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遇与挑战:论多元文化对高职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2013-08-15张玉萍朱璋龙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高职生价值观

张玉萍,朱璋龙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信息化和全球化极大促进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等异质文化在当代中国的交流和融合,构成了互动的文化体系,形成了多元文化。研究者认为我国多元文化的基本格局主要由四部分构成:一是传统文化;二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主导文化;三是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四是大众文化。[1]多元文化通过网络进行广泛传播,又形成了带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网络文化。多元文化平等地共存共生,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必然导致价值观念、思想体系、道德规范上的分歧和冲突”,[2]深刻地影响着高职生价值观的形成,给高职生价值观教育带来诸多影响和挑战。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这些影响与挑战对于改革高职生价值观教育,提高高职生价值观教育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多元文化对高职生价值观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是影响高职生价值观形成的文化基础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传承或延续下来的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内核。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它一旦形成,就在一定范围内对人们具有普遍的内在约束力,从而对社会成员的思想、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发挥引导作用,以建立社会成员所共同遵循的文化标准。中国的传统文化,则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要部分,兼取道法墨佛等各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文化。基本精神表现为“性善好德”的人性文化,“天人合一”的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需要继承与弘扬,对高职生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性善好德”人性文化触发了高职生价值取向的“善端”。作为儒家“性善”人性观集大成者,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之下”(《孟子·告子章句上》),并把人的善性概括为仁、义、礼、智四种善端,强调仁、义、礼、智已根植于心,外化为孝、悌、忠、信、仁、义等伦理原则。这种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善性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触发了高职生价值的“善端”。而且价值认同与形成的方法是通过“反求诸己”、“内省”等方法进行主体的理解和确认,进而成为主体自愿自觉的行为,从而达到“外圣内王”的境界,同时主体对自我善性的自我扩充过程,体现着人对人的尊严、价值及自我实现的憧憬。这对今天的高职生价值观教育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价值观的形成一定需要主体的内化,强加的价值观无疑是高职生所排斥的。

二是“天人合一”思想提供了高职生价值选择的“顺道”法则。中国传统文化将天人关系形象定义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合二为一,对立统一,人与万物都生于自然和宇宙并与之浑然一体,人与人、人与万物都处于和谐、均衡和统一之中。《周易·序封》中记载:“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体现了人与自然最基本的关系,自然孕育万物,人产生于自然,也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高职生在处理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冲突过程中,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不可避免的遵循“顺道”原则,对构建高职生个人和谐价值观很有帮助,对解决高职生价值观困惑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更具社会价值。

三是“自强不息”奋斗精神体现了高职生的价值追求。所谓“自强不息”,对个人它要求人应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积极进取,为个人、为国家做出贡献;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求应自力更生,革新图强。墨子强调“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使中华民族不断前进,不断进步,在当下中国社会更应发扬光大。高职生作为祖国未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在学校的学习阶段,需要其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更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难,为自己创造一片天地,才能为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高职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也要注意防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的影响。

一是防止受小农意识的负面影响。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长期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使人们形成了重农轻商的思想,同时也形成了小农意识,这种小农意识长期的沉淀,形成了自私狭隘、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抱守残缺、害怕竞争、听天由命、不图进取以及崇尚迷信的一种文化心理。当前,这种小农意识依然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中,无形中产生负面影响。

二是防止受到尊卑有序等陈腐观念的负面影响。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的封建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在当今社会上还有它的生存空间。在封建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的影响下,个体的个性受到压抑甚至是忽视个体的正当利益,对于个人自由的发展,对于自信、自尊等精神品质的形成,特别是对于独立的个性的形成,起了消极作用。有些高职生受到等级观念的影响,一心要做干部,出发点不是为了服务学生,而是能高人一等,甚至出现了为竞选学生会干部或评奖评优拉选票等不正当的现象,这些都会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高职生产生不良的影响,使其难于接受正确的价值观的教育,严重阻碍了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西方文化给高职生提供了更多价值参照系

