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学作品Rebecca书名的翻译
2013-08-15胡斌
胡 斌
(兰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一、引言
Rebecca这部小说是享誉文坛的英国作女作家达芙妮·杜穆里埃(Daphne du Maurier)的成名作,发表于1938年,如今已被译成几十种文字传播到世界多个国家。1980年我国出现了这部小说的第一个中文译本。该译本是由英语翻译家林智玲,即我国著名翻译家、英语文学研究专家陆谷孙先生的夫人和程德共同翻译,并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个译本中,小说的书名被译为《吕蓓卡》。这种译法属于音译,十分忠实地将Rebecca这个名字音译了过来。同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高长荣、谢素台翻译的另一个Rebecca的译本。不同的是,在这个译本中,译者大胆地将这部小说的书名译为《蝴蝶梦》。之后二三十年中陆续出了Rebecca的五六个译本,都沿用了高长荣、谢素台所翻译的书名《蝴蝶梦》。在2010年译林出版社再版了林智玲、程德的译本,也将该小说名的翻译改为《蝴蝶梦》[2]。
很多读者在读这部作品之前都会深深地被《蝴蝶梦》这个富有浪漫气息的名字所吸引,但是读完都会不约而同地发出疑问:书中并没有提到过蝴蝶,为什么要将Rebecca译为《蝴蝶梦》?有些人认为之所以这样译,跟一些电影名的翻译一样,是因为追求商业效益和市场效益,属于胡译、乱译。
笔者并不赞同这种观点。在翻译外国作品的书名时,一味地追求忠实原则而进行直译或者音译是不可取的。必要的时候可以根据翻译原则进行意译,甚至改写。译者之所以将这部书名译为《蝴蝶梦》,是因为综合考虑了文化差异、审美标准等因素的影响。这样译不仅达意,而且传神。笔者将从文化和审美价值的角度分析Rebecca的书名翻译。
二、文化差异影响书名翻译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着显著差异,这一点同样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命名上。中文重“意合”,中国人推崇含蓄委婉。中国文学家们给自己的作品命名的时候喜欢富有意境和象征性意义的名字,比较抽象、概括。例如,《红楼梦》、《长恨歌》、《金瓶梅》等。而西方文学家喜欢用作品中典型的实物名,尤其是以人物名命名,例如Rebecca,Emma,Hamlet等。在中文作品中虽然有以典型人物来命名的,但是并不普遍。由于这种文化差异的存在,因此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如果将以人物名命名的外国作品直接音译过来,就有可能造成本国读者的理解障碍,甚至导致他们对该文学作品失去兴趣。
Rebecca这本书中虽然Rebecca本人从没出现过,但她阴魂般地一直萦绕在“我”和迈克西姆(Maxim)的生活中,她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她的阴影一直笼罩着曼陀丽庄园。初到曼陀丽庄园,通过庄园的仆人、管家,以及左邻右舍的人的口中,“我”得知Rebecca不仅面容姣好,而且善于交际,擅长管理庄园,还会骑马、驾船。一个女人能拥有的优点她似乎都具备了,甚至还拥有一般女性所没有的勇气和魄力,见过她的人没有一个不喜欢她。但是随着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关于Rebecca的谜团也一层一层被揭开。最后真相终于大白,原来大家一直被假象所迷惑,被Rebecca的外在所欺骗。Maxim和Rebecca并不恩爱,一切都是假象,真正的Rebecca放荡不堪,心肠狠毒,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高雅贤淑、温柔善良。在这部作品中,虽然Rebecca已经是一个不复存在的人,但是她是整部小说的主线索。更为重要的是,Rebecca这个名字在英语国家文化中不仅仅是个名字的符号,跟其他英语名字一样,它有其来源和深层的含义。Rebecca这个名字有两种含义。一种解释是:这个名字来源于希伯来文“ribkah”,意为“节成结的绳索”。通常用它来比喻“忠诚的妻子”。一般是高雅、有知识、非常漂亮的女性用来作名字。人们都比较熟知这第一种含义。但是这个名字还有另外一种含义:它来源于意大利语,意为“圈套,陷阱”。由此来看,作者命名之巧妙显而易见了。Rebecca这个名字本身就是天使与魔鬼的结合,这就与小说中Rebecca的人物形象不谋而合。因此,这本书的命名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简单地把它直译或者音译成《吕蓓卡》,大部分中国读者完全不能理解其间的文化渊源。这就造成了“文化空缺现象”,让读者无法感受这个书名本身的魅力,从而降低了它本身的吸引力。
将这本书的名字译为《蝴蝶梦》,源自中国“庄周梦蝶”的典故。《庄子·齐物论》中提道:“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3]大意为: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欣然自得地飞舞着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是我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做物我的交合与变化。“庄周梦蝶”是庄子借故事所提出的一个哲学论点,其探讨的哲学课题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究竟能不能确切地区分真实和虚幻”。Rebecca这部小说中明显地体现了自我与他我,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与“庄周梦蝶”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在Rebecca一书中作者一开头便写道:“Last night Idreamt Iwent toManderley again.”[1]一开篇“我”就开始叙述我的梦境,而在整部作品中“我”始终生活在Rebecca的阴影之中,无时无刻不处在自我与他我、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中。“我”是真实存在的,Rebecca是虚幻的,但“我”在曼陀丽的生活一直似乎掌控在虚幻的、不复存在的Rebecca手中。Rebecca亦真亦幻,“我”一直生活在她编织的梦网之中,挣脱不开。从这个角度看,译名《蝴蝶梦》十分切合小说的意旨。
