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走过的坚实足迹——萧红作品赏析
2013-08-15王霞
王 霞
(武汉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萧红全集》记录了萧红短暂的一生,它是一部回忆集,也是萧红对自己经历过的生活,走过的路的最真实的书写,是一个不幸的女人在遭遇诸多磨难之后用自己的全部的爱书写的对生活的沉淀与过滤。
萧红用简单朴实自然的语言将她对生命中的每个阶段的回忆传达给后世的读者。心理学上对回忆的解释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而在我看来回忆不仅仅是对特定的人特定的事提取重现的过程,它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让一颗饱经沧桑的心得到片刻宁静,这种力量可以让身处痛苦中的萧红刹那间获得精神上的解脱,从而焕发对生活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
一、回忆中永远美丽的后花园
《后花园》中回忆最多的场景是后花园,如同鲁迅笔下的百草园,这里是萧红幼年的天堂,可以随意浏览四季变迁中的风景,可以随时释放喜怒哀乐情感,,可以放飞自己小小的梦想。后花园有黄瓜、茄子、倭瓜,有蝴蝶、蜻蜓、螳螂…有美丽的风景,还有可爱的小动物,所有这些,在孩提时的萧红看来都是有鲜活生命的,生活中,她把自己与后花园完全融合到一起了,不可分隔。散文中,她也把自己与后花园融合在一起,这是儿童与自然的合一,是善感女人与世界的融合,这种自然的交融是不受理性支配的,它是潜意识的,因为两者在天性上本来就是相通的。
当祖母说祖父时,“我”就会拉着祖父的手往外走,边走边说“我们到后花园去吧”。因为到了后花园那儿就是另一个世界了。儿时的萧红视后花园如一个游乐园,一个玩耍的好地方,到了那里什么烦恼都会没有了,整个人会变得快乐。后花园也是一个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好地方。孩子对自然世界有着特殊的好感。《圣经》上说,人是由泥土捏造的,人与土地天生就有一种割舍不断的血肉联系,这种联系最充分地体现在儿童对土地的热爱上。后花园的土地是萧红尽情释放孩子天性的地方。
成年后的萧红走过很多地方,哈尔滨、武汉、重庆、香港等地也曾留下过动人的故事,但儿时的后花园却再也没有找回。惟其如此,当她回忆起后花园时就有着别样的情怀,也许就像百草园之于鲁迅、白洋淀之于孙犁、地坛之于史铁生那般,后花园是萧红心灵的栖息地,是她的精神支柱。那里有她美好而温暖的童年记忆,那里更有一种支撑着她的神奇力量,让她可以趟过苦难的河流,循着自己走过的路回到最幸福的原点。
二、回首生命中亲切的挚爱
如果说后花园是萧红心灵的栖息地,那么祖父就是萧红记忆中永远的爱与依恋。祖父在萧红的心中,是类似于父亲的地位,因为对萧红而言,父爱始终缺失。《后花园》中对祖父的回忆是充满温暖的,儿时像小跟屁虫般黏着祖父,“祖父栽草我就栽草,祖父铲土我也铲土”,那是何等的温馨,字里行间透出无尽的快乐,可见儿时的萧红对祖父是极其依赖的。在儿时同龄朋友稀缺的环境下,在萧红眼里,祖父就不仅仅只是一位慈祥的老爷爷了,他更是她的朋友,她的玩伴。这弥足珍贵的“朋友”给了萧红一个完整的童年,也给了她那份可贵的童心。不仅如此,祖父更应是萧红的“启蒙老师”。儿时的萧红最先接触到的“文学”是祖父教授的诗。祖父不厌其烦地教“我”吟诗诵诗,即使“我”有时心不在焉,根本无心去读去念,但是这种环境这种氛围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心不在焉。
祖父始终是温和的,即便“我”极不愿意念,十分不配合,祖父却从未发过脾气,没有逼迫没有吼骂打教,而是耐心温和地教导解说,这对成年后的萧红走上文艺道路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孩子对一件事物产生兴趣是需要人引导的,而引导的方式不对往往会背道而驰。在这方面,祖父是位极棒的领路人。小孩子大都有自尊心,有时还存在逆反心理,你若逼迫他学,他反而不想学了;你若去打击他,就是打击他的自尊心打消他的积极性。这样一来孩子不但不会产生兴趣,反而会心生厌恶与恐惧。长此以往,孩子的心里会留下阴霾,他可能会想要逃避这个环境。祖父温和耐心的教导,从不逼迫从不打击的松弛的环境极好地培养了萧红对于文学的兴趣,让世纪初的文学坛上出现了一颗熠熠生辉的新星。
