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国志 译 注》误 释 示 例
2013-08-15杨华
杨 华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华阳国志》成书于西晋,是我国现存最早且比较完整的一部地方志,对研究我国古代西南地区的地理沿革、政权更替、经济发展和民族交流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华阳国志译注》在刘琳先生《华阳国志校注》和任乃强先生《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二书的基础上,以“原文”、“注释”和“译文”三个部分为主体,对该书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为今人了解和研究当时的史实提供了一个比较简易的本子。笔者在研读《华阳国志》时,受此书的启发甚多,但同时也发现书中仍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本文试就其在“注释”部分的一些失误略作举例说明。
一、造次:指善辩。 [1]6
该词所在原文为:“俗素朴,无造次辨丽之气。”
按,“造次”无善辩义,此注释显涉后文“辨丽”而误。刘书谓“造次辨丽”意为“应对敏捷,能言善辩。造次,仓猝,急遽。辨,通‘辩’。丽,指言辞华丽。”甚是。以“造次”表“仓猝”源于《论语·里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此后古籍中习见。朱起凤《辞通》“造次”条云“谓急遽之时也”,并举数例为证,谓“即仓卒之转音”。其中所举《后汉书·吴汉传》“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一例,与此处意义相近,可作此处“造次”为“仓猝”之旁证。
二、渊:深。 [1]13
该词所在原文为:“巴郡太守汝南应季先善而美之,乃作诗曰:‘乘彼西汉,潭潭其渊。君子恺悌,作民二亲。没世遗爱,式镜后人。”
按,“渊”虽有深意,但在此当用为本义,即回旋的水。“潭潭其渊”即“其渊潭潭”之倒装。这种句式与《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小雅·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相类。 其中,“潭潭”才是用以摹状“其渊”之深的,这样的用例在诗词中甚多,如韩愈《符读书城南诗》:“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秦观《春日杂兴》其三:“潭潭故邑井,猗猗上宫兰。”
三、戢:收藏兵器。 [1]25
该词所在原文为:“天子从之,遣太守曹谦,宣诏降赦,一朝清戢。”
按,“戢”虽有收藏义,但原文是讲曹谦以降赦招安的方式很快平定板楯叛乱,“一朝”言时间之短,“清戢”犹肃清止息。此义与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鰑书》“师不逾时,梁益肃清”类似,只不过彼用速战,此以怀柔而已。另外,本书《蜀志》“渠死,夷徼肃清”,《公孙述刘二牧志》“蜀土清晏,述乃移檄中国,称引图纬以惑众”,“州从事贾龙素领家兵,在犍为之青衣,率吏民攻相,破灭之,州界清净”,《先贤士女总赞》“杀虏三万余人,获生口千五百人,财物四千万,降夷三十六种,举正奸浊长吏九十人,黄绶六十人。南中清平”等句,其中的“肃清”、“清晏”、“清净”、“清平”皆与此“清戢”义近。 由此可见,此“戢”非“收藏兵器”,而当为“止息”之义。
四、恶:嫌恶。 [1]45
该词所在原文为:“丞相萧何谋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①
按,此为刘邦不满被项羽封为汉王,而萧何进行劝解之语。《译注》既释“恶”为“嫌恶”,更将其译作“虽然只当汉王是一件令人怨恨的事,但比被消灭还是好多了”,大误。因为,从文言语法的角度来说,“王汉之恶”与 “王天下”“王关中”一样,表示的是“作……的王”。 其中的“之”,与韩愈《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之”一样,为近指代词,相当于“这样的”、“这类的”。 而“恶”,则指不好的、坏的,“恶地”即不好的土地、差地。以“恶”修饰限制“地”在古籍中习见,如《周礼·地官·旅师》“以地之美恶为之等”注:“以地美恶为之等,七人以上授以上地,六口授以中地,五口以下授以下地,与旧民同。”《史记·张耳陈馀列传》:“项羽为天下宰不平,尽王诸将善地,徙故王王恶地。 ”这样,以“恶”代指“恶地”、“差地”就不足为奇了。萧何说这话的意思是:“即使作汉中这样的差地的王,不是也比被消灭强吗?”