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蝴蝶自身的蜕变过程正体现出人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轨迹,一是丑陋无比的蛹—幼虫—美丽动人的蝴蝶,另一是外表美丽的蝴蝶—捉摸不透的卵—令人恶心的爬虫前—蜕变过程正反映出善良、纯洁、真诚的女主人公从卑微的女仆成长为受人尊重和爱戴的女主人的艰难历程,而后一种蜕变过程则暴露出Rebecca的美丽外衣被剥落干净之后的丑恶与污秽,在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中,展现出人生的大哲理[8]P30。
三、审美标准影响书名翻译
关于翻译的标准,现在普遍认同的就是“忠实”和“通顺”。翻译的审美标准则是对翻译更高的要求,是翻译的更高境界。在书名的翻译中,除了遵循“忠实”和“通顺”的原则之外,达到一定的审美标准可以增强译作的信息传达力及对读者的吸引力。
翻译的审美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也就是说审美标准具有时代性[4]。同样,书名的翻译也具有时代性,与特定时代人们的审美价值标准密切相关。高长荣、谢素台译Rebecca是在1980年。从我国翻译理论发展的时间来看,那时正是以傅雷、钱钟书为代表的现代翻译理论盛行的时期。傅雷提倡“神似说”。他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一文中写道:“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6]即在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文句法”的基础上,将原作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准确地传达出来。他的“神似说”是“神似”与“形似”的辩证统一[5]。 而钱钟书提倡“化境说”。他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道:“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脱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资致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绝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7]从当时所提倡的一些翻译理论来看,《蝴蝶梦》书名的翻译非常符合这些理论。如果直译为《吕蓓卡》,那么虽然忠实于原作,达到了“形似”,但并不传神,更不用说“化境”。很显然,《蝴蝶梦》这个标题的翻译,还原了作品具有的一种浪漫主义色彩,将原书名的主旨、气氛、情调再现了出来,比翻译成《吕蓓卡》更加传神,更加具有美学价值。
此外,书名的翻译还应该符合广大读者的审美标准。译者应当寻求与作者和读者的“视界融合”。就翻译而言,视界的融合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了保证作者的意图、文本的意义能在目的语中得到再生,获得目的语读者的共鸣。“视界融合”理论的提出者,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伽达默尔(Gadamer)指出:“作品的意义场,永远是一种不断开放的结构,其意义并不存在于文本的字面,而是需要译者的不断阐释来激活它,而阐释的最好方法便是译者与作者和读者视界的融合。”[9]同样,视界融合的理论也适用于书名的翻译。
将Rebecca译为《蝴蝶梦》比译成《吕蓓卡》更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更能激起读者的吸引力,更符合广大读者的“期待视野”。因为无论是中国民间流传的故事中,还是在中国诗词及音乐作品中,都会出现蝴蝶的意象。因此,中国读者对这一意象非常熟悉。一看到“蝴蝶”二字就会令人产生浪漫的遐想,从而对这部作品充满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要去读。将Rebecca译为《蝴蝶梦》,译者巧妙地运用中国读者所熟悉的意象,不仅使原题“本国化”,适应了本国传统与本国人的阅读习惯和艺术趣味,而且有力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与原著的主题,使原文的信息量在翻译的过程中得到了增加,从而较为完美地体现了原作者的创造意图[8]P30。但是,当一般的读者看到《吕蓓卡》时,会认为这应该是一个关于吕蓓卡的故事,仅此而已,不会有什么浪漫的遐想,当然就不会认为非常有吸引力。
四、结语
在我们分析书名的翻译时,尤其是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应该仅仅只关注“忠实”的翻译原则,还应该更多地综合考虑到源语言与目的语的文化差异因素,审美标准、读者的“期待视野”等因素。在翻译书名时,除了运用直译、音译以外,还可以运用意译,意译与直译相结合,甚至改写等多种方法。只有这样才会避免生硬死板的书名翻译,出现更多脍炙人口的书名翻译。
[1]Daphne du Maurier.Rebecca[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2]达芙妮·杜穆里埃著.林智玲,程德译.蝴蝶梦[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3]邓叔平.庄周化蝶的审美生态化境[J].中国电力教育,2005:61-62.
[4]郎芳.标题书名翻译的审美标准[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143-145.
[5]罗立斌.浅谈傅雷翻译思想的艺术内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67-369.
[6]罗新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C].罗新璋、陈应年.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8.
[7]钱钟书.林纾的翻译[C].罗新璋,陈应年.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98.
[8]武岚.以《蝴蝶梦》为例看英语标题翻译[J].考试周刊,2011(83):29-30.
[9]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