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科信息

2013-08-15

大庆社会科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大众化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

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

赵青春撰文指出,中国人很早便有四千年文明史的说法,那是从文献记载夏代的始年算起的。至于中国文明的起源要早于夏代是不言而喻的。可是20世纪初,一些西方学者鼓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文明西来说,与此同时,也有部分中国学者因疑古书而疑古史,虽说动摇了流行两千多年的五帝夏商周帝王世系说,却有意无意地造成东周以上无古史的尴尬局面。光破不立,显然无助于中国上古史的研究。随着考古学的传入,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考古学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1928年发掘殷墟揭开了用考古资料探讨中国早期文明的序幕。但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主要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展开的,可以划分三个阶段:早期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研究的热潮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新进展与新问题阶段,2000—2011年。学术界已经形成共识,开展文明起源研究的主力军只能是考古学,田野考古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国外考古研究文明起源的成果缺乏深度了解也阻碍了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深入进行。目前已有学者自觉地认识到要主动开展多学科合作研究。探源工程,相对而言在专项研究上,容易得出新的认识,可是在宏观上做总结性的概括则有待不断地解读、探索。

摘自《东南文化》2012年第3期

中国社会科学起源的历史追寻

安文华撰文指出,学术界有一种看法,认为社会科学来自于西方,发轫于西方。但如果将社会科学作为一种研究发展规律的科学去理性思考的话,就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早就存在着社会科学的各种理论,应该说社会科学在中国古代不但存在,而且非常发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书立说,各执一言,学术民主和自由空前。孔子的“天下有道”思想,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民本思想,荀子的“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礼法并施思想,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节用思想,老子以“道”为核心的宇宙观思想等等,其著作均可谓社会科学著作,其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至大至深。《吕氏春秋》的“只一不二”的大一统思想,汉代以道学为主无事、无声、无吏、无民、无讼、无愁的和谐思想,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王符的哲学、伦理、文化思想,宋明理学的哲学智慧等对中国乃至世界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中国是社会科学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为世界社会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过去认为中国近代以前没有社会科学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摘自《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受众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王晓敏撰文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必须充分重视和关注如何从受众角度把握相关问题。从受众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应关注以下四点:①能否全面把握受众的理论需要,是推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前提。②能否为受众解疑解惑,是推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关键点。③能否尊重和确立受众的主体地位,是推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立足点。④能否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读和阐释上形成更多共识,是推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已有百年,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大众化这个命题也已多次提出,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理论和现实需要。当今重提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大众化,所体现的各种需要实际都事关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当代价值这一根本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取决于世界潮流的发展与群众的需要和实践。因而,从受众的视角观察和提出问题,也是大众化的应有逻辑。正视和关注受众方面的问题,要做的工作还有许多。上述概括虽尚属粗浅,但所指出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谓当务之急。

摘自《文化学刊》2012年第7期

如何改进和端正学风

刘家义撰文认为,要改进和端正我们的学风,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一是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学习的目的不是“敲门砖”,而是要学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更好地服务社会、回报人民。要明确作为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我们的事业是什么;要明确作为一个中国共产党人、一个党所培育的公职人员,我们的宗旨是什么。只有明确了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明确了我们的事业,明确了我们的宗旨,学习目的才能明确。二是要始终有一颗平常心。把自己作为一个平凡人,不要自视甚高,目空一切,目中无人。三是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有一个阳光心态。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可归纳为8个字,即“求实、求真、求深、求源”。再次,要提升学习能力。一是要提高阅读能力。要明确读什么、怎么读?要全面读、系统读,不仅要精读,还要读精。要把一本书读“薄”、读“烂”、内化于心,这就读懂了。二是要提高请教的能力。要某当小学生,向人民群众请教,向同事请教,向上下级请教,不耻下问。三是要提高实践能力。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实践中来的。毛主席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我们一定要学习调查研究,学会具体操作,更要学会总结提升。四是要提高思考能力。要把杂乱无章的东西通过大脑进行深加工,提出我们的主张、我们的见解。五是要提升动手能力。不管是学习、写文章,不管是说话、讨论问题,不管是干事、论理,都要既会动手,又会动脑,努力做到手、口、心协调并用,我们的学习能力就一定会提高。

