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文秘教育的职业化进程——借鉴西方成功经验
2013-08-15沈夏云
沈夏云
(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浙江上虞 312300)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成熟,我国秘书职业化时代已真正到来。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目前的秘书队伍总数至少在1000万以上,广泛存在于政府机关、企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秘书职业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秘专业开始成为一门热门专业。同时随着秘书工作现代化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秘书职业专业性日益加强,秘书工作智能性日益体现。
社会对职业秘书的需求和呼声愈来愈强烈,但高职院校文秘教育职业化进程却十分缓慢。
一、高职院校文秘教育存在的问题
1.秘书职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有缺失。
当前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秘书实践能力,一般都会设置实习、实训、职业技能竞赛等实践环节。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存在不少细节漏洞。学校建立的文秘实训室设备配置不够完善或者工作情境难以达到仿真的程度,从而影响了学生对秘书工作的感性认识。在校外企业实习环节,因为缺乏与企业的足够沟通,企业对实习的学生缺少监督和引导,致使学生实习走过场,流于形式,收获不大。社会兼职教师,由于缺乏授课经验和技巧,讲课反而照本宣科,与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初衷背道而驰。除此外,集中安排学生实习、实训往往在三年级,学生一些工作创新意识和实践激情在长时间的理论学习中不免消磨,而且学生忙于毕业找工作,由于一种功利心态驱使自身实践能力培养往往分心、精力不济。秘书职业技能大赛虽然设置的比赛项目比较多,但由于重在选拔种子选手,个别同学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但绝大多数同学被淘汰,后续修整提高、对症下药的个性化辅导缺乏,由此秘书职业技能大赛也丧失了意义和价值。
2.秘书职业课程设置不完善。
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职业课程设置不够完善。职业课程被太多的专业必修课所挤占,一些选修课例如经济法、工商企业管理、会计学等明显只是点缀,不仅课时相对较少而且缺乏严格的考核机制。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秘书的“第二专业”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在有些特定的行业秘书第二专业背景甚至成为成功就业的必备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其培养方案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其次,在文秘职业课程设置中,一些实践类课程比重需进一步提高。秘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职业,理论的学习也需要在具体实践中消化,保证实践课的突出地位是学生成为成功职业秘书的必走途径。再次,高职院校在秘书职业课程设置上定位不明确。对行政秘书、企业秘书、商务秘书、涉外秘书等培养不仅方向不明确而且缺乏相应课程管理细则,学生往往什么都学可什么都不精,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教师的负担也加重了。
3.职业人文素养教育不务实。
职业人文素养是指跟特定职业相关的基本修养或涵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等。良好的职业人文修养是学生成功就业的试金石。现有的高职院校也都认识到了培养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教育方式不够务实,操作性不强。培养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绝大部分任务落实到大学语文和“两课”中,然而,大学语文和“两课”课时安排较少,职业人文素养教育没有实际职业针对性。同时一些专业课教师也缺少职业人文素养教育技能。可以说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人文素养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4.职业化考试素质测评不足。
考试测评是考查学生专业水平的重要手段。现有的文秘专业课程考试,职业化测评存在不足。很多课程还是以笔试为主,一张考卷说了算。即使有些课是采用实践考核的方式,例如速记、秘书礼仪等,但因缺乏非常明确统一的量化考核标准,考试结果往往由任课教师主观臆断,缺乏科学性和严肃性。除了学校安排的考试,最有分量的则是全国统一的秘书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当前高职院校都会安排文秘专业学生参加此次考试,但应试教育倾向十分明显,一切以通过考试为目标,再加上秘书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本身对能力素质考核不够,有一些缺陷,所以造成此次职业素质考核有水分。现有的职业考试方式有待改革,考试管理体系也有待完善。
二、借鉴西方成功经验,改革秘书专业培养模式
基于以上情况,加快高职秘书教育职业化进程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早在20世纪50-60年代,英、美、法等西方国家已经普遍实现了秘书教育职业化。西方发达国家在培养专业秘书学校的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有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西方秘书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我国高职秘书教育模式改革提供了借鉴。
1.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适当推进教育市场化。
