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休闲旅游模式探析※
2013-08-15翔高静童索凡
贾 翔高 静童索凡
(武汉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一、乡村休闲旅游的起因与发展
乡村休闲旅游最先发迹于欧美,而我国的乡村休闲旅游发起于上世纪90年代,乡村休闲旅游作为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它的出现为久居都市而又逐渐厌倦都市生活的人们提供一个相对悠闲和轻松的环境,也因此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的乡村休闲旅游渐入佳境。
我国乡村休闲旅游在其发展的早期,其普遍模式就是在乡村找一块地方,最好是山清水秀,且有部分保存较为完好,历史久远的建筑,再建一些农业的设施,做些垂钓、采摘、农家饭以及一些和过去农活相关的项目,以供游客周末去休闲体验。应当说,这种模式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早期具有现实意义,既满足了部分来自城市的游客对寻找另一种生活形态的需求,让其品尝到纯朴的原生状态。也带领部分‘乡村’游客在这里找到曾经的田园生活的印记,找回过去的记忆片段,此种休闲旅游模式对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全国各地比比类似的乡村旅游景点很容易给游客带来审美疲劳,显然这只是乡村休闲旅游的初级阶段,是一种最表层的旅游形式。
二、目前我国乡村休闲旅游的主要模式
当前,我国乡村休闲旅游开展得如火如荼,特别是城郊地区的一些村落,更是将其作为支柱产业着力打造,根据其资源特点及其开展的旅游内容有以下一些主要模式:
(一)乡村“农家乐”旅游模式
这是一种最常见也是最容易开发的模式,乡村或农户利用村落中自家的庭院、自家饲养的家禽、种的菜等开发的集餐饮、观光等于一体的旅游模式,基本了满足城市居民回归乡村自然的心理需求,很容易受到游客及消费者的喜爱,因此这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常态模式。
(二)乡村田园休闲观光采摘模式
此种模式中游客享受边摘边品,自采自购的乡村田园乐趣;尽管这样些农产品、果品价格并不便宜,但仍受到游客,特别是中小学生、年青人的喜爱,他们在田园中挥汗如雨却乐此不疲,这种模式将观光采摘与休闲购物融为一处,它可以说是“农家乐”模式的学习励志版。
(三)乡村农庄休闲度假模式。
整个农庄根据功能划分为生产区、景观区、消费区、娱乐服务区等几大部分,形成一个大型的,功能分块清晰的公园式庄园。在生产区内还应建有演示区和展示区,以引导游客了解农业生产,为游客进一步参观和消费、娱乐提供了动机,它集休闲、体验、娱乐、食宿于一体,游客在度假的同时也了解到农业生产的景况,这种模式是“农家乐”模式的升级发展版,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方向。
(四)乡村田园租赁模式
村镇拿出适量土地甚至于是荒山或荒地,租赁给有意向的市民种植农作物或林木等,市民利用空闲时间到租赁地上劳动作业,村镇也可安排专人指导,平时可由农田提供方代管。市民在体验农业生产过程,村镇也可有效盘活存量土地,绿化乡村。当然此种模式需要村镇的政策与技术支持,目前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一种生产模式,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潜在方向。
(五)特色民俗村模式
乡村的特色除了风光的不同,人文内涵的不同也是一个重点,村民的饮食、衣着、民情、风俗、礼俗、民居、祠堂、牌楼等都与城镇迥然不同,这些都是具重要质素、稀缺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城镇居民前来观光体验。如江南、江北等一些古村镇近年就成为非常热门的景点。此种模式是乡村休闲旅游模式的一个高端综合版。
三、目前乡村休闲旅游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到今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许多地区也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但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乡村休闲旅游仍处于起步提升阶段,还有很大的差距和上升空间,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规划缺乏科学统一的整体观
目前,作为乡村休闲旅游地的建筑普遍缺乏自身特色,形式趋同,缺乏统一的整体规划管理;对自身原有的建筑风格、乡土特色重视不够,有些则完全背离了乡土特色,盲目追求与城市雷同的“现代化”建设格局,建设格局单一;盲目追求当前热门乡村休闲旅游地的游览项目,同质化痕迹明显;另外,整体规划布局经常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卫生、道路指示、停车场、加油站以及游客中心、集中购物场所等规划设计都有待加强。
(二)政府认识不到位,管理理念落后
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目前没有意识到乡村休闲旅游的特殊性质,没有有机整合乡村休闲旅游的管理体制,存在着管理机构不健全,部分乡村休闲旅游景区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管理部门,这种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的弊端严重影响了资源的有效整合、降低了旅游景区的发展活力和做大做强的发展能力。
(三)相关产业发展不配套,产品层次低
相较目前国内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态势,国内绝大多数乡村休闲旅游地,单体规模小,游览项目单一,相关支撑产业配套不全,没有形成产业化发展规模。乡村休闲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对“乡村休闲旅游”的认识还停留在低层次上,大多数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仍以简单的乡村休闲观光、“吃农家饭”等为主,对乡村休闲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乡村休闲资源的旅游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经营者投资能力有限,营销手段开发不足
乡村休闲旅游经营投资者资金不足,资金来源单一,融资能力不够,造成投资项目发展后劲不足;市场意识有,但营销热度不够、手段匮乏,未充分利用当前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热度进行有效的招商引资与融资宣传。
