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设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思考
2013-08-15胡荣良
胡荣良
(大庆师范学院纪委监察审计处,黑龙江 大庆 163712)
大庆师范学院六届五次教代会提出了建设“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奋斗目标。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是学校在深刻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认真总结教育教学规律,加快人才培养更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战略举措,也是学校发展历程中的一次重大转型与升级,为师范学院“十二五”以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从本质上讲,是要培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实用之才
(一)认真梳理现有专业,以前瞻的思维和眼光,对招生难、就业难的“两难”专业,逐步做出相应调整。如何看待向“应用型”转型,一是办学指导思想的转变,把过去侧重传授知识、解疑释惑,主动转变到提高学生素质、提升学生能力上来;二是在教学环节上,由过去比较多的“压灌”式传授知识,逐步转变到更多的案例式教育,互动式教育与现场实践教育,努力将“死”的知识转变成“活”的能力;三是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形成对口衔接,使学生在校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而当前就业困难,除了近年毕业生数量偏多外,也有学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不能有效衔接的问题。在上述“应用”的这三层涵义中,显而易见,专业设置为基础性的,也是最根本的;如果设置的专业没有社会需求,我们任何方式的教育变革都会失去意义。应当承认,一般学校专业的设置,都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完成的。我们现在表现为“两难”的一些专业,它在历史上可能曾经有过辉煌,专业体系完善更是凝含着一代甚至几代教职工的心血。调整专业设置,自然会要求教师重新学习相关知识,这对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来说,无疑会有一些阵痛。而且,设置新的专业,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准备,甚至需要解决许多现实的困难和矛盾。但从大局而言,提出建设“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目标,它客观上要求以专业设置的相应调整来承接。换句话说,没有专业设置的必要调整,建设“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目标就缺乏支撑的基础,就不能完成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表现为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仍以历史的惯性继续脱离。可见,积极主动的专业调整,是学校转型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二)重视建立“优秀教师”、“杰出专业带头人”、“名教授”的培养机制,为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提供强有力支撑。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同样的道理,在学校做出了建设“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大决策以后,最终能不能实现预期目标,关键在干部,在教师。而学校作为集中培养人才的地方,教师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不可替代。建设“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除了要对专业和课程设置作适度的必要的调整外,核心是要抓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众所周知,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讲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落实和完成学校教育的“转型”过程。任何对这一关键环节的疏忽、漠视,或继续沿用原来的教育方式,客观上都会使“应用型”决策继续停留在文件上、口号上,造成决策实施跑偏或流于形式。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理解,建立“优秀教师”、“杰出专业带头人”、“名教授”培养机制,或许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这里所谓的“优秀”、“杰出”和“名教授”,并不是一种新鲜的命名,但重新命名可以使它的内涵和意义发生新的根本变化。换句话说,现在的“优秀”、“杰出”和“名教授”,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优秀”、“杰出”或“名教授”,他们所要承载的是学校重大决策后“应用”转型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要求并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觉按照“应用型”的总体要求,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去不断创新。一般而言,现在认定优秀教师,“应用”的内涵应充分体现在课件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学校相关部门应对教师课件和教学过程提出具体标准,或给予方向性的引导,使得这种“标准”和“引导”,符合“应用”要求,能被学生普遍接受和受到学生欢迎。“杰出”专业带头人,其专业特色能很好地反映“应用”的要求和价值,专业发展对“应用”有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并有具体的规划措施,在本地区同类专业排名前移,并不断被社会所认可。“名教授”则应在完成一定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在“应用”方面有独创性的成果,在省内、国内有较大影响,并在相关专业委员会担任职务。实际上这类评定与年终的评选有实质的区别,一般三年为一个周期,实行动态管理,评定标准届时可修改提高,以此促进教师职称评聘逐步分开。对教师的评价也由以往的“职称”认定,逐步转变到“能力”的认定上来。当教师一旦获得这类殊荣,那么,在评先进、评职称、晋级和评奖等方面应给予支持和倾斜,努力把教师的智慧和积极性凝聚到建设“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目标上来。
