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探讨
2013-08-15赵圆圆李志霞
赵圆圆,李志霞
(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处在社会文化和思想交融的最前沿,大学生不仅是网络媒体的受众,更是网络舆论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他们正处在一个思想不完全成熟进入到成熟、价值观趋于定型但尚未定型的阶段。大学生目标追求、价值判断、社会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比一般人更易受舆论导向的影响。所以,思想引导是大学生网络舆论控制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可为教育者提供契入和引导网络舆论的视角和思路,使他们能够将主流社会价值观贯穿于大学生网络交往中,确立正向的网络舆论导向,“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1],利于帮助大学生固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网络文化素质,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于建设和谐、健康、文明的校园网络文化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各高校也充分开发校园网络资源,为学生建立绿色网络通道,开设多媒体的网络教学平台,实时发布高校最新学术科研成果及校园生活,使高校师生足不出户就能了解校园新鲜动态。创建论坛,让学生自由的在网络平台中畅所欲言,如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论坛、北京大学的未名论坛等。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取得丰硕成果的中南大学,多维拓展网络文化教育平台,多向融合打造网络文化服务育人体系,多举并用健全网络文化运行机制,多项成果源自网络,开创校园文化崭新局面。[2]在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方面,虽然各大高校目前都有意识地的去加强,但也只有部分高校在网络舆论管理与建设中渐成雏形,却也并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大多数高校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话题议程失控
高校网络舆论的话题来源愈加广泛,不只是校内的网络平台,更主要的是来源于一些权威性较高的主流网站、互动频繁的论坛贴吧等。这就使得网络传播的议题杂乱繁多、信息内容海量,再加上双向互动交流以及跨国界的传播性质,使得高校网络舆论主体——大学生的舆论话题也变得愈加宽泛而不加节制,议程设置的功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所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给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主体不再沉默
由于高校网络舆论具有匿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上交流互动时可以畅所欲言、而不必因舆论压力保持缄默,这就使得“沉默的螺旋”理论遭到巨大的冲击。在网络中,多数群体并不稳定,因此,如果大学生在某个群体中感到失调,可以通过转换群体的方式而不是从众的方式来平衡失调,或者通过在网络中积极地寻找同盟者来消解孤独感,避免了在有限的生活圈子里,一旦在意见上孤立就会在其他方面也陷入孤立的尴尬局面。因此,在高校中一些大学生常出现网上活跃、网下木讷的状况。
(三)舆论过程自由
高校网络舆论传播渠道多样,常用的有QQ、MSN、人人网、飞信等,还有博客、论坛跟帖等,每时每刻都有大量信息从各个渠道流出。而高校在网络舆论监管过程中并不能面面俱到,大多数高校甚至没有专门的网络监管机构和监管机制。网络信息时代的言论自由化、匿名化,导致网络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超市”。网民都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互联网中而不经中间环节发布新闻信息。要想对新闻信息的传播与接受进行严格的控制,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事实。网络媒体已没有了“把关人”或是把关已困难重重。
(四)引导方法不当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大多采取以“堵”为主,“疏”、“堵”结合的方式。但是,硬性机制为主的方式势必会激起学生的反感情绪,处理不当就容易导致大规模的群体运动。引导要依受众的情况和态度采取适当方法,换言之,要根据学生群体的不同性格特点和综合素质作为具体参照,通过不同渠道而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但由于网络传播过程中,大学生网民数量众多、受认识问题水平和心理状态发展等方面因素影响,无法达到认识一致,无法实现逐个、有效说服的目的,这无疑增加了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难度。
(五)意见领袖失宠
网络传播时代,信息来源广泛。在接受新闻信息时,网民有很大的主动选择自由,而不必经过中间环节,更无须由“意见领袖”的影响来引导。高校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在新兴的传播载体作用下,使普通大学生成为博主、版主等,自己就可以成为意见传播的主体,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中表达自己的观点、阐明自己的态度、发表自己的作品。这种状况使得高校辅导员等意见领袖的示范功能受到极大冲击,也使得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难度进一步增大。
二、原因分析
(一)社会舆论环境对高校的冲击
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时,高校学生只能在学校图书馆的电脑机房内上网,而且由于电脑数量较少,很多学生都没有机会真正接触到互联网。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约有60%的大学生拥有自己的计算机,QQ在线、手机互联网正在消除时间和空间所造成的物理障碍,学生与外界的交流可以在任何有网络信号的环境下继续,在任何距离,人们都可以共享资源,交流意见。互联网的平等、开放和互动,大大激励了当代大学生的尝试心理、猎奇心理和强烈的情感表达心理,高校网络舆情变得空前繁荣。尤其社会上的热点事件、网络上的热点话题、国内外的新闻舆论都会对高校网络舆论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他们中间不乏积极向上的观点,但也不可避免地包含一些消极恶俗的态度。大学生在浏览网络新闻时,受猎奇心理影响,常常关注突发事件、低俗事件,并对之进行评论和网下讨论,这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很大。
