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劳动力市场分割和教育过度看大学生就业难
2013-10-21胡国胜
胡国胜
(武汉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一、大学生就业状况不容忽视
自上世纪末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原本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题非但没有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各级政府在工作规划和目标任务中已将此作为一个社会和经济问题加以解决。
表1 历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
以上所统计的就业数据来自于学校的签约率。而在层层上报的学生就业率中含有相当大的水分,甚至出现了以颁布毕业证为条件迫使学生上交虚假就业协议的现象。根据以上《历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本世纪头10年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以50至70万人数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率则为平均70%左右,后三年为68%,呈下降趋势。从2010年开始,毕业生的人数增幅放缓,从2011年至2013年每年以20万左右人数增加;根据有关教育部门的统计,2011至2012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仍然为70%左右,而2013年毕业生总人数约为700万人。毕业人数居高不下,而劳动力市场上供求矛盾仍然十分严重。这就使得原本严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成为更加沉重的话题。
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本文拟从劳动力市场分割和教育过度的视角,分析其原由,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难在劳动力市场分割
在发展经济学中,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是把作为生产要素的整个劳动力市场划分为性质高低不同的两部分。一部分为人们所向往的工资待遇高、工作稳定性强、工作环境条件好的称之为主劳动力市场。人们趋之若鹜,千方百计地要挤进去。而另一部分则相反,工作稳定性差,薪酬待遇低下,工作条件较恶劣。这部分称为次劳动力市场,人们避之不及,就业实属无奈之举。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与小城镇及农村这种城乡二元结构也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无论是在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齐备上,还是人们的发展机会,享有信息资源的程度上,大中城市与小城镇及农村有着明显地差别。从人们就业的角度上讲,城市正规一些,乡镇非正规一些。大学生就业自然以进城为安。即使是在大中城市就业也存在着相应的差别,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相对稳定,用工管理较为规范,福利待遇较好。而一些低端就业的服务业或者一些中小民营企业又显得非规范,这种劳动力市场明显的分割,使得大学生就业孰去孰从自然就有选择性。
劳动力市场这种明显的二元分割状况,在社会管理中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制度性分割。这是因为我国社会观念、历史因素的影响,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户籍管理制度,以及农村土地制度的约束所形成的。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使得人们就业受到了身份的限定,对于大学生而言,户籍和学历等就业指标也造成他们流动的困难。
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态,也形成了大学毕业生为竞争一个公务员岗位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就业失意时,他们往往采取继续深造或者情愿待业以继续寻找机会,也不愿意到乡镇及农村和大中城市的非正规部门就业。如此一来,一方面是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是期盼过高的大学生,最终的结果是大学生的就业市场范围受到很大限制。而且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态也使得大学生就业流动性成本提高,流动难度加大,不仅使他们就业受到了“身份”的限定,而且户籍和学历等各种就业指标成为了必须逾越的门槛。
(二)教育过度的原因
不可否认,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着明显的教育过度现象。高校扩招以后,本科生、硕、博研究生人数大为增加。但从就业情况看,毕业生所具备的实际教育水平超过了从事其岗位工作所需要的教育水平。这也就导致了大学毕业生经济地位下降,薪酬期望值逐年降低,随着大学毕业生对就业满意度的下降,对于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也就不断下降,相当部分的大学毕业生工作的期望值往往以生存为基准,先站稳脚跟,“先就业,后择业”成为时尚口号。从教育的技能看,大学生所学与所用结合又明显存在反差,这些都足以说明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的教育过度现象。
在现代社会里,教育也是一种投资行为。从资本运作的成本和预期收益来看,能够进入名牌大学,取得高学历,攻读硕、博研究生,或者通过各种培训,取得高层次的岗位技能证书资格,在就业时能够进入正规部门工作自然是一种更合理的经济行为。然而,当下的大中城市正规部门对学历要求指标越来越高。在招聘会上,一些大中型国企和外资企业明确表示要招“211工程学校的学生”,机关和教育事业单位对学历的要求则更高,所以现在既有“211学校”、“985学校”之分,又有职前教育、职后教育之分,还有前、后文凭学校之分,对于那些学历较低者以及非名校毕业的学生而言,要想进入正规部门是何等之难,往往只能望洋兴叹。
基于就业指标的提高,便产生了人们对于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相应扩大,当这种需求过大时,优质教育扩招就顺理成章。大学毕业生都期望到正规部门去工作,但正规部门所创造的就业机会却是有限的。在竞争中失意的毕业生,要么进非正规部门就业,要么继续深造,以期在下一轮竞争中取胜。而从非正规部门来看,虽然就业面较大,岗位多,但雇主们的选择性已相应提高,他们自然愿意接受受过优质教育的毕业生。这就使原本可以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的毕业生出现竞争压力。所以自然又驱使这部分学生待业或者继续接受优质教育,争取竞争优势。因此,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就再一次被扩大了。所以从总的情况看,而真正能够进入正规部门的也只能是少数。从就业的角度讲,对优质教育的扩招,实质上是接受了过度的教育,最终多数人还是只能进入非正规部门就业。