(三)加强优势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着力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学校办学要面向社会,培养的学生也要直接为社会发展服务。这样,学校办学会存在一个社会认知和公众评价的问题。学校知名度高,美誉度好,同样能给招生、就业和学校发展形成正面的影响。那么,如何去获得这种正向的效果,形成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最根本的还是要积极打造学校的优势专业和重点学科。回顾以往的教学实践,有的专业之所以具有“优势”、能成为“重点”,分析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资源、智慧与付出的积淀;另一方面,通过它培养的学生,客观上满足了社会需求,赢得了社会认可和欢迎。这从本质上讲,与我们目前正在积极倡导和推进的“应用”型目标是一脉相承的。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没有自己的“优势”和“重点”,就像人体缺少健壮的骨骼,难以支撑起有别于他人的形象。学校在“应用”高校目标建设过程中,要更好、更快地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和“金字”招牌,以便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赢得主动。为此,我们应凝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去重视优势专业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并在资源配置上给予实质性支持和倾斜,坚持把这方面的突破,作为“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一项重大成果。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法律、英语、学前教育等优势专业和学科。这些优势专业和学科,是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代表着学校当前的教育水平,应当倍加珍惜。同时,按照建设“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要求,在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等方面,继续创新提高,努力将优势提升为品牌。在此基础上,对符合“应用型”发展方向,具有较大潜力和发展前景的专业和学科,要认真谋划,倾力打造,以期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显现一种“悠然见南山”的景象。
二、建设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要重视把“特色”更多地体现于服务油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上
(一)积极争取政策,力争在生源量上增一块。生源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高校间对生源的竞争愈演愈烈。可以预见,随着时间推移,国家独生子女政策效应的持续显现,生源减少将是一个趋势性的现象。而在大庆油田内部,职工在子女升学、就业等方面仍有较强烈的诉求。这些诉求,在前些年集中表现为职工集体上访,要求领导给子女安排工作。由于缺少解决渠道,油田领导也面临很大压力,不得不向上争取政策,通过安排大量子女工来实现稳定。究竟如何看待这一问题?诚然,学校解决生源渠道,根本途径是提高教育水平,增强学校对学生及家长的吸引力。但学院作为油田投资管理的高校,在严格遵循全国普通高校原则和政策的基础上,应当允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适当降低油田职工子女招生录取分数线。而这种特殊性,是国内其他高校所不能攀比的。通过增录油田职工子女的方式,以此再疏通油田就业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舒缓和解开上述矛盾的症结。在这里,可能会存在一种担忧: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会不会影响学校教育的质量?应当说,这种可能是客观存在的。但正是由于这种责任与担当,才能显示我们油田高校在永续辉煌中的地位,体现学校的价值,并以实际行动回馈大庆油田。更为重要的是,相对于录用子女工,经过高校培养的合格人才,在客观上能更好地建设百年油田。为此,我们应未雨绸缪,有所作为。一是积极争取政策,让油田子女在招生录取上享受适当的待遇;二是加强教学过程和环节管理,坚持标准,努力为百年油田输送合格人才;三是在符合油田就业政策的前提下,争取优先签订就业协议,尽最大努力实现学校、油田和职工三方共赢。
(二)整合科研力量,力争在服务油田上拿一块。学院作为大庆油田所属高校,积极为油田稳产和永续辉煌服务是应有之义,也是我们建设“特色”应用型高校的一个重要方向。科研为油田服务,发挥的是优势,利用的是专长,体现的是价值。学校应在完成教育科研的基础上,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以油田为主要服务对象,对学校科研力量进行必要的整合。本着“我们该干什么,能干什么,油田需要什么”的思路,积极拓宽学校科研发展的新路子。坚持把科技转化为油田生产力,作为建设“特色”应用型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承认,东北石油大学作为大庆地区专门培养石油专业人才的高校,科研力量厚,许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作为大庆油田所属的一所高校,我们同样具备“东油”所不具备的优势。如:背靠油田,能够比同一地区的其他高校获得更多、更直接的信息、资源和实质性支持等。但关键是要有所思、有所为。科研服务油田,首先要认真探索科研的着力点和突破方向,否则,有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是走弯路。值得欣喜的是,我们在油田三次采油的研究方面已有了良好的开端。这一课题涉及油田持续稳产,直接为大庆油田的政治纲领服务,很好地把科研工作着力点与解决油田当前的主要矛盾联系起来,科研前景十分广阔。现在,最关键的是要把它做好、做实,力争在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取得新的实质性突破,以此带动科研向纵深和相关领域拓展。从长远看,科研服务油田的过程,既是“特色”应用型高校建设的过程,也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融合,不断提升学校形象,展示学校价值的过程。