(二)舆论引导未形成体系
目前,高等校园中网络新闻媒体很大程度上是为校报、电视、广播等在网络上提供一个平台,网络中的内容大都是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源的简单陈列。在现实中,高校的新闻媒体主要着重于事件报道、信息传递等,停留在“舆论育人”的层面,“实践育人”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发掘。[3]高校网络媒体建设过程中,硬件设施落后,组织队伍零散,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严重阻碍了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如很多学生就学校管理事务和后勤服务等方面的问题作出负面评价,而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学校的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很少作出正面回应,大多采取的措施是管理员进行封堵,删除帖子或是强令个人给予删除。这种封堵使学生的情绪得不到宣泄,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和激化矛盾。
(三)大学生缺乏网络舆论的免疫力及辨别力
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学生将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时候他们都是通过网络来获取国内外最新发生的大事,平时也会浏览那些在网络中流传的言论。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使得信息的传播无处不至,来源难以查明,致使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对网络的信任散播虚假信息,甚至断章取义,用一些不真实的图片与文字破坏网络和谐与民族团结,给大学生的成长铺满了许多荆棘。虽然大学生群体具备一定的理性意识,但那些免疫力缺乏、辨别力较差的同学就极容易上当受骗,甚至成为虚假信息的“俘虏”,更有甚者会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伤害,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对策建议
(一)优化外部环境
1.营造和谐友善的社会舆论氛围。高等院校作为社会大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的同时,也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冲击。这就要求担任社会舆论传播的主流媒体在新闻报道、舆论传播过程中,务必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基本的道德规范。通过弘扬文明向上的社会舆论风气、传承互敬互助的社会道德风尚、营造和谐友善的社会舆论环境、构建积极利好的社会意见气候,来优化高校网络舆论的外部环境,进而从外部对高校网络舆论进行有效渗透和引导。不仅要加强主流媒体的建设与引导,更要强化对突发事件、恶俗事件的正面分析,以使社会舆论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更为积极。
2.营造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高校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和优雅的姿态承载着人类智慧的结晶。有效地利用网络科技解读先进文化知识、利用网络舆论传播先进文化理念,以文化的传承为主线、以文化的创新为核心,营造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是网络信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大责任。首先,努力营造学习型校园。高校作为人才集聚地,肩负着培育高层次人才的任务,营造积极进取的学习型校园文化,有助于矫正学生的价值取向,有助于修正学生的终极目标,更有助于规范网络舆论的形式与内容。其次,努力营造创新型校园。作为社会新锐力量的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优势和资源,把长期积淀的优秀校园文化重点向校园网络文化拓展,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形式与内容,营造积极进取的符合时代特征和适应网络发展需要的校园文化。
(二)建立健全引导体系
1.完善管理制度。完善高校网络舆论管理制度是强化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配套措施和基础条件。首先,社会在逐步形成相对完善的网络管理法律规范体系的同时,各高校也应制定符合自身现状的校园网络管理办法,从法律制度层面引导大学生网络舆论积极健康发展。其次,高校还可以创新性地把“听证会”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引入学校,即通过定期发布一些权威的、经过审定的信息来引导学生关注哪些事情、忽略哪些事情,从而引导舆情,协调学校管理者和学生沟通之间的关系。[4]再次,构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和高校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网络舆情预警是指从危机事件的征兆出现到危机开始造成可感知的损失这段时间内,化解和应对危机所采取的必要、有效地行动。高校还要建立群体性事件网上、网下联动的应急处理机制,在基于网络舆情的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后,要快速反应,积极应对,尽可能控制局势,遏制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恶性蔓延,将其影响降到最低。
