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业的社会经济作用分析
2013-11-14鲁小波陈晓颖
鲁小波,陈晓颖,郭 迪
(渤海大学 a.旅游学院;b.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c.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辽宁锦州 121000)
引言
近年来,旅游业引起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省、市相继将旅游业作为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把旅游业确定为地区的支柱产业,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涉及国民经济的多个行业和部门,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能力效应明显等特点,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衡量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最直观的就是看旅游业对GDP的贡献,由于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中缺乏“旅游业”这一项,学术界用“旅游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旅游业的经济地位,也有人对旅游业的产业地位表示怀疑。李江帆等(1999)认为旅游总收入属于总产值的概念,不能将其等同于旅游业创造的新增产值,并提出用“旅游增加值”来表示,并以广东为例进行了计算方法的探讨。旅游业对经济的作用除了显性的产值外,还有一个隐性的“乘数效应”,即由于旅游业吸引了海外或外地资金,由此加速了旅游地的经济增长速度。另外,旅游业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社会就业,有利于我国当前产业结构优化和工农业人口转移问题。所以,衡量旅游业产业地位以及对地区社会经济的作用可以从旅游收入、旅游增加值、旅游对地区经济的乘数效应和旅游就业贡献4个不同的方面进行评价。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经过4年的发展,旅游业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中的作用如何,以下将展开相关分析。
一、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接待与收入状况
2011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3817.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6%。其中,国内旅游者13586万人次,增长16.6%;入境旅游者231.1万人次,增长14.6%。旅游总收入1583.2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493.3亿元,增长26.1%;旅游外汇收入13.8亿美元,增长11.2%,具体见表1。
(二)旅游基础现状
2011年末辽宁沿海经济带6市拥有星级以上宾馆300家,占辽宁省星级宾馆总数的54.45%;旅行社662家,占辽宁省旅行社总数的56.97%。另外,辽宁沿海经济带已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85个,占辽宁省A级景区总数的36.17%,其中5A级旅游景区2个,全省仅有3处,见表2。
表1 2011年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业发展现状
表2 2011年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业基础情况
二、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产业地位
(一)旅游业的经济地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辽宁省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比重日益提升,对于全省经济的贡献率由2001年的6.21%增到了2011年的15.01%,10年时间翻了一番多(见表3)。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收入的比重也从2001年的6.92%增加至2011年的14.2%。
表3 2001~2011年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收入占GDP比重
从辽宁沿海经济带6市近十年里旅游收入占GDP比重的变化情况来看,总体上各地区经济体系中的旅游比重都是增长的趋势。2001年各地区GDP中的旅游比重都小于10%,而2011年6市旅游比重都在10%以上,葫芦岛达到27.14%,丹东甚至达到了31.46%。在总体的增长趋势中有两个比较明显的微弱波动年份,一个是2003年,除盘锦外其他5市和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比重都有所减少,这是由于受到2003年“非典”的影响,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活动大幅减少所致;另外,2010年辽宁沿海经济带6市旅游比重不是有所减少,就是微弱增加,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世界经济持续低迷,辽宁沿海经济带国际旅游活动相对低迷,另一方面我国各地出口贸易减少,各企业国际订单缩减,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减少,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国内旅游活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连带性影响。最终结果导致2010年旅游经济比重所有减少。2011年随着世界经济逐步恢复和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业走出了世界经济危机的阴霾,除大连之外,其他5市以及经济带整体都是旅游收入在地区经济体系中的比重稳定增长。
然而,旅游收入不能等于旅游增加值,旅游收入只是从一定程度上衡量旅游业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要准确确定其经济地位需要计算出地区的旅游增加值及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方法,旅游增加值的计算分3步:(1)根据旅游业的构成部门分别计算出交通运输、邮电、商业、餐饮业、住宿业和社会服务业的产业增加值;(2)根据各产业的比重和各产业增加值占产业收入的比重计算出旅游业增加值占旅游收入的比重;(3)根据地区旅游国内收入和国际收入与前计算的旅游增加值与旅游收入的比例关系计算旅游增加值。据此可获得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见表4)。
表4 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增加值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在《中国支柱产业振兴方略》一书中提出了考察我国四大支柱产业的量化指标: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达到5%左右,产值占地区总产值8%左右。从2007年旅游业已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支柱产业,大连、锦州两市从2007年、盘锦和葫芦岛从2008年、丹东从2002年、营口从2009年开始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
(二)旅游业的拉动经济发展作用(乘数效应)
