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风险防范的思考
2013-08-15王光伟
王光伟,叶 锋
(解放军第187医院,海口 571159)
提高医疗质量、防范医疗风险是医疗服务永恒的主题,医院要把做好医疗安全工作作为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把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率、减少医疗纠纷作为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重要指标,建立防范医疗风险的长效机制,将有力推动医院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1 新形势下做好医疗风险防范工作的必要性
1.1 医疗服务理念不能及时适应形势的变化 民众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对医疗保健的需求越来越高。人们不再是单纯有病求医,而是对医疗技术水平、生存质量、健康保障诸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当患者入院后,在治疗感到不满意时,则会对医院产生不信任感,诱发医患纠纷[1]。加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法制建设日臻完善,法律知识日益普及,民众的自我保护意识亦日渐增强。而少数医务人员医疗法律观念淡漠,医疗质量意识较差,医疗安全还只是停留在口号层面,没有纠纷时,总觉得医疗安全是别人的事,与自己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而一旦发生了纠纷,更多的也总是首先从病情的“特殊性”上大做文章。发生医疗质量问题时不能积极查找原因,及时补救,多存侥幸心理,消极应付,常常导致医患矛盾激化。
1.2 医疗安全防范制度建设不健全 大部分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标准不够规范,质量控制活动流于形式,缺乏防微杜渐的组织管理措施。一是医疗安全防范制度建设和医疗安全措施落实方面总体上不健全、不到位,医疗活动中各相关部门与临床之间,以及科室和单元内部医、护、技、药人员之间缺少有效沟通的制度和渠道[2]。
1.3 抓医疗安全存在重结果轻过程倾向 在医疗不安全事件发生后的处理上存在重惩罚、轻防范的倾向,在医疗安全工作的领导方式上存在重指挥、轻参与的倾向。部分科室和个人对质量工作不重视,过于关心效率指标,而忽视了质量指标,始终没有真正把质量工作放在第一位。
2 做好防范医疗风险的实践
2.1 坚持以人为本 提供温馨快捷的医疗服务 全面实施“一站式”服务模式,方便患者就医。在门诊、急诊、病房全面建立“一站式”服务体系。一是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做到优化整合:即对导医导诊、预约服务、方便门诊、审批服务、咨询服务、便民服务、发放检验单、健康宣教和陪送服务等服务项目进行整合,对患者实行零距离的快捷服务;二是推行“一卡通”服务,再造就医流程。完善信息系统功能,发放就医卡,患者持卡通行于各个就医环节。同时加强服务接口链接,实施无间断服务[3];三是以患者就医路径为主线,实行门急诊与病房、临床与医技、医疗与护理、一线与后勤等工作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建立门诊就医、患者入院、出院和转诊转科等8个流程图,改善住院、转诊、转科的服务流程。
2.2 落实患者安全目标 推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严格抓好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制定《临床、护理、医技核心制度手册》,新制定《科主任查房制度》《围手术期管理制度》《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病情不稳定病人管理办法》等重要制度。加大院、科两级培训力度,院领导带头宣讲核心制度,科室组织条文学习,使制度逐步深入人心。同时加强工作环节质量的督查,要求强化院长质量查房,重点查看5个记录本,即科务会记录、值班表、交接班记录、疑难死亡病例讨论记录、会诊记录,并当场进行点评。业务副院长、医务处及专家组成巡查组,每天对全院危重患者、病情不稳定患者进行巡查,查看核心制度落实情况,通过提升执行核心制度的内涵,保证核心制度执行不走样。
2.3 加强培训和教育 保证医疗安全的持续改进定期召开全院各级医师及各科室人员会议,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医疗操作规范,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医疗、护理水平。教育医务人员掌握医患沟通的技巧,改善医患关系。现代医学高科技诊疗设备使医患关系日趋“物化”,严重制约医患之间必要的情感交流,已成为阻碍医患沟通的重要因素[4]。要打破这个僵局,必须摆脱目前这种只重视检查结果,忽视患者体征的工作模式,加强医患双方的人际交往和医疗互动。作为医疗服务中的主动方,要求医务人员积极与患者进行言语交流,几句贴心的问候、一番耐心的解释往往就能打破“物化”造成的医患隔阂,简单而直接有效地融洽了医患关系,避免医患纠纷的产生。
