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利哌酮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难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2013-08-15闫明贵
闫明贵
山东省苍山县文峰山人民医院 277700
据调查,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精神病,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公认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但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需要长期治疗,而在治疗过程中,有30% ~50%的患者对药物治疗的效果不佳而成为难治疗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难治精神分裂症常常缓慢起病,病程持续时间更长,有慢性化倾向,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更大,给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更大,因此受到了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目前,对于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研究正逐渐完善,对于治疗方案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成功,例如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起效快,适应症广。本次研究观察帕利哌酮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0年7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难治性精神分裂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3例。所有难治精神分裂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并且病程超过5年,足疗程服用两类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并无明显好转或改善,PANSS总分大于65分。并且所有患者都对帕里哌酮无过敏,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40.03±10.34)岁,病程5~10年,平均(8.04±2.91)年,PNASS总分平均值为81.21±13.03。实验组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12例,年龄22~60岁,平均年龄(42.33±11.32)岁,病程 5~11年,平均(8.25 ±3.01)年,PNASS总分平均值为 82.33 ±12.92。两组实验对象在性别、年龄、病程和身体健康状况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在取得患者家属同意后,对照组给予前7周每周2次,从第8周起每周1次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实验组除了给予在前7周每周2次,从第8周起每周1次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外,每天还给予口服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6mg/d。两组患者给予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时间,强度等均一致。
疗效评定:记录两组患者在经过10周治疗后,其PANSS总分、阴性症状得分、阳性症状得分和一般精神病理总分及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状况。评定标准按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不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定,一致性相关系数>0.85[2]。
统计学方法:将记录数据录入SPSS14.0软件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即(8±3),组间比较采用均数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经对比分析发现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其PANSS总分、阴性症状得分、阳性症状得分均较对照组低,同时患者一般精神病理总分也较低,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有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讨 论
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是当前精神科常用的物理治疗的方法,是指在使用麻醉药或肌松剂后,利用一个短时间限量的电流刺激患者大脑,进而引起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从而使精神分裂症状减轻或消失。而帕利哌酮是早期非定型抗精神病药利培酮新陈代谢的主要活性代谢产物,是一种非定型抗精神病药,有文献发现其可以有效控制精神分裂症症状,起效较快,并能改善对其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无效患者的临床疗效,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一种新的治疗选择[3]。
本次研究显示,帕利哌酮联合无抽搐电休克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较单独给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效果好,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阴性症状、阳性症状和一般精神病理症状。结果表明,帕利哌酮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但是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不良反应的改善方面此种治疗方法无明显效果,说明此种抗精神分裂药物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方式还需要广大医学者的不断完善与创新,从而稳定其在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地位。
1 蒲城城,姚贵忠,任峰,等.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点[J].临床精神病学,2012,26(8):566 ~570
2 刘建君,杨剑虹,杨身国,等.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20):3775 ~3777.
3 李继涛,司天梅.新型抗精神病药帕利哌酮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9,18(12):1095 ~1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