自魏源睁眼看世界,历经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神州大地西学之风日盛,既开阔了国人的视野,带来了实实在在促进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的积极因素,又为某些社会贤达送来了装点门面的时尚标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居然是“平”的了,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东西方文化交流更盛,多元文化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全世界形成了势不可挡之势,我国社会将被更多地卷入多元文化的漩涡。作为90后的高职生,追求新奇,感受敏感,不管是无法抗拒“西学东渐”潮流的影响,还是自愿接受西方文化元素,粘贴自身,让这些西方文化元素符号成为自己的时尚标签,都给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高职生带来重重困惑,在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深刻影响着高职生价值观的形成。

努力扩大外来文化中优秀文化的影响。当代高职生面临的不再是一元主导的价值观选择,外来优秀文化开阔了高职生的视野,提供了更多价值参照。首推西方文化中主张个性的张扬,并且依靠理性力量维系着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主张人格的独立以及个人不可被侵犯的权利,而且还包括个人发挥出人的禀赋与能力,不断地为求新而求新,为求异而求异,为创造而创造,为发展而发展的开拓精神。其次是西方的民主与自由价值观。西方人更看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公平、公正,更看重一个人的实际的能力,忽略其家庭背景,做事独立、求新、求异、自助、自由、公私分明。西方文化中这些优秀的内核一经传入我国,对于当前高职生的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西方文化中的公平、公正、独立、竞争、求新、求异等价值观深受高职生的欢迎。

注意防范西方文化负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是西方文化的渗透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导价值观。某些大国为了达到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霸权地位,借助文化传播中的霸权地位,利用文化的传播以期达到他们的目的。内含有西方国家价值观的文化在潜移默化中瓦解文化输入国家,以其强大的渗透性冲击高职生的核心价值观。其次是由于受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造成本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危机。”[3]

(三)大众文化是影响高职生价值观形成的文化场

大众文化具有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依赖性、大众媒介性、日常性、类型性等特征。当前,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文化精神需求和享受的普遍要求开始增长,大众文化成为当下重要的文化潮流,是个人无法摆脱的,构成了当代高职生的价值观形成的文化场域,不管当代高职生能否意识到都会影响到其价值观的形成。

大众文化在带来丰富多彩的人生选择机会和快乐的同时,也促使个人思考人生的价值。当前中国大众文化主题上做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陶冶了人们的情操,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如《唐山大地震》、《建党伟业》等一批优秀电影的推出,电视连续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国地》、《辛亥革命》等的播出。中国大众文化在弘扬主旋律上功不可没。很多深受青年人喜爱的电视剧的播出,如《奋斗》、《裸婚时代》、《蚁族的奋斗》等,它们注重人的现实生活意义,强调按照人的自然本性生活,重视人的感性体验,揭示当下在生活压力大、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年轻人的酸甜苦辣,推崇人的个性与自由,肯定人的价值,主张享受世俗的欢乐,这些对于当下的高职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学有所成,学有所精,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现实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撑起自己的一片蓝天。同时,也促使他们思考自己想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怎样才能活得更好。

但是高职生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需要注意防范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大众文化又容易引起大学生价值观的认知混乱和判断错误。”[4]大众文化的主要目的是商业利润的最大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决定了它的主要功能是娱乐消遣性,它的取材虽然是人们的日常大众生活,但大多是感性、热闹、怪异、刺激、轻松、调笑的日常大众生活,为了抓住受众的眼球,追求形式上的技巧(而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也使其做到了这一点)。因此过度消费极易导致娱乐消费的盲目扩张和人文精神、文化理性精神性的丧失,他们消解了崇高和理想的精神意义,削弱了大众文化在社会转型期的积极作用。沉醉感官刺激的享乐主义、排斥精神追求的虚无主义盛行,直接影响和关系到整个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大众文化作为当下文化重要的潮流,正是因为身处这种文化场域之中,其对高职生价值观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笔者在一项关于高职生生活方式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对于闲暇活动的目的,70.82%的高职生认为休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打发时间,50.76%的高职生认为是放松自己,娱乐享受。在闲暇时间中,高职生上网多关注的是明星们的娱乐八卦,不关注国家大事,只关注时尚流行,不关注政策导向。

