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探讨——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
2013-08-15詹建英江光亮
詹建英, 江光亮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南昌 330013)
1 高校特色校园文化构建的重要性
1.1 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作为社会的一种亚文化,校园文化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示范功能、辐射功能和引领功能[1]。加强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既是高校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1.2 特色校园文化是高校竞争的利器
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教育组织,各个高校间存在共性,与之相应的校园文化也具有一定的相同之处。然而,当前高校面临严峻的竞争。早在本世纪初,就有业内人士表示,我国高校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生源和师资竞争。面对着这一客观发展趋势,高校除了从师姿队伍、人才培养、学校建设等方面提升学校整体层次外,构建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不失为提升高校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 东华理工大学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实践分析
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人文品格和价值理念,它通过内在与外在的形式予以彰显,并最终服务于高校发展。作为培养核工业专门人才的国防军工高校,东华理工大学始终坚持发扬核军工优良传统和作风,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民族利益至上”宗旨,通过开展校园特色活动、营造特色校园文化育人氛围,结合学校实际,教育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核军工校园文化。
2.1 光大军工高校优良传统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军工院校,是指学校特色专业是为国防科技工业局服务的院校,比如1999年国务院对高校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后,将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在内的七所高校为国防科工委所属学校。2008年,随着国务院撤销国防科工委,成立国防科技工业局,以上高校也随之划归工业与信息化部管理[2]。军工高校与教育部所属的其他高校一样,“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目的都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军工院校因其独特的建校背景和发展历史,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独特的军工院校传统,而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离不开与学校优良传统的结合。
1956年,原国家二机部在山西创办太谷地质学校(东华理工大学的前身)。由于二机部具有人民解放军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加之大部分校领导来自部队及军工企业,他们为学校带来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工报国、甘于奉献,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军工优良作风。
半个多世纪以来,东华理工大学为国防事业和核工业及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英才。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龚健雅,荣获我国地质学界青年的最高荣誉奖的陈安平、丁式江、刘成林、赖绍聪,国际原子能机构赴伊拉克核查专家唯一中方代表郭冬发,曾任秦山第三核电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森……东华理工地处中部省份江西,与地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理工,东部发达省份的南京理工相比,区位优势并不明显,学校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与学校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不无关系。
2.2 发挥核地学特色专业优势
专业特色是高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高校在不断发展形成的比较稳定且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特征,也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特点和亮点[3]。早在“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质量工程要求教育部、财政部在高校立项建设特色专业建设点。建设高校特色专业既符合国家发展教育需要,又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学校专业水平,彰显学校特色的重要措施[4]。被誉为“中国核工业人才的培养摇篮”的东华理工大学,在创建时就具有鲜明的“核”特色,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以“核”为特色的竞争优势正在不断凸显。
围绕核军工和核电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需求,东华理工大力加强学科、队伍、平台建设,进一步凝练了“铀成矿理论与成矿预测”、“核资源勘查方法与技术”、“铀矿采冶与矿山环境”、“核废物处理与地质处置”等研究方向,借助“核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等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等学科平台,形成了符合核工业需求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核科学与技术”、“地球物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一级学科硕士点,服务国家特殊要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获批,为核资源与环境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学校始终坚持服务核工业,不断推进产学研结合,主动担负起促进国防科技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学校瞄准江西实施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富民强省战略、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等重要机遇,以省部共建为契机,把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纳入江西省及抚州市的整体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在省部共建的基础上,与抚州市政府、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等签署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在互动中谋求双赢。学校在新疆、江西、广东等铀矿山,研发了低品位、难浸出铀矿的微生物采冶新技术,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在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中,开创了我国粘土岩处置库场址预选新领域;研发的辐射测量方法与系列核仪器被我国环境监测、辐射计量和海关等部门广泛选用。在国家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中,东华理工发挥一流水文地质学科优势,以科技攻关为己任,为鄱阳湖生态环境和水利枢纽控制工程建设贡献力量。
2.3 打造军工文化教育实体
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予以呈现,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同样需要载体。作为一所核军工院校,东华理工大学所承担的国家铀资源勘查与采冶、核技术应用等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任务,具有以下4个显著特点:一是地位上的国家战略性,即保障国家核威慑力和能源安全;二是使命上的艰巨光荣性,即服务于国家战略性、支柱型的核工业;三是技术上的高精尖端性,即研究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核能利用;四是环境上艰苦危险性,即从事铀矿的核辐射危险及地质工作的艰苦[4]。为弘扬学校光荣传统和学科特色,多渠道加强军工高校艺术教育,东华理工建造了富有核军工文化特色的校园人文景观。