2.组建引导团队。培养一支有一定理论功底、较高政治素质、熟练地驾驭网络。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网络评论工作队伍,是推动高校舆论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网络舆论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应该主要由校领导或专家、教师和学生三部分组成。校领导或专家主要负责对国内外一些重大事件、学校大政方针的评论。为更深入地与学生沟通交流,还可以设置校领导信箱等互动平台。教师负责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等问题的评论。为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教师尤其是辅导员应与时俱进,如开通微博发表观点,扩大影响面。学生则要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及时的评论,这种评论最具操作性和可读性,文风也更贴近学生,最容易被学生接受,让网民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受到启发。[5]
3.搭建互动平台。在多元化的大众传媒环境下,公开、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引导网络舆情最重要的法宝。因此,高校的管理部门应建立功能齐全的信息发布网站,注重网站的维护工作,提高处理事件的效率,把握网络媒体的发展规律,主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鉴于当代社会高度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首先,高校应特别重视建立自己的主流网站,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免费开放校外一些主流网络媒体的资源,让主流媒体扩大网络的覆盖面,同时建设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其次,在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建设,用主流的声音引导网络舆论的同时,高校还应该完善高校网络舆论互动平台的建设,让学生在接受主流观点的同时,自主地表达意见和看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传播,形成校方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使网络舆论保持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更有助于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
4.革新引导方法。在网络时代,要想避免或减少有害信息的扩散,除了过去以行政管理为主的控制方式外,还应加大技术控制的力度,通过抢占网络制高点防止和剔除有害信息,促进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可以借鉴人民网“强国论坛”与新华网“发展论坛”等网站实行的定时开放版主全职管理模式。比如将论坛分为“深水区”和“浅水区”以适应不同的网民,利用“深水区”的紧与“浅水区”的松对论坛进行张弛有度的管理。同时还要注意在网络舆论引导过程中要注重软硬兼施、疏堵结合,即在硬性制度及技术控制的同时加大疏导工作的执行,尽量杜绝用“说教”、“官化”的语言来与学生沟通,要使用学生能够接受的、符合学生性格特征的语言及方式来潜移默化地影响。
(三)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综合素质
1.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网络舆论引导绝不是简单做“堵”和“疏”的工作,而是要达到逐渐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目的,以此最终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目的。高校要以教育为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增强网上、网下的互动,把虚拟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通过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强化其自律机制。学校可以通过调整和充实德育教育内容的方式,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并把网络道德教育课程纳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考试范围。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应当包括传统道德与网络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法制教育、知识产权教育等内容,让大学生明确网络道德规范,增强其遵守网络规则、网络道德的自觉性,从而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理念,从主观上杜绝虚假及非法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
2.提高大学生网络心理素质。网络舆论的扩大、蔓延等方面问题的产生与受众和传播者的心理因素关联很大。因此,针对性的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提高大学生网络心理素质势在必行。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包括大学生上网的尝试心理、猎奇心理、满足心理、减压心理、娱乐心理、价值心理以及情感表达心理等,并且注意分析其心态和行为特点,以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针对日益增多的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等问题,可以在红色网站上开设专题讲座,开展网上心理辅导或提供心理咨询等,帮助大学生增加自我辨识和自控能力,保持心里愉悦和心理健康。同时可以开设一些修身养性的课程,创造优雅舒适的校园网络环境,以培养大学生良好性格、兴趣、人文素质,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12-11-8.
[2]曹斐.高校网络舆论平台凝聚力研究—中南大学为例[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5.
[3]张琳.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难点与对策[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7):129-131.
[4]边隽.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11-13.
[5]贾勇,于顺安.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J].大庆社会科学,2012,(3):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