祖父对萧红这种从不打不骂的态度除了与祖父本身温和的性格有关外,隔代情结也应该起着一定的作用。所谓的隔代情结是指老人对孩子的感情比父母对孩子的感情更浓烈,老人会更心疼自己的孙子,外孙。儿时对祖父依赖的情结也许让萧红再次回忆起祖父时产生别样温馨甜蜜的情怀。祖父在萧红心中不仅是一个带着祥和笑容的伟岸身影,,他更是萧红心中的一方净土,不管她走出多远,始终在净化着她的心灵。
在《鲁迅先生回忆录》一文中萧红对鲁迅的回忆极其真切自然地流露出对恩师、对慈父、对爱人的关爱与依恋情怀。鲁迅客人多,通常会客时间长,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鲁迅就就陪着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如果客人不走,必留客人吃饭,饭后必与客人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常常陪到十二点钟。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
这样的模式,就是铁打的人儿也熬不住啊,萧红敬爱先生,不忍心先生如此辛劳,她一点点地述说着先生对年轻人的关爱与指点,对客人的礼节与尊重,写得让她自己也心疼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形象跃然纸上。在她的笔下,鲁迅先生走下了神坛,还原为凡人,有疾苦,常咳嗽,善忍让,能克制。她的描叙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无限的敬佩和崇敬之情。在文学上,鲁迅是萧红的老师,更是她的“贵人”,亲自撰文推荐她的文章,引领她一步步地向上攀登。萧红之后在文坛上的造势也是离不开鲁迅先生的帮助的。这样深厚的师生情结让萧红在迷惘时回忆起先生便心生许多安慰,鲁迅先生就好比萧红心中的一盏明灯,照亮着她前行的道路。
而萧红对鲁迅先生也不仅仅是学生对老师的崇敬爱戴之情这般简单。她这样描述她与先生的对话:“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不漂亮?”“不大漂亮。”这些生活上的小细节自然地流露出萧红对鲁迅先生的特殊情感,更多的时候,是像孩子对父亲那般,从小缺少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当萧红来到举目无亲的上海,原来一颗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有着少女情怀的心已经被生活打击得冰冷。但是她遇到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不仅带她闯入文坛,更是在生活上关怀她。不只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也待她如自家人。这种一见如故的感觉,这些关怀照应让萧红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如果说祖父是萧红心中的一方净土,那么鲁迅先生对萧红来说应该算是一抹淡淡的彩霞,那散发出来的温暖能够泗溢到心灵每一个角落。
所以,先生去世时,萧红跨越关山阻隔,专程前往奔丧,她的痛苦已经无法用语言倾诉。
三、揭示呼兰河畔的人性弱点
在世上,除了自己挚爱的亲人外,萧红还发掘了呼兰河畔人性的弱点,她书写者麻木的乡亲,也守望者人性的回归。她的书写中有揭露,有批判,也有呼唤与期待。在《家族以外的人》一文中,有二伯在萧红整个家族中只是一个让人瞧不起的小人物,瞧不起他不仅仅因为他的贫穷,还有他的懒惰、麻木、愚昧。就连地位同样卑微的厨子杨安也对他冷嘲热讽欺负他,做每样菜都放进他禁忌的羊肉。
