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的探讨
2013-08-15申强
申 强
(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2.大庆市农业委员会财务科,黑龙江 大庆 163308)
2012年,大庆市粮食产量达到130亿斤,增长17.3%。大庆用不到全省6%的耕地产出全省10%的粮食,粮食产量占全省的10.09%,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果。但大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仍然面临着较多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大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一、基本现状
大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速度较快,截至2011年底,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64家。其中包括国家级4家,省级17家,市级74家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具备了210万吨鲜奶、300万头生猪、5000万只禽类、330万吨粮油的加工能力。在这95家龙头企业中,投资规模超亿元的有37家,通过ISO∶9000、HACCP等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有65家,有48家企业401种产品通过绿色无公害食品认证,包括绿色食品61种、有机食品38种、无公害食品302种。2011年,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销售收入230亿元,利税20亿元,带动农户25.8万户,带动基地560万亩。目前,大庆地区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16个。2011年,龙头企业带动种植业基地面积达到560万亩,带动基地农户25.8万户,基地户均增收2400元。此外,龙头企业建设既为农村小城镇建设提供了产业支撑,有效地促进大庆地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又可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资金积累,也是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二、存在问题
(一)龙头企业规模大的少、带动能力弱
龙头企业技术水平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效益不高。纵观大庆市龙头企业总体情况,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虽然达164家,但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仅有4家,还没有超50亿元的企业。大宗农产品加工企业多,特色品牌企业少。主要农畜产品规模以上加工企业达到130多家,拥有知名品牌的企业不足30%,有市场影响力的驰名商标仅10个。多数企业所加工的农产品附加值较低,主要原因是技术投入少,加工技术较落后,只是对收购的农产品进行粗加工,即使深加工也很难上档次。加上有些企业营销能力差,适应市场能力弱,造成大部分企业普遍效益较低[1-2]。
(二)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完善
大庆地区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但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水平还较低,所能起到的作用还相当有限。
1.农民合作组织虽然数量多但主要以农民群体为主,合作组织中纯农户的组织类型所占比例较大,因此结构比较单一。
2.目前的专业合作社从实力上看都比较弱,主要原因是在诸多合作社中,只有少数的合作组织能够得到农技部门和企业的参与和指导,导致合作组织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外部环境[3]。
3.合作组织的成员多是文化底子薄的农民,文化层次及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所掌握的经济学基本知识不足使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承担市场所带来的风险,更不具备发展合作经济的能力。因此,合作组织成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组织抗风险的能力和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能力与水平。
4.合作组织的实力还取决于合作社的规模。而目前大庆市现有的合作社规模普遍较小,成员也不多,有些合作社的人数还不足10人,这就造成了合作社整体实力的下降。除此之外,合作社的运行制度欠缺,管理不规范,缺少必要的约束。虽然与农户达成了契约,但违约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契约双方的利益,甚至造成合作社无法存在下去。
5.合作社对于市场信息的把握能力欠缺,这主要是对信息获取手段的投入不足。由此造成合作社无法把握市场变化的方向,也就无法根据市场动向来决定生产计划,无法获得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需求的利益。
(三)农产品加工水平低
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研究水平的提高,很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直接影响农产品加工工艺的改进和加工技术创新的步伐。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动力,也是提升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在不同的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大庆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且有明显成效,但规模及技术水平相比其他发展较好的地区还有较大的差距。而技术水平的差距直接造成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导致农产品产后加工环节价值损失,很难实现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四)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
由大庆市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现状可见,很多龙头企业和农户通过合同利益联结机制组成了更多的产业化组织,但这种组织形式缺乏稳定的合同关系[4]。而有些公司在市场上对农产品价格压低,而农户拒绝低卖,反对公司压级、压价、拖欠货款,从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尽管双方签订了农产品购销合同,但合同履行无法保证,仍然有一些龙头企业以更低的价格收购农产品造成纠纷。有些农民不按合同签订时的价格而是按照更高的市场价格将农产品在市场上卖掉而故意违约。
三、发展对策
(一)做强龙头企业并增强其带动能力