摘自2012.10.23《光明日报》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问题

李义丰撰文认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表述上呈现出政治化、精英化、过于理论和抽象,使得民众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影响在民众中的传播。因此,让人民群众理解并接受,就必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走向通俗化、普及化、生活化,为群众所掌握,成为群众的武器,才能彰显理论的威力。首先,要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解读,将理论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做到“简明而不简单,具体而不具象,通俗而不庸俗,生动而不生硬”,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生活规范和自觉行动。其次,要求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明扼要地表达所有人共同价值的追求,在聚民心、疑民力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支柱作用。再次,要求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生活化,应当转变传统的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灌输”模式,淡化说教痕迹,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润物细无声地进行思想疏导,变政治行为为情感行为,引导民众通过深度的审美欣赏来接受高尚的价值观。

摘自《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应当解决的六大基本问题

李林撰文认为,法治文化在概念位阶、产生历史和价值取向上与法律文化有区别,在概念内涵、研究重点、价值取向和存在形态上与文化法制也不同。法治文化包括精神、制度和行为方式三个层面,具有国家意志性、意识形态性、人民民主性和制度构建性等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混合法系等四个比较向度。其要义是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导引、以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为主干、以依法办事和自觉守法为基础、以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秩序为目标的法治文明状态。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应当认真研究和着力解决六大基本问题:一是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政治导向性、内容法律性、背景文化性、过程长期性和受众实用性;二是进一步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坚决清除和改造公民中存在的非法治文化;三是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强化其公仆、法治、服务和责任等意识,牢固树立其执政、民本、人权、法治、民主等观念;四是完善我国法律体系,进一步加强电影产业促进法、图书馆法、广播电视传输保障法等文化立法,健全促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以及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五是切实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统一、尊严和权威;六是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

摘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加强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服务和管理的创新

罗黎平撰文认为,加快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公共服务和管理的创新,尽快畅通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的供需通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1.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按照产业链各环节的重点服务需求,构建产业服务体系。文化创意产业链的三个环节对服务的需求重点不同:在创意作品化阶段主要是对研发服务的需求,作品产品化阶段主要是对产品孵化服务的需求,产品品牌化阶段主要是对营销传播服务的需求。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三个环节的服务需求重点,构建三大服务子系统,构建相关的公共服务平台,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各个环节、全方位的产业发展服务。2.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逐步完善产业公共服务的组织管理体系。3.加强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营和管理机制创新。一要创新服务资源供给机制,根据服务产品的属性,实施主体分类供给。二要建立产业发展动态检测机制,通过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阶段和进程的动态监测和识别,按照相应阶段的产业发展对公共服务需求的重点,给出适时的公共服务需求和供给引导。三要创新协同服务机制,加强和其他地区、相关国家及国际组织的联系。四要建立考核和监督机制,确立服务规范和绩效考评体系。

摘自2012.8.15《光明日报》

企业文化建设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十大关系

朱华东撰文指出,大力发展企业文化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为此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十大关系:1.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企业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2.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建设的关系;3.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企业文化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营养,为企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4.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文化与海外文化的关系;5.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关系,牢固树立、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持久发展;6.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的关系,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的深度融合,切实将文化转化为企业生产力;7.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8.正确认识和处理员工主体作用与企业党政部门主导作用的关系;9.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文化建设与现代传媒科技的关系,善于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创新工作方式,扩大和增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覆盖面和时效性;10.正确认识和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努力打造创新文化,促进企业与时俱进、基业永续。

摘自《中外企业文化》2012年第8期

猜你喜欢

大众化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