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语文课程思想摭谈

2013-08-15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人民文学出版社全集语文课程

刘 影

(喀什师范学院教育系,新疆喀什 844000)

鲁迅不但是一代文宗,而且是现代历史上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散见于其著述之中,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其中关于语文课程的许多观点,精辟独到,对推进当下的语文教育课程改革,改变语文教育的“少、慢、差、费”状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让人遗憾的是,关于鲁迅语文课程思想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更谈不上广度开拓与深度挖掘。为使鲁迅语文教育课程思想向纵深发展,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借鉴,笔者不揣浅陋,予以归纳整理,也诚望杰构于来哲。

鲁迅的教育思想以儿童教育始,也以儿童教育终。他不仅为“救救孩子”而鼓与呼,并且身体力行,几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地从事着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与培养,并自觉地把它和文艺一道作为改造社会和国民劣根性的利器。自1909年从日本回国,到1927年迁居上海专职写作,鲁迅在从中学到大学的各级各类学校中担任教职及行政领导达18年之久,对于民国的教育情况可谓洞若观火。虽然他曾自谦地说自己不研究教育问题,但从其切中肯綮的只言片语中,依然可以洞察他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其中对语文课程问题的研究,尤其为人称道,不但对时人是一记当头棒喝,对后人也足以引起警醒。语文课程是语文教育的核心,体现语文教育的目的,是语文教育实施的依据,也是检验语文教育成效的标准。针对当时的语文教育状况,鲁迅先生根据自己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语文课程思想。

1 关于课程目标

鲁迅先生的语文课程目标核心是“立人”。他认为:“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然后凡事举。”[1]具体来讲,就是要“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2]141鲁迅先生的这一课程目标,不是凭空提出来的,而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自身的发展、语文教育的发展规律以及对中国国情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符合中国的国情、人情和语文学科情况的。当今关于课程目标的表述有三种类型: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鲁迅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的表述属于表现性目标,表现了鲁迅对培养具有独立精神、完善人格的新一代国民的迫切愿望。相对于知识与技能、思想与人格的培养更具基础性和根本性,也就更加重要,可以说鲁迅先生在语文课程目标的表述上,抓住了关键。

2 关于课程内容

2.1 主张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

批评当时的语文课程内容陈腐老旧,远离学生生活,提倡以新思想、新知识充实年轻一代的头脑。“关于少年读物,诚然是一个大问题;偶然看到一点引出来的东西,内容和文章,都没有生气,受了这样的教育,少年的前途可想。”[3]除了批判当时语文课程中的经史内容外,对当时的语文课程中的蒙学和古文内容也给予了否定。“黄河决口似的向孩子们滚过去。但那里面讲的是什么呢?要将我们的孩子造成什么东西呢?”[4]对《文选》和《古文观止》的态度尤为激烈,即便是当时的洋学堂,课程内容也是与社会脱节的。拿鲁迅先生当时求学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路学堂来说,“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5]307这样的语文课程内容让鲁迅很失望,所以当时鲁迅决定到外国去,取法于国外。

2.2 主张课程内容要适应孩子的心理特点,注意到孩子的兴趣、需要和能力

要用“孩子的话”来写,“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5]262为此鲁迅先生翻译了不少优秀的外国儿童读物,如《月界旅行》、《爱罗先珂童话集》、《桃色的云》、《小约翰》、《表》等作品。

2.3 教材的呈现方式也要符合儿童心理

他上私塾的时候,不但课程内容枯燥乏味,教材的形式也是单调呆板。“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6]时隔30年后,民国的语文教材总算“有图有说”了,但插图内容老旧、质量低劣,“先是那色彩就多么恶浊,……图画也多么死板”。[7]“就是在教科书的插画上,也常常看见所画的孩子大抵是歪戴帽,斜视眼,满脸横肉,一副流氓气。”[8]教材插图要贴近孩子生活,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的进步,创作要科学、规范。另外,教材的排版设计也要美观,让人情感愉悦,乐于阅读才好。由是鲁迅主张“较好的中国书和西洋书,每本前后总有一两张空白的副页,上下的天地头也很宽。”[9]教材的呈现要以能激发儿童阅读欲望,营造一个余裕、从容的阅读环境为旨归,惟其如此,才能发挥课程的教养化育作用,让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3 关于课程实施

