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

2013-08-15丁萍芳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提高质量内涵式外延

丁萍芳

(武汉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作出了明确部署,并明确要求“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什么是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为什么要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如何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这些问题亟待高等教育领域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关系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这些问题关系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这些问题关系着强国梦的实现。这里着重探讨前两个问题,旨在为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厘清认识与思路。

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涵义及背景

(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涵义

“内涵”是相对“外延”而言的。内涵,是指概念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即事物质的规定性;而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全部对象,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有哪些”,即概念的量的规定性。所谓“内涵式发展”,是指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例如结构协调、要素优化、质量提升、水平提高、实力增强等;所谓“外延式发展”,是指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一般指事物外部的延伸,如投资的扩大、规模的膨胀、数量的增长等。内涵发展需要外延的支撑,实质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发展,是更好、更快、更全面、更协调的发展;是使外延的扩展与内涵的丰富相互促进的发展。

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公平等五个主要变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时而异,与时俱进所呈现出的不同表现方式。如果说外延式发展突显的是学校的大规模,则内涵式发展突出的就是办学质量;如果把外延式发展视为粗放式发展,则内涵式发展就是精细式发展;如果把外延式发展视为同质发展,则内涵式发展就是特色发展;如果把外延式发展视为模仿发展,则内涵式发展就是一种创新发展。

当前,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的着力点应该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上述五个变量协调统一的发展。内涵式发展要通过深入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在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中,实现实质性的跨越式发展。

(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背景

改革开放30余年来,高等教育经过“大改革,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显著提高,3000多万人的在校学生总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但过去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基本属于偏重规模和数量的外延式发展,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来说,在人才培养质量、教育经费投入与使用效益、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仍存在差距,我国高等教育还不能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应当转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公平等五个主要变量协调统一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上,这是高等教育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必然。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站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起点,面对由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新要求,提出要切实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这是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20年来高等教育发展基础上,对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对于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

当前,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提出经历了一个较为长期的发展过程,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高等教育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高等教育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是各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面临的共同问题,提高质量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二战”以后,特别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规模扩张是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在这个阶段,许多国家都采用增加投入的方式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以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文化水平提高的需求。但在80年代以后,世界各主要国家都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目标的时代。1999年,欧洲29个国家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共同提出“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 Process),从而在欧美掀起了新一轮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浪潮。2012年年初,欧盟委员会又公布了“全民伊拉斯谟”(Erasmus for All)计划。这是一项涉及教育、培训、青年和体育领域的全新计划,其内容包括“欧洲透明度工具”(学分转换积累制度、学位学历资格框架等)、跨国研究、高等教育领域的“博洛尼亚进程”和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的“哥本哈根进程”等,旨在推动欧盟范围内的学生流动、项目合作和政策改革,强化项目之间的系统性影响,发挥教育对经济与就业的促进作用。这些动向应当引起我国的高度关注。

目前,我国正处在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显然也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教育质量的艰巨任务。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一客观要求,立足国情,认真吸取发达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在高等教育发展发展过程中坚持不懈地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避免重蹈他国掉入质量下滑的所谓“高等教育大众化陷阱”,维护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态势。

三、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党中央关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论断,是针对传统上我国高等教育以扩大规模为核心的外延式发展方式提出来的,它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重视高等教育内部潜力的发掘、结构的优化和素质的提高,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高等教育自身的需求。

(一)转变人才培养发展模式的迫切性需要

转变人才培养发展方式,是解决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突出问题的根本措施。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是通过高等学校的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大来实现的,是以外延式增长为主的发展模式。这种外延式发展模式所呈现出的是:高校、系科专业在各省区重复设置、平均用力、小型分散、低水平重复、效益不高、质量不高等特点。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依靠扩大规模发展高等教育的方式已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其所带来的学校债务沉重、贫困生增多、办学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不断突显。特别是这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上升为一个公众普遍关注的严重社会问题;不断曝光的考生“弃考”现象说明,一些学生和家长对大学的兴趣和热情已经减退。教育质量下滑的问题一再受到公众的质疑和诟病,高等教育的形象和公信力在人们心目中已经下降到一个危险的境地。要解决当前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层次、质量标准模糊不清和严重趋同化等外延式增长过程中存在的这些弊端,势必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着力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学校在不同层次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二)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近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说明我国的大学生已相对生产过剩,即供给大于需求,供需矛盾突出。高等教育的盲目膨胀,必将导致质量下降。因此,当前政府应加大高等教育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减少扩招数量,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已刻不容缓。

