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广经济带区域合作研究
2013-08-15秦尊文周睿全
秦尊文 周睿全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7)
武广经济带是指以武广高铁客运专线为轴线,沿线城市为基点,穿越鄂湘粤三省,涵盖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等三大区域。2009年12月26日,武广高铁客运新干线首列“和谐号”列车从武汉火车站开往广州,标志着我国步入高速铁路新时代。武汉至广州之间铁路运行时间由11个小时最快缩短为3小时。2011年12月26日,广深高铁的开通,进一步延伸了交通轴线的经济触角。武广高铁的运行极大地拉近了沿线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促使沿线区域之间的人流、物流逐步加速,区域间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区域合作向深度和广度迈进。
一、武广经济带区域合作的进展
(一)旅游合作率先突破
武广高铁开通不久,武汉、广州两地旅游部门成立了高铁旅游联盟,沿线旅游景点建设、旅游推介会以及精品旅游路线层出不穷。2010年7月,以“红色湘鄂粤、高铁一线牵”为主题的2010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在湖南郴州举行,借高铁开通的契机,加大旅游项目建设,促进三省旅游资源大融合以及经贸合作的发展。高铁开通以来,武汉东湖、武大樱花等精品路线吸引了广东、湖南等地众多的高铁游客,“高铁樱花游”已经成为了武广经济带重要的品牌旅游项目。并且高铁游客的目的地开始向周边地区如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延伸。数据显示,高铁开通一周年,广东赴湖南、湖北游客人数增长了近1倍,而通过高铁游览广州的两湖游客更是同比增长超过5倍。特别是2012年4月,湖北、广东两省旅游部门签署了《旅游合作框架协议》,承诺建立两省旅游合作机制,开展互为目的地、客源地的旅游促销,推动两省旅游项目开发、旅游品牌输出、人才培养、旅游综合改革探索等方面的合作。同时,建立两省旅游信誉系统和信誉披露、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异地旅游投诉受理机制等。两地旅游企业进行座谈,并签订了多个旅游项目开发和游客组团合作协议。
(二)商贸互动显著加强
武广高铁沿线各城市纷纷依托高铁,加快商贸合作步伐。2012年4月初,广东产品湖北行启动暨粤鄂经贸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在武汉隆重举行。签约仪式上,共达成合作项目219个,项目总金额1188亿元,其中现场签约项目26个,合同总金额688亿元,涵盖商贸物流、生物医药、通信电器、科教文化等领域。此外,湖北省广东商会拟筹建“广东企业总部暨新广货华中采购展示中心”,并以此作为两省经贸活动的平台,促进粤鄂两省的经贸交流与合作。
(三)跨区域投资热情高涨
武广高速的开通点燃了沿线跨区域投资的热情。相比武广高铁通车前,两省之间不论是合作项目数量还是投资资金都有明显提高。湖北在湖南的投资,占湖南全省引进内资的5.7%,超过山西、安徽、河南、江西等省,在中部省份当中,湖北在湖南的投资位居第一位。从2002年至2012年间,广东在湖北投资项目3033个,仅2011年就新增208个;10年来总投资金额达2560.88亿元,2011年新增投资就达468.42亿元,项目数量和金额都大幅提升。目前,湖南在湖北投资的企业超过2000家,其中包括中联重科、三一重工、远大空调等知名企业。
(四)产业转移势头明显
武广高铁建设运行以来,鄂湘两省以及粤北地区城市针对珠三角地区的招商引资以及产业园区建设迅速展开。韶关与东莞市共建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2011年跻身全省十大重点产业园区,享受广东省政府政策重点扶持。所辖韶关工业园区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湖南省以武广高铁为主轴,在湘南地区产业布局上着力构建“三极四带”。“三极”是指衡阳、郴州、永州三个增长极。“四带”是指京港澳沿线产业集聚带、二广沿线产业集聚带、泉南沿线发展带、厦蓉沿线发展带,打造“井”字形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带。湖南郴州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桥头堡”,把珠三角乃至港澳台作为攻坚的主阵地,各县组织招商小分队近500支,80%集中在珠三角。
2011年10月,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国家批准,成为中国第4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湘南是指湖南南部衡阳、郴州、永州三个市,合计34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57153平方公里。区别于中国其它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湖南南大门,湘南地区毗邻粤港澳,武广客运专线、京港澳高速、二广高速、京广铁路等穿境而过,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土地、矿产、人力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发挥这些优势,湘南三市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大胆创新,先行先试,衡阳、郴州、永州先后成为中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湘南三市在不到两年时间内,迅速打造各类园区平台。2013年5月28日,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暨第二批重大项目推进大会在衡阳举行,湘南三市共启动114个重大项目,投资总额为951.19亿元人民币。湘南已成为一片投资热土。