如何把课程内容有效地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认知心理结构、个性心理品质以及外在的社会能力与社会行为?这是教育成败的关键,鲁迅先生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具体可从四个方面来阐述。

3.1 语言文字教学

第一,在汉语的材料方面,主张语言文字改革。为了唤醒民众,达到“立人”的语文课程目标,就要“普及教育”,必须“将文字交给一切人”。[10]97而中国的文字太难,是“一条高门槛……单是这条高门槛,倘不费他十来年的功夫,就不容易跨过。”[10]95为了打破这种状况,启蒙民众,改造国民劣根性,鲁迅在1918年的读音统一会上,提出了“注音字母”的思想,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认同,由此,汉语有了统一的读音。汉字方面,鲁迅主张汉字拉丁化,“只有二十八个字母,拼法也容易学……谁都能够写得出,看得懂了。况且它还有一个好处,是写得快。”[10]99当然,这一提法,有待商榷。

第二,在汉语的组织结构方面,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必须除去阻碍传布智力的结核。”[11]119原因是文言与日常口语脱节,从思想交流的效果看,文言不如白话,所以鲁迅主张言文一致,一生致力于用白话写作。

第三,在汉语教学方面,提出由言语到语言,由具体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的语言学习规律。“他们学话的时候,没有教师,没有语法教科书,没有字典,只是不断地听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每个词的意义。”[12]在这里,鲁迅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语言学习观,从学生的感性经验入手,经过不断地变式练习,逐步掌握语言规律。实践证明,这是符合儿童语言学习规律的。

3.2 阅读教学

鲁迅先生根据以往的读书和教学经历,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成效卓著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研究儿童心理,尊重儿童的需要、兴趣和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育不注意激发孩子的兴趣,压抑儿童的天性。教育者把学生当成“缩小的成人”,“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2]140相反,为了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教师应当提高自身的教学语言艺术,而鲁迅先生高超的教学语言艺术,幽默风趣的风格,深受学生欢迎,为当今的语文教师率先做了垂范。

第二,鲁迅先生注重在阅读教学时进行学法指导。

①广泛涉猎,扩大阅读面,开阔眼界。②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思考,只有对阅读内容进行充分思考,才能谈到理解以至于运用。③把握读物性质,采取不同方法。鲁迅对不同类别的读物,是采取不同方法的。对于重要的书籍,采取精读;对普通读物,采取略读;对报刊,采取跳读。④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书读活。任教期间,他多次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⑤敢于阅读反面教材,培养学生鉴别能力。“一多翻,就有比较,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13]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培养学生辨别真伪的能力,增加他们的感性经验,形象、生动,比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

第三,积极探索用电化手段进行直观教学。

“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14]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让教学内容生动、简洁、直观、明确,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单纯地讲解,效果要好得多。现在多媒体教学,在中小学课堂已很普遍了,鲁迅先生在80多年以前,就天才地预见到了,这也说明了他的教学思想的先进性。

3.3 写作教学

鲁迅是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在与友人及读者的通信中,提出了许多切中肯綮的建议,是我们提高写作水平的宝贵财富。

(1)写作教学与观察阅读相结合。“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15]373现代写作理论证明,观察和阅读是写作的两大基本功,为写作积累素材,观察积累的是直接经验,而阅读积累的是间接经验。