(四)主流文化是影响高职生价值观形成的中流砥柱

“主流文化又称主导文化或主旋律文化,是指在文化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文化,也是建立在国家权力基础上,表达国家正统意识形态的文化。”[5]主流文化主导着时代的文化发展方向,在文化的发展中占统治地位,比如我国封建社会的儒家文化一直主导着文化方向,占统领地位,即使清朝等朝代少数民族统治中国也概莫能外。

主流文化为高职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起到引领和主导的作用。主流文化通过国家权力、正统意识形态等引领推动文化发展,并渗透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宗教等任何一个角落,充分发挥影响力,左右着国家、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当前我国的主流文化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中华五千年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内容包括了共同理想、爱国主义、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体现了其作为主流文化的科学性、先进性、时代性、创新性和整合性。通过舆论宣传、文化作品等形式,在当前多元文化相交融的局势中起到主导的作用。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必然代表执政党的政治诉求、价值取向,也必然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坚持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发挥引领作用,对于当代高职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样也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坚持以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引领高职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以多元化的形式引导高职生正确处理价值观念上的传统与现代、外来与本土、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关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内核,促进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五)网络文化是影响高职生价值观形成的新型平台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同时对传统文化造成巨大冲击。随着互联网的极速普及,网络文化可谓异军突起,其对高职生价值观的影响是巨大的。

网络文化改变了高职生的知识观、学习观,影响到价值观。网络文化凭借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即网上信息传递的快捷性,交往者建立关系的迅速性,容量的无限性、虚拟性、自由性、全球性的特点成为网民的最爱。在校高职生几乎个个都是网民,网络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对其价值观产生很大影响。网上大量信息的获取,使高职生认识到知识的多样性,学习的终身性,认识到不断学习才能精益求精,如果想在将来的工作中取得成绩,必须要不断开拓自己的知识面,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否则将会被社会所淘汰。网络也改变了高职生的择业观。网上大量的求职信息,以及网上求职的便捷性、快捷性、互动性增加了高职生择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同时,在网上择业的过程中,让高职生了解到本专业的最新动态、需求,从而促进了高职生的择业更贴近商品经济市场的需求,也使高职生的价值观向务实性发展。

但是,也需要筑好防火墙,防范网络文化对高职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网络的隐蔽性、虚拟性和自由性容易使一部分高职生忽视现实世界的约束力量,随心所欲地进行信息的传播活动,一旦受到诱惑就容易价值行为失范,甚至走向犯罪。同时网络文化淡化了高职生的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减弱,民族身份逐步消解”[6]。因此,筑好防火墙,防范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对高职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二、高职生价值观教育面临多元文化的机遇与挑战

