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黄戏人物形象塑造特点初探

2013-08-15邓少波

关键词:声腔行当脸谱

邓少波, 邓 彬

(1.东华理工大学 艺术学院,江西抚州 344000;2.抚州市汤显祖大剧院,江西 抚州 344000)

宜黄戏已于2006年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江西古老剧种之一,旧称宜黄班,发源于宜黄地区,迄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宜黄戏风格古朴,传统整本剧目多,观赏及故事性强,唱腔简炼易学,表演粗犷大方,唱念做打形成了一套既严谨而又灵活的程式,行当齐全、角色分工细致,用胡琴伴奏,地方特色浓厚[1]。

宜黄戏形成于明末清初,此后不断发展盛行,流传南方各省直至京城,有其独到的体系,形成了具有宜黄地方艺术特色的戏曲表演系统。我们知道,戏剧中的人物塑造,是以剧情为出发点,结合本剧种的特色,有其各自的人物形象塑造特点。宜黄戏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同样也具有自己的一些与众不同的剧种特点,本文试从多角度予以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斧正。

1 宜黄戏的唱腔声腔

在表现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唱腔节奏、声腔旋律方面,宜黄戏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宜黄戏中的“宜黄腔”将原来的“曲牌体”发展为“板腔体”,又将原由唢呐伴奏改为胡琴伴奏为主,原先的管乐唢呐、笛子伴奏远不如弦乐胡琴音韵歌唱性强,其琴声悠扬贴切,韵味十足,便于抒发感情。在声腔上,与和宜黄戏“血缘”相似的京剧相比:宜黄戏早期的男女角色演唱的腔调,是同宫同调,没有分角色、行当的各式唱腔。青衣老生可同唱一腔。唱腔只分小旦(含小生)腔、老生(老旦、青衣)腔、花脸腔三种[2]。男女声腔都有徵调式,更具有古朴古韵的原生态面貌。而京剧中的二黄腔实行男女分行当不同,调式上也随之产生多样变化,整个唱腔丰富多彩,更好地表现了剧情和塑造了人物形象。

在清代末年以前,宜黄戏只唱宜黄腔而不唱西皮腔。据抚州地区老艺人回忆,过去的临川、宜黄、广昌等琴师只会拉二黄(即宜黄)腔,不会拉西皮,演出的剧目也是以二黄腔为主的。因此,对戏韵的开拓、人物形象塑造的多样化、声腔演唱的多重性,宜黄戏声腔就显得原始单簿了一些。

2 宜黄戏的念功和声腔伴奏

宜黄戏的念功表现特色十足,地方色彩浓郁;声腔伴奏、曲牌音乐风格独具。宜黄戏演出早期为当地语言,有所谓“江湖十八韵”之说。后学中州韵,但仍有土语方言夹杂其中(视少数演员而异)。建国后改用中州韵,并试用“宜黄官话”即为宜黄话标准音讲的北京普通话语音介白,丑行多用宜黄土话方言介白和演唱,更显得有地方特色和风味,这为表现剧情和塑造各行当人物也增色不少。

宜黄戏的声腔主奏乐器为小筒胡琴,其形状既像京胡、又似赣胡,演奏、伴奏风格较京剧温和柔软简朴些,又比赣剧清爽明亮些,古朴又具灵气,最主要总体风格与宜黄戏声腔音乐韵味贴切融洽,对衬托剧情起伏、人物表演和演唱起到了珠联璧合的作用。

3 宜黄戏的做功

在做功方面,宜黄戏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首先对学员、演员的做功练习要求较为严格,“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是必修课。相传练功要“腋下夹蛋、胫旁备针”,促使演员表演动作规范到位。演员的“起霸”动作要做出“双手撑天”并根据人物的不同身份而分别采用“龙爪”或“虎爪”等不同姿态[3]。马鞭也要根据人物身份而区别使用,有“龙头”“凤尾”数种,或木刻或丝编,帝王则用“龙头”鞭,称为乘龙驹,其他身份的人各用其鞭,不得混用[4]。在宜黄戏“四国齐”的“花园点马”一折,齐景公在点马时,钟离春和四个女兵操净行语气,不用马鞭代马,而是采用原杂剧的骑车马,即以马形灯扎于表演者身上,随着武场锣鼓演奏的马蹄奔跑声,应节而舞作出战马奔跑的身段,满台来往穿梭,动作粗犷夸张,效果强烈,别具一格。这一古老的表演方式,在其他剧种早已绝见,而唯独在宜黄戏中保留下来,实属难觅,对烘托剧情表现人物有别样风采。

宜黄戏的人物表演手法多样,生动活泼。还善于吸收其他民间艺术的表演形式为自己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在开台、开演前有“跳和合”、“跳加官”及民间彩灯和傩舞的技巧表演。如《万寿图》的“三星献寿”和《卖花女》的“跳判”,都有古代傩舞的演法。具有强烈的地方人文特色!