核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军楼、国防科技大楼、核工楼等校园建筑,时刻在向人们传达着军工文化的独特内涵。整合学校56年军工文化建设成果,以地质博物馆、铀矿陈列馆、校史展览馆、海军后备军官培养基地和蘑菇云广场为主体场馆,以核地学科研平台、核地学教学平台等为辅助设施,集“教学—科研—科普—景观”为一体、核军工特色鲜明的“核地学教育科技文化园”,则充分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特色。“以‘核地学教育科技园’为载体,学校不仅对师生进行军工文化教育,还积极发挥向外辐射作用。每年,‘核地学教育科技园’接待校外单位来校参观达2万余人次。”2012年11月,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评估组认为,“核地学教育科技园”充分展示了学校在我国铀资源勘查与开发方面的历史贡献和文化传统,突出宣传了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等方面内容,彰显了军工文化独特魅力和重要作用。
2.4 营造军工文化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除了通过物质载体予以呈现之外,活动载体(社团、社会实践活动)、艺术载体(作品及理论研究)也具有育人功能。特色高校校园文化的构建过程中,这些显性载体既起到宣传校园文化的作用,也是校园文化传承的重要呈现方式[5]。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东华理工大学从探索军工文化理论、开展军工特色活动、创造军工题材艺术作品等形式,在构建特色鲜明的核工业大学的奋斗之路上,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和谐的育人氛围。
东华理工大学通过举办核文化节,开展核科技竞赛、“我献身核工业”主题教育,组织学生参加“感受核工业”夏令营活动等形式,大力向学生开展“两弹一艇”和核工业精神教育,倡导和鼓励学生献身国防和核事业。海军后备军官学院每年举行的海军文化周,坚持“一个核心,三个融合”,即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坚持与红色教育相融合、与核军工文化相融合、与海洋海军文化相融合的国防生思政文化建设体系,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了全校师生的献身国防观念。
广泛开展军工特色活动的同时,学校不断提升军工文化建设理论水平,完成了《我国核资源循环经济研究》、《我国核资源需求峰值预测及分析研究》等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及海军政治部相关研究课题,形成了20万字的《铸魂行动》专著,发表了《基于专业规范和军工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融入军工文化要素的校园文化研究》等数十篇军工文化教育论文。与此同时,学校充分利用艺术平台,大力弘扬军工文化和精神。反映学校教师为国防军工事业默默奉献的校园短剧《生日》,在北京举办《军工骄子》大型大学生文艺汇报演出中,赢得观众长时间热烈掌声,并受到国防科工委张云川主任和陈求发副主任高度赞扬。2012年,学校以介绍海军国防生刘刚烈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龚健雅在校成长故事为主线,再创《攀登》校园短剧,在全校师生中产生强烈共鸣,增强了广大学生从事国防军工事业的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吸引一大批优秀学子投身国防军工事业。
在核军工校园文化的教育与熏陶下,当2010年6月抚州遭遇特大洪灾,学校师生发扬核军工精神,紧急安置了近万名受灾群众,国务院温家宝总理亲临学校视察并给予由衷赞许。海军国防生集体还荣获了目前国家青年志愿服务领域的最高荣誉——全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国防生集体。
2.5 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丰富校园文化
作为一个地方传统、生活历史和精神观念的结晶,地方文化是一个地区最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植根于地方的高校,校园文化的构建必然受其所处地域文化的影响,而高校通过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丰富校园文化,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地方文化[6]。
东华理工大学地处南昌、抚州,实行两地三校区办学。抚州文化昌盛,人文荟萃,素有“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誉称。王安石、汤显祖、曾巩等历史名家出生于此,颜真卿、王羲之、白居易、陆游、谢灵运等或为官或周游抚州,留下了大量诗词、文赋、字画、雕塑、摩岩石刻等宝贵财富。而南昌作为省会城市,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又是革命英雄城市,有着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及历史人文感[7]。地处两地的东华理工大学,挖掘当地文化资源,设立专门的科研机构,如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以曾巩、汤显祖等为代表的临川名人及以宜黄腔、抚州采茶戏等为研究对象的临川文化研究所。利用地处南昌这座英雄城市的地理优势,学校每年组织学生重走小平小道,参观八一起义纪念馆,多途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以核地学为特色,临川文化研究所、汤显祖文化研究中心等以地方文化为研究对象机构的成立,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开展,也给打造特色鲜明的核工业大学的东华理工校园文化增光添彩。
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学校就业率达90%以上。近年来,学校涌现出了海军东海舰队助理工程师刘刚烈士、荣获全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的海军国防生集体等一批“艰苦奋斗、为国奉献”的优秀学子和毕业生。2012年,该校年仅36岁的陈焕文教授,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成为少有的非211高校获得者,填补了江西省自2004年以来该项目的空白[8]。学校通过一系列显性与隐性载体,积极打造具有核军工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并在育人实践中不断彰显强化,为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 小结
文化是高校灵魂,是高校长远发展的重要支柱。高校校园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以及大学发展方向,是高校提升办学水平和特色发展的内在支撑。事实证明,繁荣校园文化,必须走一条特色之路。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首先必须符合学校定位,必须服务于学校发展目标。其次,弘扬学校光荣传统,做大做强特色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只有依托各个学科专业的建设,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再次,多方面培育校园文化育人氛围,打造物质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等。最后,充分挖掘地域资源,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作为江西首家高校国防军工文化教育基地,东华理工大学在构建国防军工特色校园文化的道路上任重道远。
[1]苏青云,何胜男.铸就军工雄魂繁荣军工文化[J].国防科技工业,2011(10):31-33.
[2]孔令华.军工高校校园文化要处理好三个关系[J].国防科技工业,2009(7):42-44.
[3]张代治,杨义波.地方普通高校专业特色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08(9):95-97.
[4]江光亮.非中心城市高校对外宣传工作的特点与对策——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364-367.
[5]张婕.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现实与前瞻[J].教育研究,2011(5):36-40.
[6]张丽.构建特色校园文化 实施高校品牌战略[J].科技信息,2009(16):49.
[7]许立帆,周嵘.结合地缘优势——文化传统打造具有南京理工大学特色的校园文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2):214-216.
[8]周友珍.在学术“平原”上打造“高峰”[N].江西日报,2012-12-11(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