武广高铁的交通便捷,加快了大型企业沿线布局的步伐。国内汽车产业新贵之一的比亚迪公司将汽车产业的研发、制造、应用等环节开始拆分。深圳作为公司的研发制造基地,长沙则作为集电动大巴、客车底盘及轿车生产于一体的新基地,同时在韶关建立国内最大的试车场和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基于区域优势条件下的产业分工和转移在空间上得到真实体现。
(五)交通路网对接加速
武广高铁的开通极大地刺激了沿线省市的人流与物流,带动了商贸投资的快速发展,促使沿线区域加快完善交通路网建设的步伐。2012年2月,湘鄂赣皖四省签订交通合作意向书,开始迈出实质性一步。在四省交通部门共同努力下,跨省域的断头路建设取得了新进展。2011年底,从岳西至武汉高速公路的安徽段正式开建,将连通湖北段的武英高速,构建皖鄂新干线。2012年2月29日,杭瑞高速跨洞庭湖大桥方案最终确定,将采用公铁分建形式,这标志着杭瑞高速岳阳段全线动工。大广高速为《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纵向的第五条线,全长3550公里。从大庆出发,沿途经过北京、邯郸、开封、黄石、宜春、新余等城市,最终到达广州。是连接东北、华北、华中与华南的交通大动脉,也是京港澳高速公路的重要的辅助通道。2012年5月大广高速湖北南段正式通车,为赣鄂两省交通合作增添了新的基石。
(六)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武广高铁开通以来,沿线区域板块效应逐渐显现。2010年7月3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长沙主持召开武广高铁沿线湖北、湖南、广东三省经济形势座谈会,对金融危机以来宏观经济以及区域经济形势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有专家将此次三省座谈会称为“湖广分析会”,认为“两湖”与广东的经济、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随着武广高铁等经济脉络的打通,三省的关联度正日益提高、渐成一个板块。
除了中央领导人的关注外,高铁开通以来,借用“广货北上”和双边的经贸洽谈会等经贸活动平台,三省高层的政府之间的交流互访日益频繁。2010年,时任湖北省长的李鸿忠亲自带队参加“2010鄂港粤经贸合作洽谈会”。以“放大高铁效应,开启湘粤合作新阶段”为主要目的。2010年8月和10月,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周强率湖南党政代表团亲分别赴广东、湖北学习交流。2011年4月,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率湖北省党政代表团亲赴湖南学习考察。2012年2月,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率领深圳党政代表团到湖南湖北进行为期5天的考察。4月,时任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亲自带队到武汉参加广东产品湖北行活动,并出席粤鄂经贸合作项目签约仪式。
在政府加强互访交流的同时,沿线政府促进区域合作的政策也相继出台。广东省政府对粤北的清远、韶关等地的产业园区给予5亿元省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湖南省出台支持郴州承接产业转移优惠政策的34条,涉及税收、工商、财政、人力等多个部门,这是湖南省第一次以省委、省政府正式文件单独出台支持一个市州发展的政策性文件。
以武广高铁为契机,沿线城际关系进一步深化。广州与武汉缔结为友好城市,在经贸项目合作、加强产业转移与承接互动、加强重大项目合作、共同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人才与科技等领域交流等12个方面进行深入合作;长沙市雨花区和郴州市北湖区签约正式缔结友好城区,在人才、产业、资源、信息等领域互补合作,结盟建设“一小时生活圈”。
二、武广经济带区域合作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
武广经济带中珠三角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具有很强的经济互补性。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分类中,珠三角地区作为优先开发区域,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资金、技术、管理、出口等诸多优势,产业结构正在朝着高级化方向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其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和突破口,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已经开始失去竞争优势,发展空间逐渐萎缩。而武汉城市圈以及长株潭城市群都属于国家的重点开发区域,整体发展相对落后,其发展的重点方向就是积极承接国际及国内优化开发区域产业转移,形成分工协作的现代产业体系。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在土地和劳动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借助外来资金和技术,发展传统产业仍然具有一定的空间。武广经济带的建设是将产业梯度转移的区域发展目标与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相结合,主动消除阻碍要素流动的壁垒,加快区域内要素流动和有效结合。在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加速其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的同时,也推动了珠三角地区节约土地资源、实施产业高级化的进程,实现地域上的合理分工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国家进一步加快区域产业转移,探索优化开发区域与重点开发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提供实践指导。
