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词汇内涵意义对比及汉语负迁移现象研究
2013-08-15李萍
李 萍
(武汉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一、引言
由于受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民族不但会有独特的词汇,即便对于表达相同或相似概念意义的词汇也会赋予不同的内涵意义。同时,内涵意义是开放型的、不稳定的,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以及语言使用的经济化趋势,造成新旧词义并存,而产生多义。这种现象给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和跨语言交际带来诸多不便,加大了学习者对词义掌握的难度。尤其是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学习者很容易望文生义,而忽略其内涵意义上的区别。但是,词的内涵意义在英语学习和交际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研究汉语对英语词汇内涵意义的负迁移现象显得十分必要。
二、汉英词汇内涵意义对比
词汇的内涵意义指某一词或词组的意义的一个方面,这种意义是词在说者(或作者)、听者(或读者)的脑海中所形成的感情和想法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或者说是超出纯概念意义的那部分意义(顾祖嘉,2000),是相对于概念意义而言的,包含各种比喻义或引申义。Leech(1974)说,“内涵意义”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显示人们对词汇所指内容的情感和态度。社会、阶级、阶层、集团或个人都可以给一个词附加上内涵意义。有的词在两种语言里褒贬不一。如pig-headed(猪脑的),在汉语中是贬义词,表示愚笨的意思。而在英美文化中,猪被看作是很聪明的动物。英语cat也并不是汉语里常指的可爱的猫。在英语俚语中,猫常被用来形容内心恶毒或令人讨厌的女人,含有贬义。汉英两种语言词汇的内涵意义并非一一对应,下面分别从三个方面探讨汉英词汇内涵意义的对应问题。
(一)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近似
虽然内涵意义带有很强的民族性,但由于人类认识的普遍性,对一些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征的认知是一致的,因而对这一类事物所赋予的情感和态度也相同。因此,这类词汇不但概念意义相同,连内涵意义也相似。例如,“像狐狸一样狡猾”,英语是as cunning asa fox.;“狼子野心”,英语是as greedy asa wolf;“速度缓慢的蜗牛”,英语as slow as a snail’s pace;“温顺的羔羊”,英语是asgentleasa lamb等。
此外,人们在分辨丑恶、真伪时,也会有一致的看法。体现在词语的内涵意义上,就是词汇的褒贬倾向相同。例如,statesman具有loyalty,devotion to public welfare之类的内涵意义,类似于汉语的政治家,是褒义词;而politician具有deceit,bragging,villainy之类的内涵意义,相当于汉语的政客。
(二)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
内涵意义的民族特性,体现了不同民族对同一概念意义的词汇所赋予的是不同的情感和态度,即不同的内涵。这种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相反的词汇在学习和交际中常常起着消极的作用,造成一定的障碍。汉英两种语言里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的词俯拾皆是。下面以色彩词为例进行比较说明。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有着极其丰富的色彩词,因为色彩词的辨义细微与准确,人们在用众多的色彩词描绘世界的同时,也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于是不同色彩词在不同的民族中也被赋予了不同的情感和联想。如,红色是中国人喜爱的颜色,人们过年贴“红对联”、“红窗花”,挂“红灯笼”,送“红包”,新人结婚时贴“红囍字”、穿“红衣”、走“红地毯”,平日里唱“红歌”,到“红色根据地”去旅游等。红色象征着幸福、喜庆、兴旺、成功、革命等,一般含有褒义。而在英语,往往象征粗俗、亏损、暴力、疾病等,带有贬义,如go into red ink(亏空)、red-handed(流血的,暴动的)、red-hunter(迫害共产主义者的人)、red-neck(南部农民,乡下佬)等。
(三)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空缺
由于受文化、风俗的影响,各民族赋予一些事物以特殊的意义与情感。这些意义与情感,通常只适用于本民族,别的民族并没有,并不适用。这种现象就形成了词汇文化内涵意义上的空缺。如beaver(海狸),英语有勤奋、卖力的意思。英语的eager beaver就是指为讨好上司而卖力的人。中国因受地域的影响,没有这种动物,所以,汉语对这个词不会赋予什么内涵意义。很多源于圣经的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在汉语中缺失。比如before the Flood这条成语直译是“在发洪水前”,出自圣经《旧约.创世纪》中诺亚时代的大洪水。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被赶出伊甸园,来到大地上繁衍后代。后来该隐杀弟,开始了人类互相仇杀的先例,从此人世间充满了强暴、仇恨和嫉妒。人类的罪恶使上帝大为震怒,他决心用洪水毁掉这世界。唯有诺亚是个义人,可以随他留下一些生灵,于是上帝便教诺亚如何制造一只巨大的方舟,好在洪水到来之时让诺亚全家与各种动物和飞鸟公母齐全地主进去,保全性命。洪水如期而至,吞没了田野、丘陵、山峰。人群、庄稼、牛野兽全部都陷入了灭顶之灾。只有诺亚一家和一对一对的飞禽走兽幸存下来,幸存者在方舟内整整带料一年零十天。因为诺亚是亚当的十世孙,洪水之后又被看作是人类的始祖,所以before the Flood就表示远古时代。
(四)词义无关,内涵一致
这一现象指的是在汉语和英语中,学习者都能找到某种表达方式,可这种表达方式在两种语言中的意象毫无关联。如“天涯何处无芳草”,直译成英语是There is other grass in the world,而地道的英语表达是Thereare lotsof fish in the sea。两种表达方式就字面意思来讲毫无关联,可内涵意义却一致。“拆东墙补西墙”不是demolish the east wall to fill up the west wall,而是to rob Peter to pay Paul。“这山望着那山高”不是Theother mountain ishigher than the one standing on,而是The grass is greener on the other hill。同样的还有“百里挑一”,翻译成英文应该是one in a hundred,而地道的英语表达却是one in a thousand。