(2)重视自我修改。“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15]373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即使是成名作家,他们也是不厌其烦地修改自己的作文,从修改中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3)树立正确的文风。①写文章要自然由衷,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16]写不出的时候,不要“硬做”[17]。②要用流淌在当今人们口头上的活生生的白话写作。“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11]306③当时有许多文学青年投稿,字迹潦草,鲁迅总是戴着眼镜仔细地看,认真地修改。鲁迅不论是投稿还是写信都认真誊写、书写工整。“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18]

(4)从正反对比中把握写作规律。要想提高写作水平,当然要多看名家名作,从中借鉴成功的经验。但是很多人看了多年的名著,一提笔还是不入门径、不得要领。原因就在于很多读者看的都是“应该这么写”的定稿,而没看到作家“不应该那么写”[19]的草稿。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都是经历了许多次失败以后,才逐渐明白失败的原因,进而深刻领会了成功的要领。这是鲁迅先生从苏联作家、文学评论家惠列赛耶夫的《果戈里研究》一书中学到的,对于初学写作者,有着极大的帮助。

4 关于课程评价

中国语文教育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的历史。长期以来,语文考试不仅是检验语文学习成效的唯一标准,加之又与现实的功利挂钩,这就使得语文考试的性质产生了严重的异化,语文考试不再是诊断、修正、总结语文课程实施的工具,而变成了极具功利色彩的社会干预教育的利器。当时民国的语文考试内容陈旧,形式僵化,对此,鲁迅提出了严厉的批评。针对1934年上海中学会考的作文题《衣取蔽寒食取充腹论》,“据我的愚见,是大可以不必再‘之乎者也’了,——横竖是永远没有用的。”[20]针对北京大学经常对学生进行标点古文的考试,鲁迅提出了批评,“这真是恶作剧,使‘莘莘学子’闹出许多笑话来。”[21]当时的语文考试,完全不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是识记性的内容。“全用不着自己来挖空心思做。”[22]与此相反,鲁迅提倡的是内容紧跟时代潮流、考题难度适中而又注意考察学生思维能力的语文考试,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即使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依然有其借鉴意义。

作为当时受到很多学生追捧的卓越的教育家,鲁迅的教学实践深入浅出、趣味盎然,听过他课的同学都被其高超的教学艺术所折服,而他关于语文课程的论断也往往提纲挈领、一语中的。他在分析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儿童心理特点和语文教育的特点后,深思熟虑,高瞻远瞩,提出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战略构想。这些语文课程思想不仅在当时新人耳目、振聋发聩,时至今日,对当下的语文新课程改革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1]鲁迅.文化偏至论[C]//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8.

[2]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C]//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鲁迅.致杨晋豪[C]//鲁迅全集:第十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3.

[4]鲁迅.新秋杂识[C]//鲁迅全集: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87.

[5]鲁迅.琐记[C]//鲁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6]鲁迅.二十四孝图[C]//鲁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59.

[7]鲁迅.看图识字[C]//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6.

[8]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C]//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92.

[9]鲁迅.忽然想到[C]//鲁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4.

[10]鲁迅.门外文谈[C]//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1]鲁迅.中国语文的新生[C]//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2]鲁迅.人生识字糊涂始[C]//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05.

[13]鲁迅.随便翻翻[C]//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42.

[14]鲁迅.‘连环图画’辩护[C]//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57.

[15]鲁迅.答北斗杂志社问[C]//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73.

[16]鲁迅.作文秘诀[C]//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31.

[17]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C]//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28.

[18]萧红.回忆鲁迅先生[M].重庆:重庆生活出版社,1940:5.

[19]鲁迅.不应该那么写[C]//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21.

[20]鲁迅.安贫乐道法[C]//鲁迅全集: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69.

[21]鲁迅.点句的难[C]//鲁迅全集: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03.

[22]鲁迅.考场三丑[C]//鲁迅全集: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98.

猜你喜欢

人民文学出版社全集语文课程
严复全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张洁主要作品目录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enuti’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Ah Q Zhengzhuan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老马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陈望道全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