(五)缺乏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和国内许多新兴热门项目一样,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各地纷涌而上,发展势头可喜,但都有一个明显误区,只强调发展忽视生态保护,对乡村生态环境污染现象加重。
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否则,任其发展下去势必影响这一新兴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休闲旅游模式
乡村休闲旅游这种休闲旅游的形式,满足了城市居民对寻找另一种生活形态的需求,人们在这里找到乡村生活的印记,找回过去的记忆,品尝到纯朴的生存状态,对引领乡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要实现乡村休闲旅游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必须走充满文化内涵、具多维化的发展道路。
综合国内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其它学者的研究成果,以下几类乡村休闲旅游模式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民俗文化风情园模式
这种模式,展现原汁原味的乡村民俗、乡村风情、田园风光以及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礼俗文化、乡土文情、建筑文化;将上文中的民俗村、农家乐、乡村休闲等几种模式的要素综合起来,用原味的民俗、乡村风情和无污染的绿色田园吸引游客,所以此种模式的重点就是要保证民俗、乡村风情的原汁原味与乡村田园的生态自然,只有这样才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水乡风韵型旅游模式
湖北号称“千湖之省”、“渔米之乡”,水乡、湿地资源丰富,所以我们应重点打造若干水乡风韵型乡村旅游景点,然后以点带面,有条件的推广发展,当然首先要做到无污染的开发。充分利用省内现有水系和湖景资源,培育独特的“渔乡文化”品牌,引导游客领略特有的渔乡风情、湖水美景,品赏湖鲜河鲜,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
(三)乡村田园生活模式
现代科技拉近了城乡的距离,在乡村同样可以网购、可以发电子邮件、可以知道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乡村却有着比城里人更优越的民风、风俗、空气,这样的生存去处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是一种奢求。因此现在有种回归乡村的迹象,很多城里人希望再回到乡村,追求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如果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审视乡村休闲旅游,这种旅游形态就不应只是一个点,而应是一个村庄,一个镇。乡村田园生活模式最重要的前提是整个乡村都必须和旅游相关,整个乡村就是一种旅游产品,全体村民都是这个产品中的一个部分,他们生活在旅游当中,也生活在生活当中,他们每天的生活状态都是旅游者需要体验的旅游经历,这种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村田园生活模式。
(四)休闲农庄模式
湖北山在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对于那些区位条件好,环境优良,景色秀丽,林地茂密,气候舒适的乡村地段可开发为休闲农庄,满足现代人回归大自然,喜欢挑战刺激,寻求释压、健身、休闲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建立野营地,游客在此远离人群喧嚣,利用竹楼、小木屋汽车旅馆甚至是帐篷等在郊野过夜、享受乡村的安宁与自然,欣赏大自然的良辰与美景。当然乡村野营地的选择要求自然状态保持完好,尽量的与村镇、人群保持一段距离,周边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具有水源,避风,能给游客提供舒适、卫生的生活条件。
(五)农业观光型模式
以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乡村休闲旅游模式。整个模式内集合有观光、科普示范生产、农业教育等内涵,依托农庄、果园、农业产业示范园等为载体,逐步形成一系列极富体验性和观赏性的观光项目,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性,让游客在感受到自然清新的田园气氛的同时,又满足其体验的需求。
五、结语
当前世界节奏是“快”,而现代城市人最不喜欢的也是“快”,游客想找的是“慢”城,慢城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一切都要慢下来,人与自然最和谐地相处,摒弃一切快餐式文化,强调手工制作,反对机械化生产,鸡犬之声相闻,邻里和睦相处,等等,似乎一切和现代相关的东西都在排斥的范围之内。这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反叛,但却最接近乡村休闲旅游的本质内涵,因此,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并不仅仅是凭几个乡村旅游点那么简单,关键是要将整个乡村都发展成旅游的形态。将乡村建筑和农房按民族风味和地方特色来改造,如果整个村镇有山有水,再配上小集镇、小市场、林荫小道,把一个个村庄变成独具田园风光的小庄园,游客身处其间,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觉了。
这一点,在欧洲国家已解决得非常好。如整个瑞士的乡村就是一个美丽的大景区,生态的保护和文化的保持发展到十分精致的程度,正是乡村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义。而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一个旅游部门所能做到的,它是整个政府的行为,是许多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
[1]乡村旅游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接与互动研究童索凡中南民族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05
[2]王琼英.乡村旅游研究综述[M]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1).
[3]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M].东北林业大学2007(04).
[4]龙茂兴.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析[M].旅游学刊,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