这一问题的关键取决于龙头企业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的对比。如果企业的长远利益看好,则企业为了自己长期利益得以维持,会利用利益吸引机制出让自己较多的近期利益以达到实现更长远利益的目的。如果条件具备,则龙头企业可以起到较强的带动能力,实现利益共享和共同富裕。如果龙头企业的发展前景堪忧,则企业会担心长远利益的实现无法得到保障,进而出让短期利益的可能性较小,其经济带动能力会较差。而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问题是一个地区的发展战略问题,面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对农业生产中产前和产后活动进行指导,对原有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产品市场营销模式、产业化发展的投资融资模式和系统从根本上进行调整,以达到满足对企业原材料供应的目标,实现市场中对农产品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稳定增长。这一过程,既可以起到促进农民增收,也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城市化进程,为城乡的共同繁荣打下基础。
(二)提高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为了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该按照本地区的实际进行分类指导,并且通过逐步规范化的方式稳步推进。因此,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范围应该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积极探索经营机制,即“农户、企业、中介组织”三方面主体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即明确市场对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同时,深入挖掘价格形成的深层次影响因素。在每个年度,对那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即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明显并且有一定影响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择优扶持,以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户服务、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从而加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水平
为了使龙头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可以积极鼓励龙头企业自办研发机构,也可以对龙头企业进行引导和扶持,让其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利用现有的科研技术优势,大力鼓励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进行深度的合作,利用双方的资源优势实现强强联合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步伐。如利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地处大庆市区的地理优势,依靠其在农业领域的强大科研优势为大庆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技术及科技支持。鼓励和引导大中专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技术创新与科技进步中来,明确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方向。围绕重点领域,明确科学和技术研究的重点,组织力量开展集中攻关。鼓励农业科研机构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组建在其领导下的农业产业化企业组织并以龙头企业为发展目标。同时,为科研人员和技术骨干创造更多机会,让其参与到产业化组织的领导中来以发挥他们的技术优势。使农业、科学、教育与生产研究相结合,推进农业产业化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四)为农业产业化提供风险保障制度
农产品在面对诸如市场、生产技术、产品加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时,经常要面临各个环节脱节的风险,有时还要面对政策性变动的风险。大庆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机械化程度较低,起步也较晚,因此要承受的风险也就更大。所以,建立农业风险保障制度刻不容缓。
1.大力推行农业保险。保险是转嫁风险的一种惯常方式,而农业保险保障农户在生产环节所遭遇到的可能的风险,保障收益。但保险会增加农户的生产成本,使得原本利润率就不高的农业生产进一步增加成本。因此,龙头企业应该与农户分摊保险费用,给予农户适当的保费补贴以降低农户的负担。这样做可以确保农户农产品供应以满足企业自身生产的需要,进而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2.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预警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及时监测如气象、地质、病虫草害等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加大对风险预警的研究投入进而构建起先兆预警机制,为政府和农户提高风险预警水平提供有利的保障。与此同时,将事前预防控制与事后补救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农户防灾、防损能力,提高农户抗灾自救水平。
3.建立风险调控基金。以政府主导、企业出资、农户参与的形式来建立健全风险调控基金。可以由龙头企业或者合作社拿出一部分资金,由企业或者合作社与农户共同管理和使用,作为产业化经营的风险基金。同时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解决资金来源问题是关键,可通过财政拨款和政策性农村保险经营的盈余来填补不足。
此外,针对专业生产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民保护能力弱的问题,需要从内、外两个角度改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从内部来说,主要是建立职能全面、规章制度完善、资产明析、利益分配方案透明的专业合作社,进行合作社内部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建立起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间的共生关系,也就可以为合作经济组织在与企业谈判过程中的谈判话语权增加砝码。从外部来说,外部环境的变革需要做好政府公共产品供给和社会团体、机构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起经常性扶助开发性的联系工作。
[1]黄连贵.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和推进重点[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3).
[2]刘立蜂.关于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J].大庆社会科学,2012,(4):56-59.
[3]黄祖辉,王祖锁.从不完全合约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J].农业经济问题,2002,(3).
[4]徐忠爱.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