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抑的心理,扭曲的性格——重析简·爱的性格及其形成
2013-08-15严厚安
严厚安
(皖西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六安237012)
《简·爱》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郎特所著,曾引起世人广泛关注。女主人公简·爱是个孤儿,孩提时承受各种苦难;在离开老渥德孤儿学校(一所所谓的慈善学校)后,她来到桑菲尔德庄园,成为家庭教师,并爱上了庄园的主人——罗彻斯特先生。可就在他们的婚礼上,她得知罗彻斯特的妻子虽语无伦次,却还活着。他们的婚姻不得不取消,简离开了罗彻斯特。她逃到了高沼地,多亏了圣约翰·里斯特和他两位妹妹的照料,才未饿死,但后来简拒绝了圣·约翰的求婚。在继承一大笔遗产之后,简又回到了桑菲尔德庄园。此时,桑菲尔德庄园已成为一片废墟;庄园的主人也双目失明,但此时他已成为一个自由人,简终于嫁给了罗彻斯特。
简·爱总是让人联想到女性的自立、自尊、自爱。但如果对简的人格再次进行心理分析,便不难看出,其心理并非健全。小说中处处呈现出一种阴郁、恐怖的氛围,这代表了女主人公不稳定、悲观的黑暗的内心世界。其成长的外在环境及其内心因素造就了这样一种性格:自我压抑、平衡失缺、自相矛盾。
一、简·爱非正常心理形成背景
现代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一个人孩提时代的经历对其一生都将产生决定性影响[1](P5)。简的这种非正常心理主要是由于其少年时代在该次德庄园10年的生活经历所导致的。当时,她没有机会,也没有权利来选择她喜欢的生活;里德一家人几乎剥夺了她所有行动、思想、说话的权利,而别人的这种不给予也使得这位可怜的孤儿自己放弃了这种权利。在心理上,她自动放弃这种权利,是因为害怕被里德家人虐待。关于其性格形成的具体原因,本文将作进一步分析。
二、“非正常心理”的具体分析
(一)自我压抑
根据心理学研究成果,自我压抑往往会降低一个人的自我评价能力,并导致安全感的不自觉缺失。这种心理往往外化为自我约束、自我逃避、过度自我保护[1](P5)。简因为自己的地位、财产及外貌,常常感到自卑,而这一点使得自我压抑更加严重。
1、过度自我约束
过度自我约束,会使一个人过分注重自己的内在特性,而对外部情形很少关注。儿童对自己的经历是否幸福有一种本能的感觉,而在该次德庄园,简度过了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光。里德太太和约翰·里德对其身心进行威胁摧残,简因此不敢犯一点错误,尽力做好每件事情,但还是常常被惩罚。她和里德一家做斗争,但同时自我约束已自动地深深植根于心,此时她的行为已不再是儿童行为,而完全是成人化行为,这使得其内心发生扭曲,对其未来一生投下了阴影。她对里德太太的态度也是成人化的。她使用已故舅舅的语气来责备她的舅母,语言是如此成熟、老道。而她在夸其表妹之美时,竟用了阿保特小姐的话,其批评之意图显而易见。她又“强忍眼泪不哭,因为那只能证明我痛苦,又有什么用呢?”[2](P66)。所有这些都表明,其心理与其年龄极不相符。在以后的日子里,这种心态更进一步加剧。在老渥德寄宿学校,她对外界的态度有所改变,面对布洛克尔赫斯特先生的无理指责,她也学会了控制愤怒,从不回击;她已把感情及思想较为圆滑地隐藏在了内心。这种自动化了的自我约束使得简拒绝接受所有即使是她渴望的东西,包括罗彻斯特先生的礼物,戴安娜和玛利的帮助,及圣·约翰的关心;我们了解了这种来自自我非难的苦恼,对于简离开罗彻斯特的行为就不会感到那么不可理解了。但我们明白,简这样做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被自我约束的心理定式所迫使,她实际上是在摧残自己的天性!她不仅控制自己的感情,而且封闭了自己的一切。她明明知道罗彻斯特真心地爱着她,仍然拒绝和他保持亲密关系。
