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低血糖的临床疗效与临床进展
2013-08-15唐兴
唐兴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妇幼保健院 541500
新生儿较为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之一变为低血糖,是新生儿出生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在临床上发病率范围在3% -11%之间[1]。对于胎龄较小的、早产儿及母体糖尿病娩出的新生儿、剖宫产儿、围产期窒息儿、喂养不当、新生儿黄恒等高危新生儿中发病率更高,可达到25% -33%之间[2]。在临床上,新生儿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为缺乏特异性,容易被原发病所遮掩住,在出生后若不及时正确的给予纠正,严重的甚至会引发后遗症。相关研究资料表明,新生儿血糖若是≤20mg/dL,则会有一半的纪律引发中暑神经系统性损伤[3]。且新生儿低血糖的维持时间及其严重程度与脑损伤的发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4],所以在临床工作中针对新生儿低血糖应尽早诊断和治疗。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2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258例,一共检出146例低血糖新生儿。其中男女人数分别为87例和59例;平均体重为(3105±735)g;年龄范围在1-53周,平均年龄为(36.8±3.9)周。所有低血糖新生儿均符合低血糖的诊断标准(排除日龄、胎龄、体重等方面因素,新生儿血糖≤2.20mol/L便可视为低血糖症)。146例新生儿中有100例无典型的症状,其余46例症状和体征出现在生后数小时至1周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不规则、肌张力地下、呼吸暂停、反应差、喂养困难、皮肤苍白、体温不稳定等表现。
诊断方法:首先对新生儿进行微量血糖监测法进行测量筛查,产儿分别于出生后不同时间采1滴足跟血进行血糖监测,对于异常的新生儿还需取静脉血近侧全血血糖确诊,确诊之后血糖在4h、12h、24h、72h后进行血糖监测,在 3天后血糖≤2.2mmol/L[5-7]。
治疗方法:本次试验中的100例无症状低血糖的患儿应尽快给予喂养治疗,出生后1小时内开始进行鼻饲喂食(10%葡萄糖谁10ml/kg),同时给予哺乳。若是新生儿鼻饲后血糖无明显变化或者不允许口服,需要给予静脉注射葡萄糖来维持新生儿血糖水平,在为新生儿治疗的期间需要密切监测器血糖值,尽量做到1h/1次,直至血糖正常维持时间为48-72小时。对于46例临床症状表现较为明显的新生儿,需给予静脉注射葡萄糖进行治疗,早产儿则给予10%葡萄糖2ml/kg,速度为1ml/min,以10%葡萄糖静脉滴注维持新生儿的血糖值;足月儿则给予25%葡萄糖2ml/kg-4ml/kg。滴注的速度为3-5ml/(kg·h),并在20-30分钟后进行测量,以后每隔1个小时进行1次测量。
注意事项:首先需要控制滴注的速度,防治反跳性低血糖出现。对于体重较轻的新生儿在治疗过程中应该进行密切的关注,因其发生高血糖的几率较高[8]。本次试验中有1例出现此种情况。在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微量血糖仪器对新生儿的血糖进行动态监测,并逐渐降低葡萄糖输入的剂量。
结 果
146例低血糖患儿中,138例患儿痊愈,8例好转。
新生儿低血糖疾病构成情况:46例低血糖症状患儿中,围生期窒息儿10例(21.7%),喂养困难者9例(19.6%),足月小样儿8例(17.4%),早产儿7例(15.2%),孕母糖尿病者5例(10.9%),感染败血症4例(8.69%),低出生体重儿2例(4.35%),低氧血症1例(2.17%)。
讨 论
刚出生的胎儿和成年人脑组织构成不同,新生儿的脑组织不能够利用各种糖低物将其转换为人体所需要的能源,葡萄糖在人体大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又是人体大部分合成物中的组成成分。脑组织中唯一的能量来源变为葡萄糖,新生儿对其需求量大,但脑组织中贮藏量却较少。当低血糖时,主要危害是造成脑细胞损伤,甚至是不可逆的损伤[9]。产妇在分娩之后体内胰岛素水平高,新生儿在出生之后血糖中断供应,所以发生低血糖的几率非常大[10-11];新生儿低血糖临床几乎无表现,只有部分患儿表现为易激惹、呼吸暂停、吸吮力差等,严重的新生儿则表现为肌张力低下、脑细胞坏死软化、抽搐等,且发生脑瘫、智力低下等后遗症[12-13]。
本次试验中新生儿滴血让发病率为56.59%,和文献报道相似[14]。本次试验中有138例新生儿低血糖状况得到明显的好转,因此可以看出给予新生儿及时有效的治疗,可明显改善低血糖状况。血糖水平≤1.1mmol/L时,患儿的临床表现较为明显;若是患儿在早期水平较低,那么则会对大脑皮层功能有广泛一致作用,从远期效果来看出现非可逆性大脑候补损伤的几率较高,所以临床上应该对其引起充分的重视,特别是低血糖新生儿的首次治疗。无症状性低血糖比症状性预后好。典型和严重反复发作型,持续低血糖时间较长者,对智力发育的影响是肯定的[15-16],因神经细胞代谢的改变而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与原发病引起的后遗症不易区分。有的资料报道患新生儿感染并发低血糖症血糖值 <1.1mmol/L(20mg/dl)时,病情均危重,病死率高[17-19]。
总而言之,因新生儿刚从母体娩出,且低血糖发病原因较为复杂,还需要高度重视引发滴血让发生的因素。对于高危的新生儿在出生前便需要进行检查,出生后给予密切的监护,积极有效的控制血糖变化,防止持续性低血糖的发生,最大限度的降低低血糖引发的并发症及严重后遗症。
1 刘小凤,刘小雅.新生儿低血糖危险因素的防治及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3):2183.
2 刘静.低血糖高危新生儿的临床及病因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10(5):108.
3 梁考文,周丛乐,杨慧霞,等.糖尿病母亲婴儿低血糖发生情况及其与脑损伤的关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8):581 -582.
4 芦蕙,薛辛东,孙丽静.新生儿低血糖(附58例临床分析)[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0,3(2):84 -85.
5 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55-758.
6 陈昌辉,李良忠,马风鸣,等.早期新生儿糖脂蛋白代谢特点[J].临床儿科杂志,1995,13(2):338 -339.
7 赵祥文.儿科急诊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32.
8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13.
9 徐琦新.新生儿低血糖危险因素与防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1,16(2):109.
10 赵雪清,马英.104例新生儿低血糖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19):3124.
11 徐琦新.新生儿低血糖危险因素与防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1,16(2):390.
12 吴香君,叶金花,叶建平.新生儿血糖异常176例临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9,5(12):899.
13 张美英,刘国平,李维新.新生儿低血糖症84例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12):32.
14 陈惠琴,秦天中.新生儿低血糖81例临床及病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6,22(9):1051 -1052.
15 张永成.新生儿低血糖病5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0):77.
16 艾宏伟,任艳芳.护士在母婴同室管理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3):71 -72.
17 赵祥文.儿科急诊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31-232.
18 刘秀英,肖敏.新生儿低血糖症高危因素的早期认识和处理[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0,8(1):73 -74.
19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