旅游业对地区经济的贡献除了静态的增量,还有旅游收入对当地经济带来的动态的劳动效应——旅游乘数效应。旅游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其经济乘数效应远高于其他行业,能够直接带动交通、通讯、建筑、餐饮、商业、住宿、娱乐、文化等十多个产业的发展,带动周边土地升值,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就辽宁沿海经济带而言,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带来非常可观的旅游收入,还促进并改善了城乡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及投资环境。另外,旅游业也成为吸引大量投资者兴业发展的媒介。
表5 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乘数效应分析
根据测算从2001~2011年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经济乘数保持在1.81~2.12之间,促进了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的快速发展,到2011年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业直接收入1583.2亿元,旅游诱发收入1447.4亿万,旅游业经济贡献率高达27.18%。
(三)旅游业的促进就业作用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尤其是对于辽宁这样一个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人口大省,劳动力严重过剩带来的社会压力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表6 2011年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就业人口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于解决老工业基地产业就业人口转移发挥了重要作用。辽宁沿海经济带截至2011年旅游业直接吸引就业人口18.19万人,间接就业107.79万人,占经济带就业人口比重11.32%。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中大连市旅游就业人口比重高达20.06%,大连市旅游业规模是辽宁省14地市中最大的,旅游业的发展安置了大量原有国有企业下岗工人的再就业,稳定了社会发展,促进了当地居民增收,优化了产业结构,为大连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相比而言,丹东、葫芦岛、锦州、营口和盘锦的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旅游就业人口比重相对较低,因此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较为突出。在辽宁省,最典型的阜新市旅游规模最小,旅游就业人口比重仅为1.46%,社会就业问题最突出。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市要充分重视旅游业带动就业作用,积极发展旅游业,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居民就业增收。
结论与讨论
(一)旅游业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贡献了积极作用
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业发展迅速,已初具规模,截至2011年经济带各市旅游业收入占各市国内生产总值8%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经济增加值5%以上,已成为各市名符其实的支柱产业。另外,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国内资金,对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乘数效应,还对促进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旅游业对于各市经济发展、促进就业还有巨大的潜力,未来有必要重视旅游业的社会经济作用,合理发展,逐步推进。
(二)旅游业产业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一个正常的发达国家和地区都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比重最小。从表7中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重没有低于60%的,而辽宁省第三产业比重只有37.1%,而第二产业比重达54.1%,这不符合发达地区产业构成。
表7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与辽宁省三次产业对比(%)
从产业结构来看,辽宁沿海经济带总体仍然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比重最少,在辽宁沿海经济带6市中第二产业比重最小的葫芦岛三产比例为13:48:39,因此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产业仍然是工业主导。根据产业结构比重,将辽宁沿海经济带6市分为3种类型:(1)第二产业突出型地区如盘锦,其第二产业比重在60%以上;(2)第三产业突出型地区如大连,其第三产业比重在40%以上;(3)近全省平均格局地区如营口、丹东、葫芦岛和锦州4个地区,其产业结构与全省格局类似(见表8)。
表8 辽宁各地区产业结构分析(%)
从各市产业结构来分析,第三产业比重最高的是大连,旅游竞争力位居第一,而第三产业比重前3位的大连、葫芦岛、丹东,也是旅游竞争力排名前3的地区。第二产业比重最高的盘锦,旅游竞争力倒数第一。旅游业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第三产业发达的地区,作为第三产业组成部分的旅游业发展优势明显,而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的地区对旅游业支撑作用明显不足。未来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过程中要重视产业结构优化,尤其是要重视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地位的提升,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王燕,王哲,董良全.新疆旅游产业经济贡献综合影响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4):165-169.
[2]宋子千,郑向敏.旅游业产业地位衡量指标的若干理论思考[J].旅游学刊,2001,16(4):27-30.
[3]李江帆,李美云.旅游产业与旅游增加值的测算[J].旅游学刊,1999,14(5):16-19.
[4]王丽娟.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J].理论探索,2005,(4):109-110.
[5]崔峰.近30年来中国旅游业经济影响力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6):64-67.
[6]曾国军,蔡建东.中国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J].旅游学刊,2012,27(5):23-31.
[7]丁玲,杨松梅.旅游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经济论坛,2006,(6):62-64.
[8]谢春山,傅吉新,李飞.旅游业的产业地位辨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