2、自我逃避
在该次德庄园,简不被接受。作为一种反击的办法,她憎恨那里所有的人,甚至包括那位好心的保姆贝西,而憎恨是一种极端的逃避方式。当药剂师劳伊德先生问她是否愿意去寄宿学校时,她的回答是如此肯定。原因之一是她羡慕那里女孩的本事,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她想离开该次德庄园,与之“彻底分离”——她选择了逃避。她随后的活动都与逃避有关:在与罗彻斯特的婚姻失败以后,她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之后,在拒绝玛利及戴安娜的帮助后,她回到乡村生活;当她不知如何回答圣·约翰的求婚时,她又一次选择了离开,回到桑菲尔德庄园。由此看出,在她旅途的每一步结束时,她总是选择逃避。
3、过度自我防护
过度自我保护表明一个人的内心极度不适,它会使一个人很难获得别人的爱,因为这样得人很少付出自己的真情[3](P83)。简就属于这种人,她把能得到的一切都当作自己的保护物,也不管有用没用。她甚至把那个窗帘也当成了保护物,躲在窗帘后面,可以得到“双倍的隐藏”[2](P2)。但对于贝西——该次德庄园里唯一一位给她温暖的人,简却竭力想制住她,以此来获得些许的胜利感及心理安慰。由此,可以看到她那点可怜的征服别人的喜悦感及对权力的追求。在老渥德寄宿学校,简把海伦及谭普尔当作其精神支柱。但随后海伦死去,谭普尔离去,于是她也只有选择离去。在桑菲尔德,她从来不敢向罗彻斯特表明自己的真实感情,因为她从来不敢想象罗会爱上像她这样的穷女孩。在她的主人面前,简总是保持沉默,以此来保护自己;即使他们成为夫妇后,简也一直称罗为“先生”——罗也成了她的防护用品了。
3、白日梦
白日梦是一个人自我保护和排谴抑郁的一种方式。简对绘画的兴趣是她排谴抑郁的主要方式,但这种方式却有些极端,也表明她不健全的心理。在儿童时,她看东西就与正常儿童的角度不同,她总是注意那些恐怖的情形。在该次德庄园,她内心的图画就是《英国禽鸟史》中那些古老意象的翻版“在这死灰色的世界里,我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那些礁石孤独地立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阴冷可怖的月光透过片片残云,斜视着被搁浅的破船”;“一个黑色长角的东西独自坐在礁石上,远远的看着远处”[2](P40)。在小说的同一页,简多次回想起那些悲凉的字眼。对于普通、正常的儿童那些字眼是阴冷可怕的;但对简来说,“我不能完全理解和感觉它们,但我觉得它们很奇怪,同时对我来说,它们又具有极大的吸引力”[2](P41)。在老渥德女子寄宿学校的一天晚上,当简看着雪飘,听着狂风呜咽时,她感到“一种奇怪兴奋与激动;希望狂风更猛,漆黑更浓”[2](P112)。在桑非尔的庄园,简给罗彻斯特看的图画更可怕:第一幅图“代表低沉的乌云,在汹涌的大海上空翻滚……一个溺水而死人的尸体透过发青的海水,仿佛在斜视着”;第二幅图的意思是“一个女人的上体升上天空……双眼充满着可怕的野性;头发像被暴风雨扯破的云一样散乱着”;第三幅图“表达的是仿佛刺破极地天空的冰川形象……尖瘦的双手交叉在前额下,面无血色,目光呆滞,充满绝望与孤独”[2](P157)。所有这些可怕的字眼和形象都出自她的头脑,而在画这些画的时候,她是“如此专注和愉快;是在享受着最愉快的事情”[2](P157)。以上提及的那些画都是对悲伤、暴力及恐怖的详尽描绘,作品即是对其创作者内心感受的一种外现,由此可见简的心态已非健全。
(二)平衡缺失