(三)明确定位,力争在成人专业人员培训上挖一块。随着大庆油田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成人培训仍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和潜力。目前,我们在培训方面的主要竞争对手为大庆油田高级人才培训中心和大庆油田职业学院。他们同为油田培训机构,但培训对象却各有侧重。高培中心主要培训油田领导干部,职业学院主要培训员工技能,且在油田内外形成了比较高的社会认知度。对此,我们是不是也应当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细分市场,进一步明确定位,着力打造独具优势的培训品牌?从过去的情况看,我们在培训方面主要表现为:眼睛紧盯培训计划,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去承揽培训任务。显然,这样做工作常常是周而复始,但每年的培训任务往往难以落实。如果学校经过积极谋划,形成具有自己优势的培训品牌,事情可能会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即:由目前被动走出去,演变为更多的客户主动找上门来。要打造培训品牌,明确定位是基础、是关键。鉴于目前油田的培训现状,我们能不能把专业管理人员作为培训的主要对象?这一目标市场潜力巨大。如果这个定位一旦明确,不仅有利于获得社会认知,也有利于我们细分每个系统专业管理人员的需求,提前整合、储备师资力量,主动创新培训方法,彰显培训成果,同时,还可以借助局属高校的便利条件,通过持续努力和做工作,逐步把我们的培训优势转化成油田的年度培训计划,从而获得持续和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在此基础上,再积极主动地走出去,把争取油公司和二级单位的其他培训计划作为必要补充,积极跟踪油田“十二五”规划和“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培训信息,关注和引进国内外培训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方法,使成人培训在学校建设“特色”高校过程中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三、坚定信心,落实责任,保证建设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目标如期实现
(一)要重视把决策目标显形化,形成建设“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基本框架。一个重大而科学的决策不应当是口号式的。重大决策倘若抽象而模糊,实践中往往难以实现决策预期。我们强调决策显形化,搭建基本框架,主要是考虑决策的有效推进落实,保证决策目标如期完成。第一,强调决策显形和搭建基本框架,可以使重大决策更加清晰、具体,形成固化。这样做,它一方面既可以反证所列的内容是否与决策要求相一致,另一方面也是对决策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完善。第二,重大决策的实施需要基层支持和全员参与,把决策显化为基本框架,能够让基层和教职员工更加清楚地理解学校的决策意图、决策内容,以及学校未来“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基本形态。这幅蓝图,犹似一面旗帜,有利于统一思想,凝聚智慧,调动积极性。第三,把决策显化为基本框架,有利于操作,使工作具有针对性,而且,在实施的不同阶段,易检查、易验证,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决策预期的实现。当然,基本框架主要是粗线条和方向性的,在实践中会有适度的调整和完善。
(二)精心谋划、认真组织,全力推进基本框架的落实。基本框架的出台,意味着建设“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大决策,从领导讲话、学校文件,开始面向基层,面向教职工,并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从科学决策、显化为基本框架,再到推进落实这一过程看,这一环节无疑将直接影响或决定决策目标能否真正实现。必须对推进过程给予高度重视,努力避免因重视不够、组织不力,导致工作走弯路,或使决策意外流产。首先,要明确基层各院在基本框架中的地位和责任。应通过适当的宣传动员,鼓励各院结合基本框架,主动找位置,揽任务,明方向。这里的找、揽、明,需要基层院对基本框架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依据所处的地位来明确自己的责任,并把差距作为工作重点和方向,从而使学校的重大决策在基层找到了落脚点。其次,学校要对基层院应用转型部署进行把关确认。根据推进落实要求,基层各院都应形成自己的推进方案。这一方案,需包含对自己学院现状的评估,基本框架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工作重点,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和最终目标等。学校应以领导班子集体把关的方式,保证推进方案符合基本框架精神要求,并切实可行。采用领导班子集体把关的方式,既显示了工作的严肃性,也是上下结合、协调统一的一个好途径。第三,要逐步确立基层学院在学校“应用转型”中的主体地位。学校重大决策最后的结果如何,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基层学院的实际成果来体现。因此,在基本框架的实施过程中,学校要重视维护各院在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主体性和工作积极性,经常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及时解决面临的困难,允许并鼓励各院在符合基本框架要求基础上的灵活创新。
(三)适时跟进,典型示范,积极打造新机制、新流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推进落实重大决策,也常常会表现出进程快慢不一,质量效果各不相同的现象。机关处室作为建设“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组织者、推动者,应根据部门职能适时跟进,积极工作,必要时学校可成立临时机构,及时指导、协调各院在推进落实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按规定、分阶段进行监督检查和督促落实。对各院确定的每一项重点工作都要分别进行总结讲评,并以书面方式作出客观评估,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坚决按要求推倒重来。在此基础上,要深入基层,认真总结、选树各类典型经验,让典型在建设“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过程中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有效落实。随着基本框架的推进落实,学校可适时修改、完善已有的制度和规定,打造与“特色应用型本科”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和业务流程,让新机制和新流程在建设“特色应用型本科”目标过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