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知识溢出的合芜蚌自主创新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2013-08-15胡旺盛
胡旺盛
(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安徽 蚌埠233041)
0 引言
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对于一个区域或集群来说,其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竞争能力与其内部的企业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如果区域或集群内的企业创新能力强,则会在技术发展、产品研发、产品更新和制造等环节形成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区域或集群的整体创新,使整个区域或集群更具生机和活力。
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是国家级自主创新试验区,主要包括合肥、芜湖和蚌埠3个城市。几年来,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的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发展,但在协同创新方面仍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考虑:如何加强三地的知识流动和协同创新以更好地推动试验区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一、空间知识溢出与创新能力
(一)知识溢出提升创新能力
知识溢出是指一个实体(如企业)或组织在开展经济、业务交往活动中,其知识和技术的扩散和输出,是经济外部性的一种表现。知识溢出是产业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集群整体技术升级的重要基础。知识溢出源通过溢出途径使知识扩散,集群和企业的知识存量会不断增加,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知识溢出对创新能力的提升效应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和风险,提高创新效率。知识溢出效应使创新技术和成果在集群内广泛传播,企业之间可以通过知识的交流和学习进行创新,员工从知识溢出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企业创新绩效。
2、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知识积累水平,增厚创新基础。知识溢出会使知识接收者以低成本获得输出企业的知识,集群内的企业整体知识存量水平相应提高,更有利于集群企业创新。
3、提高集群企业整体竞争力。知识溢出会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流动和吸收。一方面,知识溢出会促进显性知识的扩散,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另一方面,知识溢出带动集群企业人员的学习和交流,这会促进隐性知识传播,这种隐性知识扩散有利于提升企业创新理念、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形成创新优势,提升整体竞争力。
(二)知识溢出存在空间制约
知识溢出有助于区域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但知识溢出也存在空间约束。Niebuhr(2000)认为知识溢出主要发生在邻近区域之间。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区域间距离每增加30km左右,创新活动溢出作用将会减少大约50%。Varga(2000)利用知识生产函数分析框架理论,发现知识溢出对于75km以内的邻近城市的研发活动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Bottazzit和Peri(2003)利用欧洲1978—1995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如果以研发投资和专利应用表示知识溢出,则知识溢出会对300km范围以内邻近地区的创新活动产生显著正向作用。
尽管学者们在知识溢出的空间范围上看法存在一定差异,但均认为知识溢出存在空间制约。Caniels(2000)研究制约知识溢出的因素,认为知识属性与传输渠道、知识生产部门的性质、知识接受者的接受能力等影响知识的空间溢出。显性知识可以编码化,以文字形式存在,可以远距离沟通,隐性知识的溢出空间则较近。Caniels(2000)同时认为,区域间壁垒、区域间信息便利性和区域间交通便利性也会影响知识溢出。
二、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的特点
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是2008年设立的,主要涉及安徽省合肥、芜湖和蚌埠三地。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是全国三大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安徽合芜蚌)之一。自成立以来,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涌现了一批创新型企业,一些产业正逐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创新成果加速涌现,有力地推动了安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了安徽经济发展。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在空间和产业方面有以下2个特点:
1、涵盖3个城市,空间位置邻近但有距离。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呈长条状,从南向北,依次为芜湖、合肥和蚌埠3市。芜湖到合肥以及合肥至蚌埠大约150km,芜湖距蚌埠相对较远,超过250km。随着合肥城市扩展和撤除巢湖市分别并入芜湖和合肥,芜湖和合肥变成空间毗连。高速铁路运行后,蚌埠到合肥也已不到1h车程。
2、三地有相同或相近的产业,但未有效形成产业集聚。根据三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合肥重点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汽车、家电和软件产业,芜湖主要围绕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和家用电器等产业,蚌埠主要在光伏、生物、新材料、装备制造及零部件、精细化工和电子信息等产业培育和增强其创新能力。新材料、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及零部件等均为三地主导产业,合肥和芜湖的汽车、家电和软件产业也都是其优势产业。
可以看出,三地很多产业相同或相近,有利于知识溢出效应的发挥,知识溢出对共同提升三地的创新能力的作用更加突出。但另一方面,从地理位置来看,空间距离因素对合芜蚌创新区的知识溢出又会形成一定的制约,特别是蚌埠,不与合肥和芜湖毗邻,对于知识溢出和知识吸收相对不利。因此,科学合理地构建三地知识溢出模式应是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知识溢出的模式设计