人的“自我”意识受到自己的身份、“超我”意识及外部环境的限制,所以一个人就感到受到三重危险的威胁;如果一个人不能很好地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他就会产生一种不稳定及不适感,由此又会产生平衡缺失,平衡缺失又将会导致某些不正常心理[4](P15)。简就是没有处理好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平衡关系,从而导致了自己性格的扭曲。其对世界的看法,及待人接物的方式有悖于常人。
在家里,简排行老小;在该次德庄园,她有两位表姐——伊莉莎和乔治安娜;在高泽地,又有戴安娜和玛利,她们都比她富有、强壮、美丽、善于言谈。简就像《李尔王》中的小女儿一样,沉默、聪明。她认为自己很特别,应该有好运,应该被关爱,这就是简对自己的命运反应如此强烈的原因。当戴安娜和玛利离开高泽地,去当家庭教师时,简根本就不认为她们会有美好的未来;而当她自己离开老渥德女子寄宿学校,去桑菲而德庄园时,她却认为,美好的新生向她敞开了大门,爱和尊重在等待着她,她终于得到了展现才能的机会了。由此可见,简的心理已失去了平衡。
在小说中,有多处出现非真实、超自然的成分,而这种力量是并不存在的。简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那是因为她的心中有太多、过重的焦虑与烦恼。实际上,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焦虑与烦恼,关键是正常的人能正确地对待它们,而简却不能,她把这些东西严重化了,最后成为幻觉,影响了自己的心理。在小说的开始部分,当简被锁在红屋子时,简觉得她看见了“鬼”,并认为,那是另外一个世界传来的信号。当她第一次见到柏塞时,简认为她就是一个幽灵。她就是这样用自己的想象来代替真实,而她的想象都是奇怪的,甚至是让人无法理解的。比如,她会突然梦到她过去认识的女人,然后又会联想到她姐姐的死;或者突然梦到一个婴儿,然后是约翰·里德已经死了;或者是里德太太躺在自己的床上死了,自己的婚姻失败啦等等无逻辑的一些东西。而她却喜欢用这些没有逻辑的梦来解释她身边发生的所有真实的事情,因为长期的习惯使她认为自己具有一种超自然的能力,即心理学上所说的“通灵”能力。而实际情况是,简果真具有通灵的能力吗?抑或是简心理失衡?小说中有一件神奇的事情:简能听见罗彻斯特在远方的呼唤,并且罗也能听见简的回答。神奇乎?失常乎?还是回到小说中寻找答案吧:实际上,当时简内心非常矛盾;她对于圣·约翰的求婚不能做出决断,强烈地需要有人来帮助她做出决定,而没有人帮她,于是她只有选择所谓的“超灵”能力来作出决定,并做出一番解释。而“超灵”并不存在,她实际上是在利用自己的幻觉寻求自己想要的解释,因为在其内心深处,一直念着的还是罗彻斯特。而罗彻斯特呢,此时以几近废人,房子也失于大火,语无伦次的妻子也已死去,对此,罗应当说是打击深重,加之自己的所爱——简也不知身处何方,罗何堪受此打击与煎熬?在这种情形之下,还能希望他有健康的身体与心理吗?他也是在利用幻觉在实现现实中无法完成的事。
简自幼父母双亡,是其舅母将其带大,而其舅母对其并不好,简也讨厌甚至恨她。而这一舅母的形象在简幼小的心灵中已被定格为所有女性的形象,因此,简在感情上永远不能真正接受女性的关爱;她总是怀念已故的舅舅,幻想着还从他那得到爱。得之不能,她很容易对其他男性产生依托感,尤其对于大自己很多的男人。在该次德庄园,简是由贝西照顾的,贝西也是唯一一位对简呵护的人。她给简讲故事,唱歌,烤面包,就像一位母亲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而简却从不领情,总是跟她对着劲,原因是贝西是位女性,简认为她和她的舅妈同属于可恶的该次德。当简即将离开时,贝西的真情也曾打动了简;之后他们也见过几次面,而简的感觉仅仅是见到一位老朋友的感觉,并无更多的感激亲热之情。他们从来没有进行过内心的交流,简也从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及感觉告诉她。但对于药剂师劳伊德,简却完全倾注了自己的悲伤和情感,其实他们并不熟悉。简认为躺在他的怀里是如此的舒服。尽管小说只是两次提到这位绅士,但不难看出,他对于简来说,确是其精神的安慰。
