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与广西产业结构优化的企业战略研究※─以纺织服装业为例
2013-08-15江维国
江维国
(贺州学院,广西 贺州 542800)
一、广西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
纺织服装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当今我国产业转移的主体之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纺织服装与皮革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桂政发[2009]89号)中提出,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自治区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集中力量发展精深加工业,力争把纺织服装与皮革工业培育成为广西比较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广西“十二五”规划中进一步提出,到2015年,广西纺织服装与皮革业销售收入要达到450亿元、工业增加值150亿元。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主要产品质量均达到国内平均水平,力争把广西打造成为全国茧丝绸主要加工基地和贸易信息中心之一[1]。
近两年来,广西玉林福棉通过打响“休闲服装名城”的区域品牌,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积极培育和扩大企业出口等系列措施,推动了该区域纺织服装业的快速发展。2012年,该区已注册服装品牌160多个,自营服装出口也实现了零的突破。广西的纺织服装业近些年虽然发展较为迅速,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至今仍属落后。2012年,广西纺织服装、服饰业工业销售产值约118.72亿元,同期江苏为3391.42亿元,广东为2757.27亿元,浙江为2072.14亿元,由此可见,就行业销售总量而言,差距巨大。基于此,本文以企业战略选择与优化为切入点,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产业转移背景下广西纺织服装企业的战略管理展开了综合研究。
二、广西纺织服装企业存在的问题
当前广西纺织服装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下几方面。
(一)经营理念滞后,产业转移认识不够
广西纺织服装企业经营理念滞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体制转型步伐跟不上时代节奏;二是企业主经营观念较为落后。广西大型纺织服装企业在管理制度、内部运作机制等方面还保留着较多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国营企业或前身为国营企业的情况更为严重;中小型企业里的封建意识、排外思想等也普遍存在,这不利于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角逐和竞争。广西纺织服装企业主观念落后的主要表现有:安于现状,缺乏发展思维;求稳怕变,害怕竞争,缺乏拓展新市场的勇气;国有企业依然有较重的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企业自主经营能力较差。
笔者在广西玉林市福绵服装工业区调查的16家制衣企业中,有5家企业管理者居然对“产业转移”一无所知,另11家中,也有8家持有“产业转移将带来更大竞争”的消极观点。仅有一家企业有意通过承接转移来扩大经营规模,曾派人到广州、东莞等地做过市场调查,对当地企业转移情况进行了实地了解。这深刻反映了广西本地纺织服装企业面对日益深化的产业转移或无动于衷或束手无策,造成此局面的真正根源还是本地企业经营理念滞后而影响了对产业转移的正确认识。
(二)生产设备陈旧,企业配套能力弱
广西纺织服装企业里80年代水平的棉纺设备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其他针织、染整、麻纺织等设备也多为七八十年代生产的产品。在纺纱、织布、印染、制衣等各环节,电脑过程控制系统和电脑辅助设计系统拥有率也较低[3]。在广西许多纺织企业里,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国产和使用年限超过20年的进口前处理设备、圆网和平网印花机、热熔染色机、高水耗的染整设备还大量存在。在广西各工业园区里,雇用人数在10人以下的手工作坊也屡见不鲜。
广西纺织服装企业的机器设备和辅料80%以上从外地采购,能自主制造提供的比例很小,对制衣企业无法形成配套,使得制衣企业生产成本大为增加。中小型企业是广西纺织服装业的主体,比重达到90%以上。这些众多无序竞争的小厂,不仅没有分工协作、相互配套,反而加剧了行业同质化特征。以产业链的角度看,广西纺织服装企业间协作配套能力差,产业集聚度低,不利于企业的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
(三)专业人才紧缺,创新能力较差
广西经济落后于毗邻的广东,企业员工收入水平相比较低,许多有一技之长的工人奔赴广州、深圳、东莞等地谋求发展,本地服装企业难以留住员工。服装生产企业必需的产品设计开发、品牌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操作等类型人才,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而在广西本地纺织服装企业里,拥有行业实践、品牌操作经验的营销总监、渠道经理、策划经理等职业性的中高端人才极为紧缺。虽然广西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是随着用工成本提高、纺织服装业同质化竞争导致企业经营经济效益低下,以及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企业同样面临着招工难的困境。人才流失给企业的产品质量稳定造成较大负面影响;专业人才短缺更是导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强。
