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培育
2013-08-15李精华
刘 鑫,李精华,郑 夏
(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广大的思想教育工作者都在为这一目标不断的努力着,转变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培育。
一、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德国哲学家曼弗雷德·弗兰克说:“人在任何时刻都不是同一个人,人们不能通过诸如分类这样的活动来发现个体性。个体性是某种完全有生命的、具体的、肯定的东西。反之(每一种)图式都仅仅是否定的东西。这就是说,是从个体性本身而来的一种抽象。”弗兰克的意思是每一个个体的本身都是具有差异性的。由于每个人的生活条件、教育背景和社会地位的不同,会逐渐形成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品质和特征。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做到因材施教,分析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使其获得发展和进步。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大学里环境的大幅度变化,使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有了很大程度的差异。人格独立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精神的重要方面,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着眼于未来,紧跟时代潮流,区分学生的层次,实施个性化的教育,让学生全面发展,丰富自己的知识。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既不能发扬真理,也不能研究学术。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可见个性的发挥有利于自主性、灵活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创新的前提是个性化的培养,党中央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并提出要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这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进行个性化的培养教育。
二、对现代大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培养甚至抑制善于独立思考、标新立异的个体;偏重培养单向度思维和经验性思维,而不注重培养多向度思维和理性思维。我国的高校由于教育理念的落后和偏差,导致在教育上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把思想政治教育当成一种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工具”,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价值。受教育的大学生成为了单一方面的被动的客体,在教育过程中没有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很难让学生们吸收理解。[1]传统的统一的教育模式抑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怀疑批判的精神,不能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问题和建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育理念和方式没有任何的个人见解和深刻的思考,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做不到发散思维,达不到充分地理解。
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承受父母家庭太多的期望,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还不强,加之学习、就业、经济方面的压力及人际交往、情感、竞争等方面的因素,导致在大学生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对个性性化教育是个难题。[2]
现代大学生中“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一部分学生在外租房居住,甚至雇用保姆,讲吃讲穿,生活奢华;而有的学生交不起学费,或许一日三餐都成问题。因家庭环境和经济条件的严重差异而引发的对社会的认同差异和不同心理期待,近年来在高校学生中表现得越来越显著、越来越尖锐。这是个性化教育的重点。
三、对现代大学生实施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学生为中心进行全面对策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让其更好地发展,更好地生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应当确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使其追求完美,全面发展。[3]
高校的学生由于很快会面临着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发展节奏和步伐是一个即将要面对的难题。在大学生活和学习中,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放到重视实践中去。将课本中学习到的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用实践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检验理论知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最为有效的验证真理的方法,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方法要与教育目标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个性化培育过程中才能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规范化向个性化转变,要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命化”教育体系,努力培养其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顽强勇于拼搏的精神,为今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二)建立起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团队
在高校,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是任课老师,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解和配合程度都来自老师,所以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团队非常重要。
国外大部分的高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都是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专家,而相比较国外,我国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这方面的人员的个人素质还有待提高,对于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学生出现的问题分析不足,理论和研究技能方面还有待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很匮乏。我们要努力建立一支从理论中走出来,还要会把理论用于实践中去的个性化的教师队伍,给予高校学生更加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
(三)与时俱进,实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良好的教育理念是构建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用精神影响他人的心灵活动,用德行的人格影响他人并进行互动的活动。这不仅要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有良好的精神和人格,更要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有人担心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会影响整个教学的进程,破坏了统一的教学任务。这是不对的。[4]强调个性,不是把个人同集体对立起来,以个人的需要代替了整个集体的需要,以偏概全,导致思想政治培育的混乱,也不是对以前的传统教育嗤之以鼻,全盘否定,而是在吸取传统教育好的做法基础上,在新的形势下,更强调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真正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1]刘文霞.个性教育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98.
[2]王定新.走进人文的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05-24.
[3]王忠桥,张宏.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超越[J].思想教育研究,2008,(06):9.
[4]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人生观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