从简对其他人的态度,也可以看出其内心复杂失衡的一面。在桑非尔德庄园,费尔非克丝夫人作为一位老管家给简创造了一个舒适而自由的环境以便让简能尽快地习惯那里的生活。可以说,她给了简真正的关爱。而在简的眼里,费尔非可丝夫人只不过是“一个老寡妇”[2](P127)。并且简还高傲地认为,费尔非克丝夫人根本就不能理解她和罗彻斯特之间的谈话。实际上,简不该忘了,正是这位被她称作“老寡妇”的人给了她进入桑菲尔德的机会,给了她人间的关爱!对于身为男性的罗彻斯特先生,简的态度却是另外一种样子。尽管罗长得并不好看,脾气又不好,但简却对他全神贯注。对于罗彻斯特,简只有羡慕与敬意,从来没有半句贬低之词。罗比简大20岁,这一点正好符合简渴求父爱的心理需要。简多次提到罗宽厚的肩膀,而“宽厚的肩膀”正是儿童心中父亲形象的典型特征;正因为此,简才拒绝与罗保持亲密关系并始终喊他“先生”。罗是简长大成人后第一个出现的男性,但他的年龄已将他定格为简心目中的“保护者”。简对圣·约翰的态度同样是复杂,难以理解。她称约翰对她“像冰山一样冷淡”,她也知道圣·约翰只知道如何利用别人达到自己的目的,从不关心女性,不会给女性关爱和温柔。也就是说,简非常了解圣·约翰,对她的评价并不好。可是,只要约翰一出现,简就觉得不自然,仿佛初恋中人;并且约翰英俊的身影已深深地印在其心中,不能抹去。如果说罗彻斯特身上具有父爱的影子的话,那么圣·约翰身上决无此特点,并且缺点不少。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让简感到了激情和从未有过的莫名的烦恼。
从简对其周围人的态度可以看出,简待人处世之道并非是常人所接受和理解的。正是由于其失去平衡的心理,使其不能以正常的心态来看待世界,对待他人,才做出这样的反应。
(三)自相矛盾
1、宗教信仰观的自相矛盾
在该次德庄园,由于缺少关爱,简就开始读《圣经》来弥补这一不足。开始时,她只是个小女孩,就读但尼尔、创世纪、塞缪儿等。此时,她对于宗教的知识只是这些故事而已。后来,在老渥德女子寄宿学校,简开始真正进入社会,开始了自己的工作;在这里,简也才开始真正接触到宗教,即而开始厌恶宗教。在老渥德,布洛克尔赫斯给人的表面印象是一位慈善家,一位苦心修道者;而事实并非如此,他实际上就是那些女孩子的总管:既管理着那所所谓的慈善学校的有形财产,也在控制着那里的宗教信仰。海伦的死与其宗教信仰及实践无不相关:海伦全心实践着宗教信仰,却难逃夭折之难。此时的简开始怀疑上帝,认为没有能帮助、拯救自己的上帝。在桑非尔德,当简接受罗彻斯特的求婚时,她几乎完全拒绝了上帝之说。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当她得知罗已经结过婚时,她又不愿意背叛上帝了。她对罗彻斯特说:“跟我学;相信上帝;相信天堂;希望在那里再相见吧。”[2](P343)随后,当她拒绝圣·约翰的求婚时,她又说不是她拒绝,而是上帝拒绝。最后,当她决定回到罗身边再次接受其求婚时,她说她是“如此强烈地要完成上帝的愿望”[2](P443),对此,罗是如此高兴与激动,不停地向上帝祈祷。而事实上,简从未向上帝说过一个字。由此可见,在简的每一步,她都徘徊在对上帝的信与疑之间。信或疑完全决定于其解决问题的需要。“上帝”实际上就是她的借口。
2、平等与社会地位观的自相矛盾