五、七政:做官一任为一政。一说星象学术语,指北斗七星,以七星各主日、月、五星,故曰七政。 亦通。 [1]48
该词所在原文为:“于是司徒李公,屡登七政。”
按,注释所举二说皆不妥。从本书“登”的用例来看,本段前之“遂登九列”为登上九卿的行列,《刘后主志》“琬超登大位”为登上高位,“昔世祖……乃登天衢”为登上皇帝之位,《大同志》“第五伦、蔡茂径登三司”为登上三公之位(第五伦升任司空,蔡茂升任司徒),《后贤志》“华表欲登九卿”为登上九卿之位。上述“登”后跟的都是职位或地位,则此处说李合“屡登七政”之“七政”亦当如此。
刘书释此为“原指日、月、五星。按儒家的‘天人感应论’,宰相辅助皇帝搞好政治,则日、月、五星运行正常,故或以‘七政’指宰相”。从《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来看,李合“五迁尚书令”,“元初四年,代袁敞为司空”,“安帝崩,北乡侯立,复为司徒”。因东汉在献帝前无丞相之称,李合所任“尚书令”实与丞相地位相当。而司空、司徒本为三公之职,献帝建安十三年省三公官,置丞相,则此二官亦与丞相相当。因此,所谓“屡登七政”即李合多次荣登丞相之位,刘说是也。
六、行部:率部。 [1]156
该词所在原文为:“从事蜀郡常颀行部南入;以都护李严书晓喻闿。”
按,“行部”非率部。《辞源》“行部”条:“汉制,刺史常于八月巡视部属,考察刑政,称为行部。”例证有二,一是《汉书·王尊传》:“先是,琅琊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崃九折阪,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后以病去。”二是《后汉书·刘平传》:“刺史太守行部,狱无系囚,人自以为得所,不知所问,唯班诏书而已。”此外,古籍中用“行部”表示巡行所属部域,以考核政绩的用例还有很多,如《汉书·朱博传》:“吏民欲言二千石墨绶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所。”本书《巴志》:“太守行桑农不到四县,刺史行部不到十县。”而且这种用法在后代仍在沿用,如《资治通鉴·后梁纪·均王贞明三年》:“五月,徐温行部至升州,爱其繁富。”
七、遑:匆忙。 [1]209
该词所在原文为:“世祖未遑加兵,与述及隗嚣书,辄署‘公孙皇帝’。”
按,此说不妥。“遑”叠用才可以表示“匆忙”,单用时多指闲暇,一般用于否定句中。如《书·无逸》:“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孔颖达疏:“遑,亦暇也。重言之者,古人自有复语。”而《诗经·召南·殷其雷》“莫敢或遑”,“莫敢遑息”,“莫或遑处”;《小雅·采薇》“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小雅·小弁》“心之忧矣,不遑假寐”等诸“遑”字皆为闲暇之义。“未遑”即没有闲暇,这类用例古籍中很多,如扬雄《羽猎赋》:“立君臣之节,崇贤圣之业,未遑苑囿之丽、游猎之靡也。”《晋书·祖逖传》:“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尚以冗员所羁,余累未尽,或往或来,未遑宁处。”此处所谓“未遑加兵”并非“没有匆忙加兵”,而是没有时间出兵征讨。
八、宿兵:驻扎军队。 [1]349
该词所在原文为:“李区区有东南之逼,必不分宿兵于外,不过迎拔定、氐耳。”
按,“宿兵”虽有“驻扎军队”之义,但在此句中作“分”之宾语,此义无法讲通。“宿”可指老资格的、久于用事的。如《战国策·魏策二》:“田鳷,宿将也。”《史记·王翦列传》:“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宿兵”的结构与“宿将”相类似,指老兵,即带了比较长时间的兵。
九、厉:恶鬼。 [1]506
该词所在原文为:“费贻,字奉君,南安人也。公孙述时,漆身为厉,佯狂避世。”
按,“厉”非恶鬼,而是指恶疮,同“疠”“癞”。 “漆身为厉”习见于古书,如《战国策·赵策一》:“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秦策五》:“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漆身为厉”司马贞索隐:“[厉]音赖,癞病也。言漆涂身,生疮如病癞。”
十、陵迟:死刑的一种上,将犯人的肉一块块地割下。又作“凌迟”。 这里是欺凌、欺负的意思。 [1]514
该词所在原文为:“惜哉公举,帅直陵迟。”
按,此“陵迟”非“欺凌、欺负”,而是衰微,失势。下文举例说明费诗(字公举)多次直言不讳,违背刘备与诸葛亮的意愿,最后感叹道:“诗终刘氏之世,官位不尽其才。君子以昭烈之弘旷,武侯之明达,诗吐直言,犹尚凌迟,况庸主昏世,率意直言而望肆效者哉!”从文义看,“凌迟”并无受欺凌之义,而是与“官位不尽其才”相应,言其失势、衰微。本书《刘先主志》“今汉室陵迟,海内倾覆,立功立事在今日”,“诗数率意而言,故凌迟于世”,《李特雄期寿势志》“而晋室凌迟,德声不振,引领东望,有年月矣”,《后贤志》“二州人士零颓,才彦凌迟,无复厕豫纲纪后进、慰宁遐外者”,诸“凌迟”、“陵迟”并作此解。
总之,《译注》一书在“注释”部分存在诸多失误,这些失误既使该书的价值受到影响,又给读者的阅读和使用带来不便,希望再版时能予以纠正。
注释:
①《译注》据任书删“中”字,刘书未删,然萧何下云“愿大王王汉中,抚其民以致贤人”,则此“中”未必为衍文.
[1]汪启明,赵静.华阳国志译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2]刘琳.华阳国志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4.
[3]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朱起凤.辞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6]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7]辞源(合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8](西汉)刘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第2版).
猜你喜欢
——Quality Assurance Testing, Certified Reference Materials, and International Liaison Activities (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