(一)多元文化给高职生价值观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是内容的丰富性。改革开放前主流文化一统天下,文化展示的舞台和文化传播的渠道都被主流文化占领,一切亚文化、非主流文化只是潜流、暗流。因此,这时的价值观教育是道统话语独霸天下,受众无可选择,失却了丰富性,“顿顿都是那道菜,食之无味”。改革开放后多元文化的形成,特别是以相对民主、自由为特征的更加开放、现代、民主的主流文化给了亚文化、支流文化,甚至于反主流文化存在的机会和空间,使人们个体的主体性得到张扬,能自由追求自己独特价值、理想和信仰,有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生活、生命、人性体验,成为真正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多种价值观的存在与发展,丰富了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给高职生提供了更多的比较、玩味、体悟、选择、验证、借鉴、反思和接受的内容和机会,使价值观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有助于提高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二是方法的多样性。多元文化背景下,许多国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通过各种渠道传入进来,使价值观教育的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本土方法和外来方法辩证共存,呈现出多种形式,也为教育工作者破除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模式提供了机遇。我国优秀传统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法”,“知其心然后救其失”增强了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法重视启发诱导;主张“学不躐等”的“循序渐进法”启示我们价值观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不可越俎代庖,不可急于求成。同时,西方优秀价值观教学方法如“两难故事法”、“角色扮演法”、“价值澄清法”、“案例分析法”等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三是沟通的即时性。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即时沟通提供了技术上的有力保障。一方面信息传递极速,提高了沟通的时效性。师生之间如果需要沟通,一个电话、一封邮件、一次视频连线等即可以满足需求,还可以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突破原来的时空限制。另一方面可以迅速扩大人际交往范围,使人与人之间可以快速建立关系。在互联网上学生可以快速进入任何一个感兴趣的文化圈参与活动。这种即时性沟通图文声像并存,有利于加大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

(二)多元文化给高职生价值观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是精神的失落造成价值观教育成效渐微。多元文化追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让人们开始反思过去、审视现实、思考未来、重新认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价值基础,调整自己的理想、人生坐标和价值追求,“而反思的结果是对既有价值观的否定和抛弃,是对过去政治信仰和个人崇拜的告别……带来的是无穷的烦恼、精神的迷惘、价值的失落和信仰的危机”[7]。在告别曾经的崇拜,抛弃畸形的信仰时,转向关注现实,现实主义抬头,人们的精神支柱慢慢倾斜乃至倒塌,转向享受生命,导致物欲横流,失落了原有的精神气,反思一切导致了怀疑一切,让价值观教育的成效日渐式微。高职院校有些作秀般的运动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得“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让高职生本已薄弱的精神世界增添了几分萎靡,挑战着价值观教育的神圣权威。

二是价值观的迷茫造成价值观教育作用弱化。社会的极速转型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带来了多元化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没有主导青少年的价值观,致使价值信仰出现震荡和困惑,价值观开始困惑和迷茫。对“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的片面和歪曲理解,导致存在主义、现实主义之风盛行,个人主义喧嚣尘上。世俗的流行文化推销着“跟着感觉走”,给人带来快乐和欢笑的大众文化无形之中侵蚀着分辨力不强的高职生。而且很多高职生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认为过于理想,现实性不强,离他们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弱化。

三是多元文化的网络传播挤压着价值观教育的时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快速传播,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多数高职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通过网络进行交友,视频聊天,网络游戏等,越来越多的人“宅”在家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日益减少,外出减少,体力活动随之减少,甚至逃课逃学,通宵达旦地畅游网络玩网络游戏,导致身心的严重伤害,甚至为了游戏币走上犯罪的道路。还有网络色情也在诱惑和腐蚀着当代的高职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方法是参与法、体验法、渗透法等,价值观在学生参与中养成,在体验中理解与践行,慢慢地渗透浸入灵魂,这些都需要时间和空间,多元文化的网络传播不仅诱惑着当代的高职生,而且挤压了对高职生价值观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给高职生价值观教育带来了严重挑战。

时代在发展,文化在交流、碰撞与融合,价值观念在逐步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抓住机遇,怎样更好地迎接挑战,需要更多的研究者思考,也需要更多的教育者实践,当然需要另文研究,不再赘述。

[1]张军,张桂华.全球化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主流文化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5):45.

[2]冯建军,傅淳华.多元文化时代道德教育的困境与抉择[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5.

[3]金民卿.西方文化渗透的程式与路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8):106.

[4]谢晓娟.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教学与研究,2012(1):87.

[5]谢宏忠.论我国文化多样性的时代特征[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33.

[6]中国社会科学院 “互联网对新时期青年与青年工作的影响”课题组.互联网对当代青年的影响调查[N].北京日报,2000-10-23(10).

[7]刘济良.论我国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高职生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