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师生互动初探

2013-08-15徐越男吴小龙华启和

关键词:道德修养师生教学内容

徐越男, 吴小龙, 华启和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抚州 344000)

1 师生互动的内涵及其理论依据

1.1 含义

所谓师生互动,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文化沟通、交流的过程,把教学看作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师生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

1.2 理论依据

师生互动思想在很早的时期就产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启发诱导、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随着近代互动教学理念的不断生成发展,师生互动作为一种逐渐成熟的教学模式有着较为深厚的思想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属性的内容中提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概念充分说明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在现实的基础上属于群体式,需要相互交流。反之,人将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现实中的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思想理论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教师与学生是两个平等、联系紧密的社会个体,两者是传教者和受教者的关系[2]。课堂也是一个“小社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属性的科学论断。

马斯洛的需要动机理论认为,人的内在需要能够充分激发人的主动积极性,该理论主张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内在需要,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学生内在需要的层次越高,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能动性与创造性的作用就越大,从而使学生从传统被动型的学习方式转变成主动型的学习方式。实现这种转变需要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师生互动,教师掌握了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通过师生互动,学生领悟到课程对自身发展的意义,从而对课程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靠学生的被动接受,而是需要已有的经验与知识作为基础,通过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进行交流与探索,从而达到意义上的构建方式来获取知识[4]。学习者通过这样的学习,将新经验与原有的经验相互作用从而不断充实自身的学习内容。人类文化和文明发展进步的过程也表明,一种文化知识通过与另一种文化知识的交流和碰撞、冲突和融合,是保持其生命力,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文化知识演进发展的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师生互动正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文化与知识之间相互碰撞、交流的体现。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经历了相互了解、磨合,最终走向一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经验与知识得到了传递,认知得到了构建,从而实现师生自我知识的更新。

2 师生互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在任何的课程教学过程中都很重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尤为重要。首先,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与其他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不同,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教育难度要大一些,一方面,部分学生受到各种思想意识形态的冲击比较大,认为思想道德修养在现代生活中已经过时,对课程多多少少会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学生们对教学内容处于一知半解的情况下,主观上认为学与不学区别不大,比较容易忽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重要性,造成学习的积极性不够。因而,思想道德修养课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引起他们对该门课程的重视。解决这方面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师生互动,创建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氛围。通过平等的对话方式,缩短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了解学生与老师在教学内容上交流互动的内在需求。

其次,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包含较多的思想与意识方面的内容,大学生尤其是新生正处在心理与思想意识尚未成熟的阶段,为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想道德修养的教学内容,就需要在课程中进行师生互动。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与思想意识的现状,从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去接受与理解教学的内容。另外,思想道德修养课涉及较多的社会理论与实践的内容,大学生社会经验不是很足,无法将一些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师生互动,教师将自身的社会经验与学生进行分享、沟通与交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课程中的教学内容。

3 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师生互动的建议

笔者结合自身在理论学习与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就如何增强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的师生互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注重言传身教

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的言传身教,就是用教师的语言教育学生,用教师的行动带动学生,用教师的做法感动学生的一种师生互动教学方式。

教师的语言,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任课教师的语言,对学生们有着较深的影响,是师生互动中教师与学生在语言方面的互动过程。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任课教师在课堂上注重文明用语,有助于增强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育的效果与说服力。教师的行动是教学互动中教师与学生在行为方面的互动过程,包含教师衣着与举止的内容,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任课教师用自己的行动带动学生,在衣着上应该以干净整洁为主,注重和谐与美感,避免低俗与邋遢,引导学生对主流美感的欣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教学内容。用教师的做法感动学生,是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意识方面的互动过程,体现在言行统一上,教师能够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对话,诚恳待人,能够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用教师的实际做法感染学生、感动学生。实现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公民应文明礼貌、诚恳待人、互相帮助、与人友善的基本道德规范的教学要求。

3.2 加强情感交流

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师与学生在情感上的交流。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们的学习活动,不仅依靠大脑理性的参与,而且依赖情感的参与。可以说情感是教与学的桥梁,是师与生的合作纽带,是教学过程的催化剂。

当讲到理想信念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理想信念的建立与发展的过程,讲述教师与学生自身在理想实现过程中失败与成功的经验,从中寻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从而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另外,课堂上多运用“我们”,“老师”,“同学们”等词语,在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的同时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是一种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良好开端。思想道德修养课作为一门思想意识方面的教育课程,它的教育目标是一种情感与意识方面的认同。因而在教学中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上的交流,更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与领悟。

3.3 提升认知互动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认知结构是人们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它既可以是人们观念的全部内容的组织,也可以是人们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观念的组织[5]。一方面,由于认知对象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受主体认知能力的局限和制约,主体不可能全面深入到认知对象;另一方面,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并不是简单而直接地模仿,其中包括一定的选择性和重构性。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教学中,由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局限性与差异性,教师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通过案例教学与视频教学的引入,经常性地与学生进行问题的探讨,深入挖掘学生的辨别、思考与分析能力,从而形成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认知互动的教学状态,并构建出新的认知结构与内容。当讲到理想与现实的教学内容时,由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历的不同,因而对理想与现实的体验与认知也不同。有的学生认为只要有理想就一定会实现;有的学生认为理想太完美,现实太残酷,理想与现实差距太远,还是做一个现实主义者比较好。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并思考,在课堂上以理想与现实为主题进行探讨,最后总结出理想的实现过程体现着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的教育思想。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黄国华,涂海丽.论构建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5.

[3]郝文斌.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双向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书育人,2004(6):32.

[4]邓朝宏,彭前生.高校“两课”互动式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5):47.

[5]吴锡改.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J].中国教育学刊,1996(5):43.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师生教学内容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
麻辣师生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