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恢复期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
2013-08-18童小均
童小均
重庆市九龙坡区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 40005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大,抑郁症的发病率目前在我国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抑郁症患者在恢复期思维活动逐渐正常,自知力已恢复,心理会出现较大的波动,对出院后的生活适应问题担心过多,会出现焦虑、抑郁、悲观、绝望等不良心理,恢复期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其预后至关重要[1],因此在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抑郁症患者恢复期的心理特点,探讨有效的护理对策。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2012年间收治的84例抑郁症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中的抑郁症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41例,年龄24~73岁,平均年龄(45.6±1.8)岁,病程1~8年,平均(3.2±1.2)年。所有患者病情均处于恢复期,精神症状基本消失,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小于25分。
心理特点分析:患者恢复期对自身疾病有一定的认识,担心疾病反复,难以胜任原工作,担心周围朋友、同事、亲友和社会的歧视,因此患者会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2]。同时患者会因当时发病时的症状而担心人们会对其产生恐惧和抵触情绪,因此感到孤独、悲观,甚至有自伤或自杀的倾向。
护理
健康指导:根据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认知能力以及性格特征,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向患者介绍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重点了解抑郁症的病因及临床表现,抗抑郁药物的正确应用、不良反应以及疾病复发的前驱症状及预防措施等,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消除对疾病的恐惧、焦虑心理。
心理干预: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耐心倾听患者诉说内心的真实想法,多给予患者关心和鼓励,尽量满足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
加强情感支持:鼓励患者多与其他患者交流沟通,交流病情,同时营造病友间的人文关怀氛围,经常性的组织病友间的集体活动,提高患者的交际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鼓励患者家属及朋友多关心、开导患者,讲明接触患者时应注意的问题,说话的内容及方式,指导家属与患者交流的技巧,给予患者更多的安慰、理解和同情[3]。
加强人文关怀: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及时了解患者的个人需要和恢复期的心理需求,加强对患者的生活护理,关心患者的饮食及睡眠状况,指导患者参加集体活动,帮助其训练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技能,培养适应恢复期的生活能力[4]。
效果评价标准:干预后3个月,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护士观察量表(NOSIE)[5]对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 ±s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本组84例抑郁症患者经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后HAMD及NOSIE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HAMD及NOSIE评分比较±s)
表1 干预前后HAMD及NOSIE评分比较±s)
HAMD NOSIE干预前组别<0.05 <0.05 14.2 ±2.3 153.6 ±17.8干预后 11.4 ±2.4 132.7 ±9.3 P
讨 论
抑郁症是以情绪低落为核心症状的情感性精神病,患者在恢复期只停留在单纯药物巩固治疗的水平上,对患者的全面康复是有限的,应兼顾患者的社会功能的康复,其中心理干预护理在患者的康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抑郁症患者进行综合心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干预后患者的HAMD及NOSIE评分较之前有显著改善(P<0.05)。通过提高患者的自我认识和识别疾病的能力,指导患者正确处理心理问题,有利于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健康回归社会。
1 杨永刚,李艳侠.老年抑郁症恢复期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社会支持系统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8):2235 -2286.
2 肖珂,于斌.抑郁症病人在恢复期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青岛医药卫生,2012,23(18):2235 -2286.
3 付萍萍,王锋锐,傅文霞.人性化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138 -139.
4 何新亚.恢复期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6):134.
5 王衍芝,刁艳云.集体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的康复作用[J].职业与健康,2007,23(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