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龄化社会亟待建立中长期医疗照护保障体系

2013-08-15张建超王小平王杰超康素娴

当代医学 2013年34期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老年人

张建超 王小平 王杰超 康素娴

衰老是人体必然的生理过程。在老年期,无论在精神心理还是在组织器官等机能上都会发生改变。相关因素包括:环境污染、有毒有害物质蓄积、不良生活行为和滥用药物等所引起的组织结构损害。老年人慢性疾病患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1]。急性传染性疾病的感染率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率,以及由此导致的残障率和死亡率,都较其他年龄为高。衰老和疾病的叠加,使老年期生活自理能力、适应能力或抵御外界变化的能力都格外脆弱。所以,在生命周期最后一站的老人,更加需要全社会的关怀和支持,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关怀老人今天等于关注我们的明天。

1 我国老龄化现状

我国在1999年就已经步入老龄化国家行列。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提示:我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达到了1.78亿,占总人口比例13.26%;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达到了1.19亿,占总人口比例 8.87%。分别超出国际老龄化标准3.26%和1.87%。“少生、少死、高寿”伴随高龄、失能和空巢等社会问题突显出来。

2 我国家庭结构现状

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原有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传统养老方式已被 “421”家庭结构明显弱化。据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九成80后子女称无法赡养父母;七成80后子女称生活、工作压力大,照顾父母力不从心;五成80后子女还需要父母资助,生活在两地的独生子女无能力接父母到身边照顾。

3 我国老人生存状况

据统计,我国老年人口中有2/3“带病生存”和“一体多病”,老年人慢性疾病发病率为76%~89%,46%有运动障碍,17%生活不能自理[2]。半失能老人约2220万人,全失能老人约1080万人。预计2015年两者总人数将达4000万人,是世界上失能老人最多的国家。一体多病、生活照顾、住院陪护是老龄化社会所面临的全方位、多层次照护问题,严重影响了老年人幸福指数。

4 我国养护机构现存状况

目前,中国老龄人数占世界首位。“何所依”、“如何靠”更是全社会需要研究的课题。《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9904个,床位314.9万张。养老机构和长期照护队伍资源匮乏,使得失能老人的社会化照护处于尴尬境地。在我国传统的医疗机构中,专业医务人员所提供的医疗、护理、康复和临终关怀等项服务缺失,养老机构管理无统一标准。

上海“老年护理保障计划”即在一定半径的社区内,配建小型养老护理服务站,由政府、社会提供居家养老照料和登门护理服务。在重庆,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首家大型公立医院养老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正式投入运营。依托重庆医大附属第一医院的专业优势,突破了传统养老思维,实现了医疗、护理、养老、康复的全程无缝连接,为缓解养老压力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

5 国外养老经验

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也在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养老问题上进行艰难的平衡。英国政府提倡社区养老的整体关怀,出资兴办社区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娱乐、社交场所,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由中心定期派专车接送,经常举办联谊会,人们自愿组织起来和孤老交朋友,和他们谈心,带他们郊游或请到家中喝茶,为老年人生活增添乐趣。同时政府还为36000名老年人外出度假。

美国的 “迈阿密犹太卫生系统”,在自理、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明确分区的特大老年社区中,由急性期医院、护理院、康复中心的专业医生、护理人员、社会工作者组成的多学科团队提供服务的模式。政府设计了针对社区居家老人的数十项综合服务项目,涵盖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陪伴就医、购物交通、配餐交友、清洁卫生、家务管家、电话咨询和紧急救助等内容。政府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护“寄养”服务,免费三餐、交通接送。

日本“地区综合护理服务系统”对老人的生活照顾与心理呵护并重。为了排解老人寂寞,设立了由社区志愿者参与的友爱访问员派遣制度,一对一上门服务。

6 我们亟待建立中长期照护保证体系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说:“一个老人失能,是家庭的灾难;很多老人失能,就是社会的灾难”。老人赡养或谁来赡养成为当今老龄化社会严峻问题。人口结构变化,家庭功能弱化,社会化养老是一种必然趋势。居家照料和医疗护理既是中长期照护体系的核心,也应是我国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医疗和养老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医疗服务和中长期照护的养老需求,每个省、市和县至少应该建立一所老年医院,负责老年病预防、治疗、护理和康复。并作为该区域护理院、康复院、养老机构及居家养老的技术支撑,组成保障环,解决老年人急性发病、中期康复、长期照护问题。既保证治疗的完整性又保证治病的延续性;既减少了医院压床又降低了医疗费用;既体现了老龄化社会的文明与发展,又促进了老龄化社会和谐与稳定。

7 我们的探索与尝试

当前,我国慢性病发病率出现了较快增长的趋势,社会负担(68.7%)加重,并以18%的年增长率上升。据资料统计,依靠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先进药物只能使l7%的生命得到救治;预防保健、科学生活可使70%的人获益,预防疾病所需费用是治疗费用的l/9,抢救费用的l%。因此,预防疾病、减少残障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办法。我院尝试开展了中期照护服务,坚持预防治疗、专业护理、功能康复为主,老年专科护士对失能老人实行整体化责任护理,通过入院评估、治疗干预、功能康复、沟通宣教等多种形式,降低了致残率,减少并发症、提高了老人生命质量。同时我院成立了“吉祥健康”学校,每周为社区居民、学校、企业、福利院进行健康培训,提高辖区居民对常见病、老年病预防、护理、自救、用药指导等专业知识培训,得到社会高度评价,并被多家新闻媒体连续报道。

8 展望未来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的健康是躯体功能、精神心理、社会行为与环境的完美组合[3]。在我国建立以老年医院为中心,中长期照护为重点,集医疗、民政、卫生、教育、财政等多部门职能为一体的新机构,建立分工明确、功能衔接的老年中长期照护保障体系,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医、老有所护”的基本理念,把“老有所护”纳入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建立“中长期照护”的保险体系;把“高龄津贴”和扶植民办养老机构的“一次性补贴”、“床位补贴”转变为“照护补贴”,按照老年人的“失能”程度予以不同等级的资金支持;将“老有所护”纳入“医改”的新目标,支持鼓励兴建专业化“长期照护”与“临终关怀”的服务机构,衔接与医疗、救治、护理、康复等急性期接诊,填补“老有所养”与“老有所医”之间的服务空白。构建老年中长期照护保障体系不仅是中国养老服务业中的一个刚性需求,也是带动其它相关服务业发展的一个强大动力引擎,更能壮大新一轮资本性的经济增长,还能为全体公民老年期提供一个充满阳光的保护和编织关乎生命终点的保障网。让我国老人享受与国力相等的幸福晚年生活。

[1]张立平.中老年健康管理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2-4.

[2]宋岳涛.老年综合评估[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2:22-23.

[3]陈峥.老年综合征管理指南[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1-3.

猜你喜欢

老龄化养老老年人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