由于大量低端就业岗位被大学毕业生或研究生所占有,也就使得原本可以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的高中或职高毕业生面临着竞争压力,使得人们对普通教育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但教育规模无论怎样扩大,而劳动力市场上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增长速度却是十分有限的。这就必然会产生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现象,从而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题。又由于市场分割的存在,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宁愿呆在大中城市“自愿性失业”,最终形成我国教育相对过剩和结构性的教育过度问题。
三、相关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劳动力市场分割、教育过度问题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针对以上原因,可能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改善:
(一)采取适度扩招的原则,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不容忽视,我国高等教育由于多年的扩招政策而导致的教育过度现象,不仅没有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在客观上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所以,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程度和对人力资本增长的需求状况来制定扩招策略。政府要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对高等教育实施宏观调控,进行适度扩招,做到对教育规模的管控,而不是一味扩招。所谓适度扩招,就是要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在现有教育资源条件的范围内对各个层次的高等教育做到有计划、有比例,从而走出“扩招——教育过度——再扩招”的恶性循环怪圈,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从而也可以避免由于教育过度而形成的教育资源浪费现象。
(二)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增强大学生就业适应性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虽然就业情况十分困难,而在有限的劳动力市场上,对操作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却是十分青睐,技术工人特别走俏。目前,生产一线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大学毕业生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学习,在就业问题上就容易出现“学非所用”和动手能力差的现象,用工部门也往往惜叹“想招的招不到,不想招的太多了”,这充分说明目前教育存在着学历结构偏高、专业偏泛的现象。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培养动手能力强,适应一线工作岗位需要的各类技能型人才。为此,必须在重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形成有计划、按需求、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的人才培养结构比例,这不仅仅是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也有利于目前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三)加强改革力度,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
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的状况,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不利于我国城镇化建设和对中西部发展的战略,也导致了大批大学毕业生呆在大中城市“自愿性失业”。所以,对劳动力市场改革的取向上,总的改革方向应为逐步发展和规范二级劳动力市场,逐步缩小与一级市场的差距,努力实现两级市场的一体化。为此,作为社会管理配套改革,必须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消除其福利功能因素,减低其身份限制作用。同时,加大对大学毕业生去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基层工作的政策导向力度,逐步规范企事业用人制度,不断地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这样才能减少大学生的自愿性失业,并为跨地域流动的人才提供便利,最终实现全国人才市场的一体化。
[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杨文奇.劳动力市场与大学生就业——过度教育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6(8).
[3]杨友国,刘志民.我国高等教育过度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科学,2006(6).
[4]卜以江.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03(11).
[5]赖德胜.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失业[J].高等教育,2001(4).
[6]《历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网络文献,来源http://www.docin.com/p-367561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