是否选择入党的标准,而对于现阶段所大力提倡和弘扬的“雷锋精神”他们却并不是很感兴趣,部分学生认为“雷锋精神”已经过时。可见,“90后”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明显弱化。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在国家和社会发生一系列重大事件面前,又表现出了他们爱国务实的秉性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如最近报道的“90后”警校大学生李博亚为救卧轨者受重伤事件,“90后”合肥女孩周珊花数万元在美登保钓广告,呼吁理性爱国事件等事件,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当代大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国家与民族前途命运的认同感。教育部2009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也表明,高校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爱的奉献精神”[1]。

(三)强调自我价值,但集体主义价值观有待加强

“90后”大学生的个性受到市场经济的深刻影响,他们积极主动,乐观进取,更加渴望实现自我价值,自主独立意识凸显。其人生态度总体上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在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上表现出了脱节的趋势,存在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倾向。有些大学生片面地把市场经济理解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将追求财富、地位和个人美好生活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评判标准,认为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大把地花钱和“享乐”。他们片面强调个人回报。

(四)富有创新意识,但动手能力不足

“90后”大学生成长在一个主张多元化,追求多样化的社会。在新事物、新观念不断产生的新时代,“90后”学生不再满足于因循守旧,较之于“80后”大学生,他们更加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好奇心重,学习自主性强,更能突破传统,打破常规,不断产生新想法。创新是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特征,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迫切的要求。而“90后”大学生的这些特性正好契合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如果加强引导,发挥得当,他们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和创造者。但他们的动手能力却远远比不上他们源源不断的创意,常常是“想想激动,听听感动,过后一动不动”。

(五)自信张扬,但抗挫折能力差

“90后”大学生对未来充满激情与信心,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与其他年代的大学生相比,他们更加崇尚个性自由,奉行“个性至上”。性格张扬,敢说敢爱,敢作敢当,成为这代人的“标签”。然而,武汉大学发布的中国首份针对90后大学新生的调研报告显示: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2]。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更多的“90后”大学生表现出来的是手足无措,有些甚至会因此一蹶不振,误入歧途。此外,孤僻、冷漠等心理问题在“90后”大学生身上也有所体现,大学生自杀、辍学、刑事犯罪等现象日益增多。

(六)眼界开阔,但自身辨别能力弱

“90后”大学生生活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他们从小就在网络中吸取各种知识和信息,这大大开拓了他们的眼界。通过网络,他们逐渐建立了极具个性化的网络关系网,并展现自己的独特个性和丰富情感。很多“90后”大学生表示,无法想象离开了网络,他们的学习生活会是什么样子。“90后”大学生虽对网络的双刃剑作用有一定认识,但其网络自制能力不强,自身辨别真伪的能力也比较欠缺,这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虚拟世界很容易迷失方向,甚至荒废学业。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完善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方法一般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形成、发展的关于人的自身活动的法则,是人对客观规律的科学把握和自觉运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3]因此,针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重视课堂教育,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校其它课程也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因此,一方面,针对“90后”大学生当中存在的理想信念淡化,价值观非理性化等严重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旗帜鲜明地对大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还要积极改进授课形式,多联系大学生的实际,通过采取课堂讨论、专题演讲等教学方式,调动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使课堂成为老师与大学生沟通、交流和讨论的重要平台,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另一方面,高校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人文科学等学科在方法上的交叉整合,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结合。针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运用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引进心理测试等有效方法,创新符合大学生心理需要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心理教育形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健康思想意识,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障碍,增强抗挫折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开发课外资源,加强实践性教育

要提高“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满足“90后”大学生的需求,就必须积极开发课外资源,加强实践性教育,不断增强他们的综合能力。

首先,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具有导向和激励功能。高校要充分挖掘校园文化建设对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高“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校园文化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延续和补充,它无时无刻不向大学生渗透着价值观念,规范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一方面需要加强校园环境的美化和管理,为大学生营造健康、舒适、和谐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发挥社团和党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应根据学生兴趣设立各类学生社团,定期开展各种社会志愿活动,使社团活动趋于日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增进对社会的认知,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同时,积极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坚持以大学生党建为核心,构建大学生学习型组织,发挥大学生党员的榜样作用,指导他们自主开展实践活动,发挥党团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帮助“90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一个养成的过程,“学习雷锋”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就是这种养成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实践活动。

其次,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场所。重视发挥社会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有效运用以爱国主义、服务人民、勇于创新和艰苦奋斗为基本内容的红色资源教育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又一个重要途径。要通过开展红色旅游等实践活动,让“90后”大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资源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正成为各种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丰富文化的生产方式和表现形式,极大丰富文化品种、样式、载体、风格[4]。对于“90 后”而言,网络必将成为对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堡垒。显而易见,网络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的正面作用,大力弘扬主旋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占领高校网络文化阵地。另一方面,在良莠不齐、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90后”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并不乐观。因此,高校必须加强“90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和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5]。可见,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教育内容与时俱进,提高针对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必要补充。

三、结束语

“90后”大学生由于所处成长环境的不同,呈现出一些新的思想行为特点。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方法上不断地探索和创新,真正有效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90后”大学生培养成适应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教育部.2009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大学生主流思想转折性变[N].中国教育报,2009-07-07.

[2]武汉大学.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公布[N].中国青年报,2008-11-12.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胡锦涛.扎实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EB/OL].[2008 -01 -2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 -01/22/content_7476705.htm.

[5]汪頔.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0(1).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