三、词汇内涵意义的负迁移
汉语和英语词汇内涵意义的不对应给学生的英语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对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或只是部分相同的词汇,在学习和交流中,学习者往往容易从自己的文化立场出发想当然地去理解目的语,从而造成理解的片面性或单一性,以致误解。因此这类词汇需多加注意,认真掌握。研究发现,学生在词汇内涵意义上的常见错误表现在词义过度概括,简单对应;词类褒贬不分,望文生义。
(一)词义过度概括,简单对应
这一现象指的是在汉语和英语中,学习者都能找到某种表达方式,可这种表达方式在两种语言中的意象毫无关联。由于学生会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借用母语帮助自己的第二语言习得,这种词义无关的现象很容易造成过度概括,导致错误的发生。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英语词汇、习语和成语中。例如:
胆小如鼠(as timid asa rabbit)误译为(as timid as amouse)
嫉妒得眼红(green-eyed)误译为(red-eyed)
掌上明珠(apple of one’s eye)误译为(pearl on one’shand)
朝三暮四(blow hot and cold)误译为(3 o’clock in themorning,four o’clock in theevening)
昙花一现(a flash in the pan) 误译为flower briefly as thebroad-leaved epiphyllum
在极乐世界(in the seventh heaven)误译为(in theninth heaven)
受不同的宗教文化影响,英汉语中也常出现许多词汇内涵意义空缺的现象。以in the seventh heaven(在极乐世界)为例,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和佛教传说中认为天有九重,所以学生会用in the ninth heaven来表达“在极乐世界“的意思。“九”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是表示最高、最多的大数,又因为“九”与“久”谐音,人们往往用九表示长久的意思。而在英语中,nine却没有这特殊的内涵。而伊斯兰教的教徒认为天有“七重”:第一重天是纯银的,是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的居处;第二重天是纯金的,是施洗约翰和耶稣的住地;第三重天是珍珠的,分给了约瑟。引导死人灵魂的天使也住在这里;第四重天是白金的,泪之天使住在这里,不停地为世人的罪过而流泪;第五重天是银的,住着复仇天使;第六重天是由红宝石和石榴石构成,由摩西掌管;第七重天由不可言传的圣光构成,是由万国之父亚伯拉罕统治着。而希伯来神秘教派的教徒们认为第七重天使上帝和最高级的天使的居处,是极乐世界。由这些宗教传说产生了in the seventh heaven这一成语。
(二)词类褒贬不分,望文生义
词语的感情色彩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爱憎感情和褒贬评价。一般来说,表示对人或事物的褒扬、喜爱、尊敬等感情,要用褒义词;表示贬斥、憎恶、鄙视等感情,要用贬义词。因此,使用词语,特别是使用同义词语,不仅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对带有感情色彩有词语,还要分清是褒义词语还是贬义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来选用,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准确、鲜明的表达出来。请看下列选自学生作文中的句子:
My beloved girlfriend is somewhat childish.(childish改为childlike)
My grandma is very mise.She just saves money if she can.(mise改为thrifty)
My English teacher looks skinny,but she is very kindhearted.(skinny改为slender)
同义词的感情色彩主要表现在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的分别上。由于词汇量有限,对于同义词的感情色彩把握不准,学生对于同义词的使用区分不清,往往词类褒贬不分,望文生义。学生在使用词语表达感情时信手拈来,不管这个词的感情色彩如何,词义褒贬不分,望文生义。如上例中childish、misehe skinny都是贬义词,用来形容自己喜爱的人显然是不恰当的。chuildish指成年人的行为孩子气的,幼稚的。褒义词是childlike,指孩子般的,纯洁无邪的。同样,mise是吝啬的,thrifty是节俭的。Skinny是皮包骨头的,slender是苗条的。
再如,有同学说“I'm a materialist.I'm not ambi-tious at all.”本身想夸奖自己工作扎实,没有野心。但英语中materialist指的却是“讲究物质利益、缺乏远大理想的人”,是个贬义词;而ambitious则表示“有雄心壮志的”,是褒义词。如果说“I’m realistic.Idon’t have daily fantasies”似乎更好些。
在汉英互译中,应忠实于原文的思想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观点,并根据上下文选择恰当的词义来表达。在英译汉练习中,翻译Brave men’s deeds live after them这句话时,有同学把它译成“勇敢者所做的事在他们身后留存”,显然没有把褒扬的意思一出来,这句话译成“勇敢者的功德流芳百世”,显然更达意。又如,翻译“他父亲过去是个资本家”,有的同学用了capitalist一词。他本身想表达贬义,但capitalist在英语中并不含贬义,可以用money exploiter来表达。
[1]Geoffrey Leech.Semantics[M].Pelican Books,1974.
[2]蔡基刚.英汉词汇对比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4]顾嘉祖.跨文化交际[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陆国强.英汉和汉英语义结构对比[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6]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7]张维友.英汉语词汇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