西方各国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纷纷进行了各种教育模式的改革。例如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在全国设立了300多所新学徒制培训服务中心,学徒培训的雇主与学徒之间签订了培训协议。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把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移到相关企业中,甚至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让学生感性地理解秘书职业知识和技能。丹麦用市场手段将秘书职业学校变成一个公司,学校成为独立的、非盈利的单位进行公司化运作。这些改革措施变秘书职业教育由学校承担为主变为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两者地位与角色的转换一方面使学生的秘书实践能力有了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学校的管理更具活力。西方这种培养学生的方式我们可以加以借鉴,将不同企业的经营、管理形式等模拟到教学过程中,或者直接把课堂教学移到企业生产过程中。平时课堂教学也可以安排企业参与,聘请有丰富经验且有一定教学才能的高级秘书现场指导,传授工作经验。对于学生的培养可以与不同企业签定相应秘书培训协议,明确各自权利与义务,企业要全程参与学生培养考核,毕业的学生可以实行定向就业。秘书培养目标市场化,学生毕业即能顺利上岗。
2.细分秘书职业层次,培养目标定位明晰。
西方国家的秘书教育对秘书职业层次分的十分清晰,培养目标定位也十分明确。例如美国的秘书教育,高等院校主要培养主管身边的特殊助手型秘书,普通职业高中主要培养通用型秘书,技术成人学校主要对社会人员进行秘书知识培训。德国秘书教育也分三个阶段培养,第一阶段主要掌握一般秘书工作技能,可在国内低层次秘书岗位就业。第二阶段强化训练英、法以及其他欧共体所用语言,同时学习德语文书、信函处理技术等,可在国内就业或在国外自谋职业。第三阶段学习欧共体各国的经贸用语、日常会话及历史、文化、民俗等,强化西班牙第三外语,可在欧共体各国顺利就业。正因为这种细致的职业定位,西方秘书学校培养的学生往往比普通高校文科培养的学生,在职业技能上更有优势。我国高职院校也可以借鉴此种方式,在保护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基础上培养目标和秘书职业层次进行更加细致明确的分类。例如可以按照市场需求依次分为行政秘书、企业秘书和商务秘书等不同种类,然后分门别类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和具体实施细则,学生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参加考核。这种细致的职业定位可以让学生集中精力完成职业培养目标。
3.重视实践类课程,突出课程设置的职业定向性。
西方秘书教育特别重视实践类课程,课程设置职业定向明确。例如德国秘书教育将一般的秘书理论课程作为必修课,但仅视为入门课程,并非考核重点。但对一些实践性的技术操作课程,如速记、打字、办公计算机程序处理以及外语等却格外重视,每一门选修课都有确定的指标。美国秘书教育则把打字、速记、计算机应用、秘书会计学等列为必修公共课,专业课则根据不同秘书的职业分类来确定。例如法律秘书专业课是企业法、法院及法律事务程序、州法院法律条例;行政秘书的专业课是商业数学、企业法、行政秘书准则。医学秘书的专业课是生物学、生理学、医药法等。在强化公共课职业技能实践的基础上,再根据不同的秘书专业领域来开设专业课。西方秘书教育这一点值得借鉴,必须改变过去秘书专业课程覆盖面太广、综合性和理论性太强的特点,要把课程设置和学生的具体秘书职业定向结合起来,不同的秘书种类开不同的课,突出实践类课程在专业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同时在已开设的经济法、工商企业管理、会计学等基础上,尝试在学生具体秘书职业定向后再选读选修课,选修课课时安排也可以适当增加。
4.职业人文素质教育立体化、多渠道。
西方非常重视秘书的职业人文素质教育。他们对秘书的职业人文素质要求有明确的内容,而且是由权威的行业秘书协会提出。例如美国秘书协会要求一般秘书具有谈吐礼仪、忠诚干练、吃苦耐劳等人文素质。高级秘书则要有责任承担意识、驾驭并正确判断重要情况、足智多谋、果敢决定等素质。这些人文素质内容是从称职的秘书人员实际工作中归纳、抽象出来的,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和可行性。这些人文素质要求不仅在单独的课堂教学中分类实施而且在专业实践中落实渗透。除此之外西方还把秘书职业人文素质标准同秘书职业培训和职业合格证书考试结为一体,标准也随着秘书实践活动发展而不断调整。我们应该就此吸收西方秘书教育这方面的经验,使我国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立体化、具体化。在职业人文素质教育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方式的多样化、多渠道。除了在单独的大学语文和“两课”课程中教学渗透外,在所有的秘书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也一定要结合秘书工作案例落实职业人文素质教育。同时要把学生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作为培养学生职业人文素质的重要渠道,实践指导教师要严把考核关,以此培养学生严谨踏实、担当守信的工作作风。高职院校还可以依托现代秘书职业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秘书礼仪风采展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出色秘书专题讲座等,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秘书职业人文素质。
5.秘书考核标准化,考核形式社会化。
西方秘书教育在考核秘书职业技能时都有统一明确的技能量化标准。例如德国的欧洲秘书培训中心明确要求学生打字最低每分钟200-220键,速记每分钟120词汇,英语口述同步打字不低于每分钟150键。瑞士的欧洲女秘书高等专科学院要求秘书德文打字每分钟280键,英文打字每分钟240键,德文速记每分钟150键,英文速记每分钟120键。西方秘书职业技能量化特征突出。同时西方秘书考核组织形式社会化,例如美国建立了专业秘书证书制度,由美国“国际职业秘书协会”组织在每年5月的第一个星期五、六两天举行“特许职业秘书”考试。通过这一手段来确认秘书人员的资格和能力,并且以此作为以后秘书人员晋升的重要依据。我国高职秘书教育也应该借鉴这方面的做法。秘书技能量化标准每个学校应该统一明确,用精确的数字来说话。我国已于1997年由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牵头进行秘书职业资格的认证和培训工作,可以说秘书考核社会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几年下来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还没有从制度上明确秘书的工作职责,规范秘书的工作行为;没有建立全国统一专门的资格审查机构、监督机构和考核机构;还没有在用人制度上真正实行持证上岗并区分资格等级和资格从业范围,秘书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在现实生活中说服力不够。学校应该提供条件、想方设法使学生融入国际秘书考核体系和潮流,在当今一切与国际接轨的今天,我国高职学生秘书考核国际化也将是必然的趋势。
[1]刘冬升.中外秘书工作比较研究[J].消费导航,2007,(11).
[2]马培新.中西方秘书教育比较研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5,(9).
[3]扬群欢.从中西方秘书教育比较看我国高职秘书教育机制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0).
[4]章玫平.影响我国秘书职业化进程的因素及对策[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