生产上,广西本土纺织服装企业受设备、技术、人才制约,创新可能本身不大;管理上,经营理念的滞后严重束缚了企业对新的管理模式、运营方式的探索;设计上,企业间相互抄版、盗版的传统和习惯,几乎封闭了企业设计开发的创新空间。“十一五”期间,广西纺织服装企业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基本上是粗放型的增长,企业创新表现比较差。
三、产业转移与广西纺织服装业结构优化的企业战略
广西纺织服装业要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企业战略的实施与优化极为关键。
(一)更新经营理念,正确认识产业转移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实践的指南。广西因为改革开放的步伐相对较慢,市场竞争不够充分。广西广大纺织服装企业应该紧跟时代节奏,积极参与到市场经济的角逐中来。广大企业主要改变“小富即安”的心态,以更为宽广的视野谋求企业的发展,为企业的未来做出长远规划。部分中小型企业更应突破封建意识、排外思想的束缚,积极吸收先进文化,主动学习现代企业经营的经验与方法。个别企业主应尽快改变家长式领导作风,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改变目前管理松散,缺乏高效的管理模式。只有企业经营理念得以更新,企业的其它战略方能得到有效实施。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企业不能完全依赖于政府,要充分发挥企业行为的市场基础性作用。在产业承接中,思想观念是先导,没有思想观念的等高对接,承接质量将难以保证。面对产业转移的历史良机,广西纺织服装企业应该深刻认识到: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广西纺织服装企业要有主动出击的意识、开放的市场观念、海纳百川的胸怀,以思想的大解放和观念的大变革,抢抓机遇,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企业跨越发展[4]。如果广西本土纺织服装企业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产业转移的浪潮之中,将极有可能被先进生产要素装备的转移企业淘汰。
(二)承接促设备更新,企业联合增强配套
广西本地的纺织服装企业规模大多较小,盈利能力一般,自身资金积累速度较慢,难以筹集引进先进设备所需的大笔资金。沿海许多纺织服装大企业拥有较雄厚的资金势力和先进生产设备。如纺织印染方面,高效节能的纺机和缝制设备、污染较轻的印染设备等在沿海同类企业里得到了较为普遍的使用,这类设备既有利于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广西本地纺织服装企业应积极与沿海大型企业沟通,通过提供土地、厂房等途径,主动与其合作或进行承接,以促进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的更新,实现企业自身的快速扩张和升级以促进整个行业的结构优化。
纺织服装产业链的每一环节包含着许多细分行业,其产业链的配套主要有助济、染料、服装辅料、包装材料以及设计开发等。一个服装产业成熟的地区,其行业间配套能力是非常强的。当前,广西的纺织服装企业大多是单兵作战、各自为阵,企业间相互配套能力比较差。广西纺织服装业产业链上的企业应该以工业园区为平台,通过合理分工基础上的企业集聚,加强企业间的横向联合,增加彼此间的配套能力,降低各自经营成本。有势力的企业应进行适度的一体化经营战略,通过部分业务单元的承接,扩大经营范围,将部分业务由“外购”转为“内供”,实现规模效益。
(三)完善用人机制,提高创新能力
企业实施人力资源战略的目的是为了使人员与组织之间得到一个最佳的匹配,以便在与其他企业竞争时能获得更强的比较优势。对于专业性人才,广西纺织服装企业应加强与本地高校的校企联动,通过委托培养、为高校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等途径,为企业量身定做式地培养、储备人才;对于熟练工人方面,企业应该积极拓展招工渠道,要改变陈旧的招工观念,尽量招收有沿海同行业工作经历的工人。招到适合的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企业不仅要加强物质方面的激励,也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精神方面的激励。企业还应为员工安家、子女入学等提供便利,消除承接企业外来员工后顾之忧。
企业要持续发展,创新是根本保证。纺织服装业的创新体现在其生产、设计、销售、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其战略包括产品创新战略、营销组合创新战略、市场创新战略、制度创新战略以及集成创新战略等。区内有条件的企业,应建立技术创新中心或研发机构,或积极寻求与区内外知名高校、研究院所开展长期研究与技术协作,共同构建战略联盟,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企业是产业转移与承接的主体,也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内生力量。广西纺织服装企业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着眼未来、注重行业的发展,以承接转移为契机,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纺织服装与皮革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中国国情-中国网:http://guoqing.china.com.cn/gbbg/2012-07/13/content_25901795.htm,2012-07-13.
[2]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广西投资促进局网页:http://www.gxipn.gov.cn/Article/Details/7024,2012-08-09.
[3]寿思华,蒙良主编.2006年广西工作蓝皮书处广西工业发展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
[4]江维国.承接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传统型企业发展研究:以广西纺织服装企业为例[J].现代纺织技术,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