提高质量是国际高校发展共同趋势。在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经过了大约30年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目标的时代。法国在1984年通过的《高等教育法》中强调,“法国政府认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1984年“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指出:“倘若美国高等教育沉湎于不求进取的状态,倘若允许追求高校文凭而不学习,那么各级教育都会深受其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2]

因此,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将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研水平,优化高等教育结构,走内涵式发展之路。“高等学校要全力以赴地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高校特色强校的必然选择

特色立校、特色兴校、特色强校是高等学校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党中央关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论断已明确昭示:高等教育要比以往更加注重质量的发展;高等教育只有量的扩张而没有质的提升,是粗放的和缺乏竞争力的;只有提升了质,量的发展才会更加具有效益,更加彰显实力和加快特色的发展。如果一所学校没有特色,它就难以准确定位,在它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就难以形成重点,也就难以取得关键性突破。正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指出的:“各个高校自身要科学定位,各个高校要坚持特色发展,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目标,在国家高校分类体系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要结合服务面不断调整,确立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类型等方面的发展内容,增强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真正做到合理定位。如果我们现在的2263所高校都能够注重合理的定位,办出特色来,我想我们就有希望形成一个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形成百舸争流充满活力的高等教育的格局。”[3]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克拉克·科尔曾做过一个统计,在1520年前西方国家建立的机构中,目前仍名实俱存的尚有85个,其中70个是大学,其余15个是教会或议会。这充分说明,高等学校的生命力具有超越社会制度的稳定性。任何追求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短期行为,都不能保证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

当前,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迫切需要我国高校转变发展模式从千校一面转移到个性化发展的思路上来,提高质量,走特色办学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为此,目前国内外一些知名大学及时转变发展方式,正积极形成自己的个性化发展特色,比如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哈佛大学的学分制、中国人民大学的“人文”特色,兰州大学的西部“地域”特色等。这些特色都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和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的现实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中一个重要的奋斗目标是: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1]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教育部召开的高教系统中国梦教育活动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教育是先导和基石。强调高等教育系统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把优化结构作为战略支撑,把深化改革作为根本出路,把促进公平作为迫切要求,把加强党建作为重要保证,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4]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成就了高等教育大国的百年梦想,迈出了由人口大国转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性一步。而我国继实施高等教育“211工程”、“985工程”之后,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得到加强,缩小了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但是,从总体上看,与高等教育强国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决不是个别指标的突破,也不是个别高校的一枝独秀,而是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具体说,就是要通过近10年的努力,在我国形成一个布局、层次、类型和学科结构优化,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各类高校相互促进、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拥有一批重点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具有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好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学科研队伍,从而形成一个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开放式的高等教育体系。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核心是提高质量,基本途径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总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反映了中央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深刻判断,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方向。全面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已成必然,只有明确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含义、特点以及必要性,才能增强我们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11.8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文

[3]张大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在教育部北楼二层报告厅举行新闻发布会.2010.3.2.

[4]杜玉波.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助推“中国梦”——在教育部召开高教系统中国梦教育活动座谈会上的讲话 [N].中国教育报,2013-03-26

[5]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6]刘朝马,等.浙江理工大学内涵式发展战略思考[J].高等教育学刊.2008(1).

[7]乔万敏,邢亮.论大学内涵式发展[J].教育研究,2009(11).

[8]瞿振元..中国高等教育,2013(2).

猜你喜欢

提高质量内涵式外延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新时代乐山市县党校内涵式发展
制造业如何提高质量发展
内涵式发展:“育新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关于工资内涵和外延界定的再认识
入坑
爱情的内涵和外延(短篇小说)
大学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预设与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
以评建为契机 提高质量意识 加强内涵建设
营造林质量影响因素及提高质量策略研究
霍尼韦尔助力欧洲顶尖造纸企业提高质量并降低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