(二)构建超级城市群
从当前国情以及城市化进程来看,我国未来将继续提升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现有特大城市群整体功能和国际竞争力基础上,同时在其他适宜开发的区域,加强产业集聚布局、人口集中居住、城镇密集分布,引导形成若干新的大城市群和区域性城市群,并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主要的城市群地区为支撑,以轴线上其他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要组成的“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
一条铁路通常能带动一片区域和一群城市,经济发展史不断验证了这一规律。自十九世纪初期铁路首先在英国出现后,铁路经济就开始显现出强烈的磁吸效应,火车轮子带来的城市由少变多、由小变大。武广高铁也带来相同的效应,它串起了沿途16座城市,包括3座省会城市和1个计划单列市(深圳)、9座地级市、3座县级市,使得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有机连为一体,跨区域间的“同城化”时代得以实现。正如时任湖南省省委书记周强所说:“庞大客运量有助大力推动武广沿线的珠三角、长株潭和武汉三大都市圈的繁荣,‘武广经济带’的轮廓日渐清晰。在高铁的串联下,粤港顺势拓展内陆的腹地资源,长株潭加速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武汉城市圈的影响力也从长江扩展到沿海。”
过去处在“3+5”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之间“断裂点”上的广东韶关和湖南郴州,借助武广高铁机遇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城市规模显著扩张,使武广经济带的薄弱环节得到弥补,极大推动了沿线城市的同城化进程。现在,三大城市群依托武广高铁正在形成相互依托、错位发展的有机整体,有望成为一个人口过亿的超级城市群。
(三)带动中西部发展
以武广高铁为轴线而形成的武广经济带,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将从三个层次依次展开。第一层次,是沿线城市对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带动,主要是通过武汉、长株潭、广州、深圳等“核心”对城市群内“边缘”的带动;第二层次,是通过武广经济带对三省内部进行带动,主要指基于武广经济带辐射范围内的鄂湘粤省域间的合作,例如珠三角通过与武汉城市圈的融合发展,影响逐渐扩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第三层次,是对更大区域国土空间的带动。武广经济带位于京广经济带的南线,属于我国国土开发“两横三纵”中间一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属于长江中游地区,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我国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目前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已经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形成有效互动,共同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中三角”,带动中西部经济发展。而珠三角地区一直以来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也是辐射带动整个南部地区发展的龙头,是我国人口集聚最多、创新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区域之一。武广经济带的建设,将内地与东南沿海地区紧密联系起来,推进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实施,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构建,而且会使珠三角更好地辐射到广大中西部内陆地区,这对于缩小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深化武广经济带区域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完善制度环境
欧盟以及长三角地区等国内外区域合作方面的成功范例表明,政府间的区域协调可以减少区域之间的无序发展和掠夺性竞争,有利于加快形成共同发展、区域共赢的理想局面。推进区域合作的首要任务是构建建立区域合作机制,使区域政府之间的合作规范化和程序化,易于推进和实施。
武广经济带应积极构建省级、城市群级、市级三层政府对话机制,形成全方位的政府交流和合作平台。首先,鄂湘粤三省省级层面要定期举行高层对话,统一区域合作的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为区域实现合作共赢奠定思想基础;其次,在三大城市群机构间要广泛进行交流合作,探讨实践区域一体化的具体事宜,内容包括协调各地区中长期规划、公共产品的集中供给、大型项目的合作建设、产业升级与转移、区域之间的产经政策等;再次,沿线城市间要加强日常交流,鼓励对口衔接,形成稳定的友好城市、互助城市的特定关系。
