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30例临床分析
2013-08-15边雪芳
边雪芳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 浙江杭州 310009)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简称SSSS)系由凝固酶阳性的第II噬菌体金黄色葡萄球菌(尤其是71型)引起的一种严重皮肤病,以全身泛发型红斑、松弛型大庖、大片表皮剥脱及皮肤触痛为特征,是有潜在生命危险但又可以治愈的主要发生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1]。现将本院2010年1月到2011年12月所收治的30例SSSS总结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30例患儿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20d ~7岁,其中新生儿2例,1月 ~1岁5例,1~3岁14例,4~7岁9例。有上呼吸道感染史10例,余20例无明显诱因。30例均住院治疗,病愈出院。
2.临床表现:30例均有不同程度发热,仅5例体温高于39℃,热程3-6天。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两型:①全身型21例。发病后有不同程度的烦躁、哭闹、食欲减退、睡眠差、神萎、无力等全身症状。初始皮疹为红斑,始于面部,尤其是在口周、眼周及颈部,局部皮肤潮红,迅速向周围扩展,2~3d内迅速蔓延全身,全身皮肤发红,在红斑基底上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触痛明显,疱壁薄、松弛易破,尼氏征阳性,表皮极易剥脱,露出鲜红色湿润面,颇似烫伤样。经头孢曲松钠(罗氏芬)静滴治疗2~3天后热退,5~7天后无全身不适,随着水疱干涸结痂,糜烂处愈合伴有明显糠状脱屑。除皮疹外15例有眼结膜充血。②顿挫型9例。仅有红斑,皮肤触痛,尼氏征阳性,没有水疱及大疱。头孢曲松钠(罗氏芬)静滴治疗2~3天后皮肤脱屑,自面部扩散至全身,7~9天痊愈。30例患儿口周均可见放射状轶裂,均没有明显内脏损害。
3.实验性检查:30例中有25例血WBC升高(10.0~25.2)×109/L,30例中仅5例咽拭子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2例血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大疱内液体培养均阴性。30例患儿肝肾功能均正常。
4.诊断及治疗:诊断基本明确:根据患儿起病急骤,皮肤广泛性红斑,松弛性大疱,表皮剥脱,尼氏征阳性,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以及特征性的口周放射状皲裂等特点可以诊断[2]。30例中有20例发病3天后来我院,之前曾在其他医院就诊,予以青霉素或者二代头孢静滴治疗,效果不佳,病情继续发展,来我院后予以罗氏芬静滴治疗2~3天病情明显好转,5天左右病愈出院。10例发病1~2天来我院,早期诊断,早期予以罗氏芬静滴治疗,2~3天内病情仍有进展,3天后病情开始好转,7~9天病愈出院。另外予以对症治疗:发热时给予退热药口服;加强营养,有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者及时纠正;在合理保暖的前提下尽可能暴露皮损处,预防皮肤感染;保持病室清洁卫生,患儿的衣服、床单每天换洗,煮沸消毒。30例患儿均未用激素。
结 果
30例患儿均予以罗氏芬静滴抗感染治疗,其中20例患儿用药3~5天病愈出院,余10例6~9天病愈出院。
讨 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样皮肤烫伤样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简称SSSS)曾称新生儿剥脱样皮炎(Dermatitis Exfoliativa Neonatorum)、金黄色葡萄球菌型中毒性表皮松解症(Staphylococcal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本病主要是由凝固酶阳性的噬菌体I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一种严重皮肤感染,该型葡萄球菌可产生表皮松懈毒素A和B[2-3],造成皮肤损害。现又发现Ⅰ组或Ⅲ组某些葡萄球菌也可产生表皮松解毒素。试验证明表皮松解毒素主要由肾脏排出。婴、幼儿排泄很缓慢,此毒素在血清中含量增高而引起皮肤损害和剥脱[2,4]。新生儿脓疱病某些临床表现与本病类似,有人认为可能是同病异型。但新生儿脓疱病以脓疱为主,不形成全身红皮症,尼氏征阴性,无表皮松解,常于出生半月内发病。SSSS顿挫型须与猩红热鉴别,SSSS有皮肤触痛,无杨梅舌及腭部粘膜疹。上世纪认为SSSS有自愈倾向,只需对症处理,对是否应用抗生素有争议。但2l世纪认为SSSS有潜在的生命危险[1],故应早期使用足量抗生素,以清除存在体内的金葡菌感染灶,终止细菌毒素产生。临床上常用新青II,二代或三代头孢。本组30例均用罗氏芬(头孢曲松钠)静滴抗感染,见效快,预后好,30例均痊愈。治疗结束1个月后门诊随访,均无复发,未出现并发症。对于局部皮损未给予药物治疗,只是加强护理,预防局部感染。文献主张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4],本组30例均未使用激素治疗,均获痊愈。
1 Harper J,Oranje A,Prose N.Text book of pediatric dermatology[M].1sted.Oxford:Black well,Science Ltd,2000:376 -377.
2 罗汉超,陈德宇.使用皮肤性病学手册[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87
3 赵辨,张振楷,倪容之,等.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2001:338.
4 樊翌明,吴志华.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2,28(1):22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