知识溢出有传染模式和层级模式2种类型。传染模式认为知识溢出容易在临近区域间传递,知识生产区域的毗邻区域可以最先获得新知识溢出。层次模式认为知识先在中心区域间溢出,然后再向外围区域扩散,因为中心区域具有更多的研发基础和更多的知识积累。Caniels(2000)认为这2种模式并不互相排斥,在知识溢出中可同时发挥作用。
针对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三地分散、呈长条状的空间特点,传染模式的知识溢出易于出现在合芜、合蚌之间,而芜蚌因距离较远,知识溢出效应较弱。但如果从层级模式分析,由于位置居中的合肥是安徽省会城市,城市规模、产业发展、区域辐射能力均高于芜、蚌两地,是合芜蚌自主创新区的龙头和中心。若建立以合肥为知识溢出中心区域,在知识向芜、蚌两地扩散的同时,再受益于芜、蚌试验两地的知识溢出,使合肥成为知识流动和知识整合的集散地,从而更好地推动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的知识扩散和自主创新活动。因而,构建以层级模式为主,结合传染模式的知识溢出模式应是合芜蚌自主创新区的合理选择。
这一模式是基于三地空间分隔和条状分布且中间城市为区域龙头而提出的。这种模式的知识溢出效应和知识流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的影响,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知识存量、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分布均应具有明显优势。中心城市不仅要有较多的科技创新型企业,还应有较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知识创新和知识溢出的主体发挥更大的作用,还应具有有利于知识交流、集散的平台。
这一模式虽然强调合肥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在自主创新区知识溢出和知识流动的中心和枢纽作用,但并不排斥彼此促进知识溢出的活动,如任何两地间企业的合作或联盟推动的知识溢出和自主创新。
四、加强知识溢出提升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进一步壮大合肥作为区域知识溢出中心城市的力量
在合芜蚌自主创新区,合肥无疑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合肥为中心的知识溢出和扩散效应更加突出。要充分挖掘合肥人才资源丰富、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强化其聚集效应和扩散带动效应,将合肥建成产业聚集和技术创新的龙头城市。
(二)加强知识流动平台建设
合芜蚌自主创新区空间分隔,但不少产业相同或相近,如果建立有利于知识流动的平台,会促进知识在区域内的传播和扩散。应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支持相结合,形成产学研共同参与、各种创新主体要素和非主体要素相互协调的知识流动平台,如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建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室等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均利用这一平台进行交流,促进技术共享和知识流动。也可依托合肥作为省会城市的中心地位,在合肥成立合芜蚌自主创新改革试验区技术创新平台,建立知识交流、知识共享的机制,鼓励合作创新,促进知识扩散和转移,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从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三)加强和深化三地企业间合作
合芜蚌自主创新区三地应加强和深化企业合作,可通过联合成立项目公司等实体化运作方式,发挥区内资源、环境、产业、人才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建立合作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加强合芜蚌三市企业的科技合作,构建一体化的知识共享和技术扩散机制,促进区域间知识、专利和技术的互联互通,共同提高科技创造和技术创新活动的效率和效益。也可组建企业联盟、联合研发,加强技术合作,推动技术创新。采取不同形式的企业并购和品牌联合,促进知识流动。但在企业合作中,要建立创新发明、技术专利、知识产权的分配机制和保护机制,以保护联合企业的利益,调动企业联合创新的积极性,这样才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开放式发展,实现区域科技创新的效益最大化。
(四)进一步发挥政府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协调和扶持作用
合芜蚌自主创新区三地政府应联合制订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充分挖潜区域技术创新资源,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健全激励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激发创新主体参与自主创新的热情。政府要降低区域技术壁垒和知识交流成本,消除阻碍技术交流的制度因素,建立促进知识溢出和吸收的知识创新软环境。政府要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教育等方面的投入,推动区域人力资本开发和积累,提升知识生产、运用和吸收的效率。政府还应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相应的鼓励和优惠措施,应从保障创新的激励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税收补助优惠、配套服务、市场服务体系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和保护企业的创新活动。
[1]Bottazzi L,Peri G.Innovation and Spillovers in Regions:Evidence from European Patent Data[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3(47):687-710.
[2]Caniels M.C.J.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Economic Growth:Regional Growth Differentials Across Europe[M].Elgar,Cheltenham,2000.
[3]朱美光.基于知识溢出的中部区域协作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37-39.
[4]赵双琳,朱道才,张秀荣.合芜蚌自主创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5):37-43.
[5]苏红键.空间知识溢出研究述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4):27-32.
[6]石琳娜,石 娟,顾 新.基于知识溢出的我国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途径研究[J].软科学,2011(8):27-30.
[7]潘金刚.知识溢出和吸收能力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