武广经济带要形成合理的区域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武广经济带合作区域涉及鄂湘粤三省,三省的经济发展基础差异较大,而且市县之间的差异更大,例如武汉城市圈中武汉就属于“一城独大”,在众多方面都占据绝对优势。市场机制的作用会促使资源流向优势区域,造成区域间的差距更加扩大,弱势区域在此条件下会对合作失去信心,产生排斥心理,甚至会退出合作,造成合作各方利益受损。武广经济带要实现合作博弈的成功,必须制订成员参与的激励措施,由三省省级财政设立共同基金,对利益受损的弱势区域加大资金援助和利益补偿,促进弱势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职业教育与培训、产业培育等方面的发展。
(二)深化分工与合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武广经济带内部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具有广泛的产业合作空间。武广经济带沿线鄂湘粤三省政府宏观上要把握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统筹区域产业合作规划,降低区域间产业重复建设,做好发展互补性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支持主导产业和先导产业的对接与合作,实现有效分工合作。
继续做好旅游合作的文章。结合武广经济带沿线旅游资源特色,合作区域的旅游主管部门应加快衔接,制定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规划,推进旅游项目开发和服务设施建设。对鄂湘粤三省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现代文明等旅游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对诸如武大樱花、武汉东湖、韶山伟人故居、南岳衡山、珠江夜游等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形成若干精品路线,共同构建区域性旅游网络和旅游品牌。
同时,积极开展其他产业的分工与合作。通过政策规范,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在武广经济带中逐步形成产业转移市场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加大区域产业园建设,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有序转移,并且产业转移逐渐由承接式向提升式转变,坚持城市化进程与新型工业化同步推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三)加强劳务合作,建立共同劳动力市场
一直以来,珠三角地区就是我国内陆省份劳动力输出的重要目的地,对于鄂湘两省来说更是如此,湖北每年600多万省外输出的农民工中,珠三角城市占了约350万人。武广经济带沿线各省市要大力推进共同劳动力市场建设,建立统一、协调的区域劳动就业政策,搭建区域劳务合作交流平台、加强跨省市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鄂湘粤三省劳动力调查协调机构,掌握农村劳动力剩余情况,劳动力转移流向、流量以及劳动力输出、输入地的供求状况,做好劳动力转移中长期规划,并根据劳动力供求信息,协调好地区间劳动力输出、输入关系,提高劳动力流动的有序性和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劳动力中介服务组织和建立职业介绍机构,形成包括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在内的有机体系。
(四)完善政策环境,推进区域人才市场合作
武广经济带各区域政府要不断完善政策、丰富载体、营造环境,形成了制度衔接、政策互惠、优势互补、利益互享的区域人才工作新格局,实现人才政策的互通共融。在制定人才政策时,要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加强沟通协作,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积极推动多领域、多形式开展合作,不断提升合作层次,扩大合作领域。逐步建立区域人才资源开发、人才信息共享、人才共同培养的合作机制,要通过资源共享、政策协调和制度衔接,不断推进武广经济带人才合作进程。加快推进武广经济带区域人才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建设,为开展实质性合作提供保证。加速构建统一的人事制度框架、人才市场体系和人才服务体系,最终实现区域内人才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1]彭国华,钟啸,袁钢.武广高铁通车一周年“3小时经济圈”日臻成熟[N]南方日报,2010-12-27.
[2]曾向荣,李颖,邱敏.武广高铁催生一串武广新城[N]广州日报,2010-12-23.
[3]张斌.打造湖南高铁经济带[N]湖南日报,2011-01-22.
[4]秦尊文.长江中游城市群构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马春辉.泛珠江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5(1).
[6]蒋瑛,郭玉华.区域合作的机制与政策选择[J]江汉论坛,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