有二伯最后悲惨的结局让很多人都心生怜悯。虽说标题“家族以外的人”折射出来的是一种亲情的冷漠,但其实不然,萧红对这段记忆的叙述中也流露出最自然的亲情。有二伯这样白吃白喝白住在这个家族中三十多年,他有手有脚没有残疾却没有一份正当的工作。别说要回报这个家族了,就连自己的生存也是个问题。这样不务正业,整天游手好闲,还常常偷偷家里的值钱的或者不值钱的东西,这样的人是遭人嫌弃的,即使是有血缘亲戚关系,长此以往也是令人反感的。萧红的母亲虽是厌恶但却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了,让他继续在这里生活,给了他一个生存的希望,一个虽然无爱但也可以遮风挡雨的家。而能够这般的容忍,除了拥有一颗包容的心、宽大的胸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之外,那不能更改的亲情关系也起着微妙的作用。再者,母亲虽然没有给有二伯过多的关怀,甚至常常恶言相对,但是在内心深处,母亲还是违愿有二伯好的。有二伯屡次偷东西,母亲先是说“收拾他”,语气中似乎有一种把有二伯当小孩子教训的味道。当有二伯的行为一再激怒母亲时,母亲也不让他进门了,俩人隔着门相互吐槽。这种语言上的冷漠甚至语言上出言不逊地中伤,除了相互之前有着血海深仇般的痛恨厌恶外就只有一种可能了,那就是彼此是亲人。因为彼此之间还有那不可割舍的血浓于水的亲情,所以看到对方不争气不好好做人才会有去管他教训他的冲动。因为知道这不能更改的亲情关系的存在,所以说话才会毫无遮拦,语言才会毫无忌讳。所以母亲与有二伯这般肆意地在语言上伤害对方除了与母亲自身的性格特点待人处事的态度和有二伯令人恼怒的行为有关外,微弱的亲情关系的支撑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些隐藏着的亲情也许让萧红再次回忆起时有一种别样的感受。这些情,不浓不烈甚至不明显,但它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读者不自觉地能读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沉痛。
《小团圆媳妇》中团圆媳妇第一次挨打时,邻居纷纷议论说早就该挨打的,哪有那样的团圆媳妇一点儿也不害羞,坐到那儿坐得笔直,走起路来风快。很明显,小团圆媳妇的行为举止不合乎传统理念中呼兰河畔人们对女子的规范要求。《洛神赋》中描写洛神:翩若惊鸿,宛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日,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仪静体闲。那时候的人们认为女子就应该娇羞如花、温柔似水。这种理念与小团圆媳妇所表现出来的绝然迥异。这也是导致小团圆媳妇悲惨命运的原因之一。在呼兰河这种小城中每天都上演着这样的死亡,人们似乎已经麻木,他们不会去想为什么而活,对这个问题不会感到茫然,因为在他们看来,生活就是穿衣吃饭这么简单,即使死了,也不过就是“完了”而已。回忆这些悲剧的同时萧红也回忆了火烧云、跳大绳、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甚至卖麻花卖豆腐这些人这些琐屑的事。回忆起了呼兰河畔所有女人同样的悲剧人生与悲剧命运。
这些琐事这些市井之人依然能够让萧红在回忆中产生别样的情愫。这是普通人的悲欢,农家的爱情,这些困苦与不幸,逃亡与饥饿,让这里的人们只是为了生存而奔波,为了能够活下去而活下去。这是人们最原始的意愿,这也是能够唤醒萧红心灵最深处的最痛苦最坚实的东西。
萧红的爱是朴实的,也是浓烈的,萧红的批判是这样柔弱,她的揭露又是这样深刻,爱与憎,都通过简练的文字来展示,让每一个人在读的过程中真切地唤起深层的思索。初读《萧红全集》不太能理解她的心情。后来,慢慢地能够理解得透彻些。在我眼里,萧红是个坚毅的女子,她的坚毅不在于她用多少文字记录下了多少文化精髓,她的坚毅在于她的敢于回忆。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她的人生中,很多回忆是悲伤的,每回忆一次便会心痛一次,伤口便会裂开。但萧红却将这些回忆转化为文字,她的文字在带给千千万万的读者力量的同时也使她自己获得力量。她的坚毅在于即使是悲伤的回忆她也能从中找到力量。正是这些力量让她走得更远,这些力量塑造了一个坚毅不朽的萧红。
[1]《萧红全集》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版.
[2]《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评》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
[3]《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