4 宜黄戏的行当分工

在行当分工方面,宜黄戏的角色行当分工较细,具备了出演大型剧目、连台剧目所必配备的各色行当。生行分有正生、老生、末、小生、娃娃生;旦行分有正旦、二旦、小旦、茶盘旦、丑旦。正旦角色在戏班的分量身价甚高,旧时又称正旦为“驮梁旦”、“饭甑旦”,足见正旦的重要。净行有大花、二花、三花、四花。据说早年的行当和弋阳腔相同,都是“九角头”,后来又增加了末、二旦和四花变成了“十二行”。净角的表演大多为豪放爽直;生角的表演大多儒雅大方。生、净角常用的身段表演有:修书阅信(奏折)、上下马、点吹灯、舞剑耍枪、饮酒升堂坐帐等[2];必备的基本功有枪背、扑虎、旋子、踝子、僵尸、甩发、吊毛、武打功等;基本步法有方步、蹉步、垫步、跪步、碎步等。旦角的表演多数为端庄、娴静、大家淑女。常用的身段表演有开关门、洒扫、抚琴、卷帘、妆扮、织绣等;必备基本功有卧云、鹞子翻身、躺马乌龙绞柱、水袖、武打功等。以上角色行当的身段表演基本功,都是为剧情发展需要和人物塑造所逐步配备和完善起来的,角色行当齐全、分工明确是宜黄戏的又一大特点。

5 宜黄戏的服装道具

在服装道具方面,宜黄戏早就传有“穿黑不穿绿,穿黄不穿白”“宁可穿(用)得破,也不乱穿(用)错”的戏班训条。我们知道,戏曲中的服装、盔帽、头面、靴鞋、随身道具等等都是为了帮助演员更好地完成角色穿戴、塑造人物形象而分别配备的,宜黄戏在此方面的配置也较为齐全,完全能够提供出演各种场合、各种人物需要的行头装备。它的服装行头穿戴就十分讲究,很有民族特色,要按人物的性格身份、年龄、职位的特定条件而穿戴不同的服饰,不能穿错。如:太后戴凤冠穿皇莽;公主一般梳古装头,穿霞披;小姐梳顶花头,穿小旦披;武将戴紫金冠、插莽、穿硬靠;女将戴七星流苏;老生穿员外摺子员外披,身份较高的穿宰相披;小生穿绣花摺子绣花披;文将穿衩衣;武丑戴硬轻罗帽,穿衩衣等,通过各种不同的服饰可以看出剧中人物各自不同的身份特点、气节性情等等。

6 宜黄戏的脸谱化妆

在脸谱化妆方面,宜黄戏脸谱与京剧等其他剧种有不同之处。京剧脸谱的色彩较为鲜艳,五彩纷呈,有其较为大气丰富的色彩化妆模式,脸谱人物众多。而宜黄戏脸谱只用黑、红、白三种对比强烈的色彩,线条简单明快,寓意明确深远,较为原始地保留了地方传统戏剧的风格特色。用红色描绘人物的赤胆忠心、义勇无畏,如赵匡胤的脸谱勾为满脸红色,意为面赤,在脸谱中突出眉眼图案,眉间涂条形白底色,此脸谱红、白、黑三色相对,对比鲜明,眉目秉正,显有帝王之相,符合人物的身份;用黑色代表人物勇猛耿直,刚正无畏,如包拯的脸谱全黑色,而额头上不是其它剧种中通常画的“日断阳夜断阴”的月牙图形,而是勾画出一块半圆形图案,以表明其性情如朗朗明月,刚直正大;用线条图案描绘人物的性格和经历,如马武的脸谱,用红色涂底显示其忠勇刚正,他因刘秀诛杀功臣而怒火中烧,愤而以金砖自砸而死,图案中画其圆睁二目,眉心紧锁,意为死不瞑目[5]。额头及双颊画有手指形状,也含有手持金砖自砸泄愤之意,此脸谱直观形象地描绘该人物的性格和经历,在其它剧种中实属少见;用白色代表人物的奸阴险诈、诡计多端,如董卓的脸谱,用白粉涂底,意为此人生性奸恶,画勾三角眼,眉间粗粗的几笔皱纹,呈现出此人狰狞阴险之奸相;用寓意的图象手法表现人物的身份,如张飞为黑脸,体现耿直勇威的品性,双目圆睁,在额头上绘上一个桃子图象,意为桃园结义象征[1]。又如钟离春的脸谱,左边画一铜钱,以显示其身份高贵,右边画一桑叶,寓意其出身微贱,脸谱总体英武中藏有妩媚,是宜黄戏中旦角开脸丑女俊扮的典型例子[3];用传统的特定图像象征性地描绘人物,寓意深刻,如姜维的脸谱,红色涂底,在整个脸部勾画出一套叠元宝型的双眉,意为此人必为忠心耿耿之人,脑门上画出一太极图形,环以北斗七星,显得天庭饱满[1]。表示姜维是一个文武双全之人,七星环绕意指其善于观察天象星座运行胸怀韬略。还意为诸葛亮死于七星坛,因姜维是诸葛亮的接班人,故以此象作为祭祀。

宜黄戏作为江西历史上传统的地方大型古典剧种,经过几百年的不断盛行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体系,对其的探讨研究也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懈的努力。以上是对宜黄戏剧艺术中的有关人物形象塑造若干特点的初探,作为初探旨在为宜黄戏事业的研究保护,继承发展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努力,愿宜黄戏能发扬光大,再度辉煌!

[1]流沙.宜黄诸腔源流探[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29-54.

[2]齐红梅.论戏曲教师的艺术修养[J].太原大学学报,2011(3):83-84.

[3]杨菁,曾琪.江西宜黄戏曲音乐特点分析与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426-430.

[4]杨菁.地方民间音乐传承新路探索——临川戏曲音乐引入视唱练耳课堂教学[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380-383.

[5]曾琪,杨菁.清代宜黄戏的剧目及舞台艺术特点[J].戏剧文学,2007(6):69-73.

猜你喜欢

声腔行当脸谱
帖脸谱
论博物馆对老行当档案的保护与利用
《黄梅戏声腔研究》出版发行
网络网际之网络新行当
做个脸谱迎『六一』
“花衫”行当考辨
戏曲声腔研究70年回顾与反思
豫剧俚谚中的声腔表演艺术初探
灶王爷的“脸谱”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