人们常常说简在其旅程中,一直在追求一种平等。而事实果真如此吗?事实是简一直想得到的是更高的社会地位,并且对与自己处与同等地位的人从不予以同情;不仅如此,她还想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高地位”的感觉。而对于社会地位高于自己的人,她敬畏又羡慕,有时又有一种嫉恨。所以对此问题,简同样处于一种自我矛盾之中:既希望得到平等,有时又想高人一等。
在该次德庄园,她寄居在里德一家的屋檐之下。面对里德一家对自己的绝对统治地位,简一直在进行着抗争,希望能获得平等地位,因为她认为她本来就应该与他们平等,正如她自己所说,“难道我是佣人吗?”[2](P44)由于始终没能得到她所追求的平等,所以简对里德一家只有恨。而简对于贝西和阿保特等人的态度却让人有点厌恶。实际上,他们在里德家的地位跟简差不多,抑或略高与简,但简在他们面前,却俨然是一副主人的模样。在小说中,简对待其他人的态度也大致如此。在老渥德女子寄宿学校,简的地位并未得到提高,她依然处于别人的控制之下,此时她对别人的只有敬意。当她第一次遇见费尔非可丝夫人时,她以为费肯定是一位贵夫人,所以跟她说话时特别小心,充满敬意;可当简知道她不过是一位女管家时,其态度马上就改变了,先前对她的敬意再也找不着了。可见简对于平等社会地位的观点也是自相矛盾的。
3、财富观的自相矛盾
简对于财富的观点可以说是一种复杂而又自相矛盾的观点,其中包含有对别人拥有财富的仇视与自己对财富的渴望,即表面上轻视别人的财富,内心又极度羡慕。简不止一次地讽刺伊俐莎和乔治安娜,称他们的财富一钱不值,不过是些玩物而已。而实际上,这些讽刺完全是出于嫉妒,换句话说,简不喜欢别人比自己强,因为简自己就说:“当我看到伊俐莎和乔治安娜穿着家常便服时,我就感到非常高兴。”[2](P60)她嫉恨里德家的财富,她更恨自己的贫穷。“贫穷对我来说就是没有地位的同义词。”[2](P60)她使用金钱来衡量人间的爱。她离开高泽地,是因为她认为她欠戴安娜和玛利太多的钱和爱,并且永远无法还清,不愿意再欠债下去,而她们姐妹从未如此想过。一旦简获得遗产后,她马上回来给了她们一大笔钱。表面上看,简知恩图报,而实际上是,简此时是以一位救世主的身份出现的,她以此想用金钱来还清其姐妹俩对她的爱。
在处理与罗彻斯特的关系时,简口头上说不希望她们的关系处于金钱的阴影之下,可其内心从未摆脱金钱的阴影。她离开罗时,没有带走任何东西,因为她觉得罗的礼物就像石头一样压着自己的心。而在她继承遗产之后,明显有了自信和勇气,回到了罗的身边。此时,她把财产当作砝码,认为自己和罗已彻底的平等了,也才敢于面对一切。由此可见,表面上简对金钱很无所谓,可实际上她把金钱看得很重,她用金钱衡量人间的一切,甚至人间的真爱。
三、结语
简·爱生活在金钱衡量一切的资本主义世界,从小遭受贫穷之苦,社会现实使她不得不追求财富与地位。而其幼小的心灵又过早地接触社会的阴暗面,使她没有机会健康地成长。小说的作者对女主人公也给予深深的同情和理解,因为在当时,妇女很难获得自己的社会地位,很难得到与男子一样的平等。正是这样一种社会现实才导致了简性格的偏离、扭曲。在当下社会,人们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何释压,保持心态的健全,尤显重要。
[1]Arkoff.Abe.Psychology and Personal Growth.2nded[M].London:Allyn and Bacon,Inc,1980.
[2]Bronte.Charlotte.Jane Eyre[M].New York:the Penguin Group,1993.
[3]Watson.David L.Self—Directed Behavior.4thed [M].New York:Roland G.Tharp,1996.
[4]陆 扬.精神分析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5]吴立昌.精神分析与中西文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