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疗法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2013-08-15马秀青赵劲松
马秀青 赵劲松
山东省淄博市第五人民医院 255100
内观疗法是1953年由日本吉本伊信确立的一种源于东方文化的心理疗法。目前已被较为广泛的应用,在心理咨询的临床领域,治疗神经症、分裂症、酒依赖等精神障碍[1]。本研究应用内观疗法对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自尊和主观幸福感进行观察,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对象为2010年2月~8月在我院病区住院的分裂症患者。入组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诊断标准;②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分<35分,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能进行有效的交谈;③无严重躯体疾病;④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共入组64例,随机分为内观疗法组和对照组。内观疗法组32例,其中男17 例,女15 例,年龄(28.5 ±9.3)岁,病程(6.9 ±4.3)年。两组年龄、病程、文化程度差异无显著性。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两组均进行系统的抗精神类药物治疗和常规工娱疗法,内观疗法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内观。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将患者随机置于两间内观室内,隔位而坐,两人之间有屏风隔开,保持环境安静。要求围绕内观三主题即"他人为我做的","我为他人做的","我给他人添的麻烦",对自己的生活经历每5年一阶段反复进行思考,并写下心得体会。内观对象依次为:母亲、父亲、祖父母、兄弟姐妹、老师、朋友等。第1~3天为集中内观,每天8个小时,以后进行每周3次,半集中内观,每次2小时,指导者每2小时面接1次,沟通10~15分钟(其余时间为分散内观),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每周组织1次小组讨论,引导他们谈感想,鼓励他们每天写内观日记,改善他们的不良认知。
评估工具:①选用自尊量表(SES)评定患者自尊水平,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分4组评分,总分范围是10~40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2]。②用主观幸福感阶梯量表评定患者的主观幸福指数,此量表由10个阶梯,在阶梯上下的空档写有11个数字(0~10),数值越高表示幸福指数越高。
量表评定由1名主治医师和1名主管护士完成,均经过评分标准培训,评分一致性良好,kappa值为0.82。分别在入组时和治疗12周后评定1次。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在治疗前,两组的自尊分和主观幸福感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经过12周的治疗后,内观组SES评分幸福感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SES和主观幸福感量表
讨 论
对分裂症康复期的患者来说,阳性症状已经消失,自知力恢复,抗精神病药物对此病的复发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大多数患者常存在社会功能受损,比如孤僻、焦虑,对自己以前的病态行为感到羞耻、自卑,觉得被社会、家庭抛弃等,有的患者在这个阶段因自责而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故提高患者的自信、自尊水平和幸福指数是分裂症患者全面康复的重要环节。
内观疗法通过对三大主题的回忆和医护人员的引导,帮助患者认识和改变消极的或歪曲的观念,"打碎我执,恢复纯朴,感受以往被忽视的别人的恩情"[3],体会到家人及社会对自己的关心、幸福指数;与医生的不断沟通,逐渐学会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看到自己的付出和优点,提高自信心和自尊水平,增强社交能力,从而接受自己,接受长期服药的事宜,减少复发机率。
由此可见,作为心理治疗的内观疗法,对提高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自尊水平和主观幸福感,促进其全面康复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1 南达元,内观疗法~一种基于改善人际关系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中国第二届内观疗法学术大会论文集,2009.
2 汪向东,等,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8~319.
3 曹桐,毛富强,等.内观认知疗法30例分裂症康复期患者临床症状对照研究.中国第二届内观疗法学术大会资料汇编,2009:9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