2.4 正确对待医疗工作要求 增强医疗安全意识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高端患者的增加和大手术及危重患者的增多,医疗纠纷有上升趋势。这对医院日常管理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更加强调医疗活动的规范化。作为医院管理者应强化对员工个人发展观的教育,使其认识到这些规范要求是一种纪律约束,更如在高速公路上佩戴的安全带,在规范行为的同时,保障的是医疗安全、患者安全,并从另外一个意义上保障了医务人员的安全。
3 对深化防范医疗风险工作的思考
3.1 强化环节质量督查小组的监督作用 医疗安全管理是医院管理的中心环节,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医院要上等级、创特色、争效益,关键是要抓好医疗质量管理。因此要加大组织领导力度,明确职责目标控制,制定符合本院发展实际的质量方针、发展目标和控制措施。要把医疗安全扩展为患者安全,把医疗质量扩展为医院质量,不断完善服务环节,强化服务接口的衔接,达到“抓环节,降投诉,保安全,促发展”的目的。同时尽快优化就医流程,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优化就诊布局以及人员、科室、诊疗项目的设置。实现从终末质量控制向环节质量控制的转变,从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的转变,从事后管理向事中、事前管理的转变,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3.2 全面推进科主任质量安全负责制 科主任和护士长是医疗质量管理单元的主要责任人,在环节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决定科室的整体医疗质量。因此,不但要加强科主任、护士长的自身修养,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还要有效地指导科室人员提高综合素质,完善、明确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充分发挥院领导——机关职能部门——科室三级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定期进行全院医疗环节质量督查,保证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顺利实施。本院推行科主任夜间质量查房,每天安排两名业务科室主任督查夜班及节假日全院医疗工作情况,检查值班岗位、交接班情况、急诊患者处置、急会诊执行、新入院病历书写和医患沟通等内容。强化树立全员质量意识,加强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管理,重点部门和重点岗位的管理。培养中层干部养成抓主要矛盾的工作习惯,重点抓新、特、大手术术前讨论、疑难病例讨论,术后前3天观察及日夜交接班等重点工作。通过及时汇总临床情况,反馈检查结果,提出改进意见等措施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
3.3 加强医务人员准入管理和建立诚信档案 医疗技术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因素,是医疗安全的重要保证。一要把好医务人员准入关,上岗人员应具有相应执业资格;二是加强“三基”训练;三要搞好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四要在抓好基础训练的基础上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加强与上级医院的联系,积极吸收先进的知识、技术及大医院的管理经验、模式,促进人员素质整体快速提高。同时严格技术准入管理,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新设备逐渐增多,新技术、新疗法不断出现,高新技术使用中的风险也随之增大。因此,要健全和坚持新技术准入制度和设备准入制度,保证诊断、治疗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加强医疗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确保医疗设备的良性运行,避免因医疗设备问题而引发医疗安全问题。
建立医务人员诚信档案也是建立医疗安全持续改进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之一。诚信档案是一种写实式的记录,主要包括人事、技术、科研和医德医风等方面,这种描述同时也会起到一种评定效果。诚信档案是一种特殊的隐性教育,是肯定成绩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及时调控、矫正的过程。其信用记录能表示一种趋势,如果医务人员工作期间诚信记录良好,基本可以认为其具有良好诚信意识;反之,其经常不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那么其诚信度将会降低。本院的设想,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诚信状况全部实行信息化管理,并通过医院网站等途径面向军地公开。患者到医院就诊,轻点鼠标就会对为其进行诊疗服务的员工诚信状况知根知底。这将减少患者诊疗活动的风险并节省费用,对医院而言自然也能促进医疗安全走上常态化运行的轨道[5]。
医院通过以患者需求为落脚点,以加强医疗质量内涵建设为重点,谋长远、抓关键、强根本,有力地推动了医院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本院医疗纠纷发生率较往年明显降低,各项医疗质量指标始终保持高水平,医院重要评价指标在军区所属医院中有明显提升。
[1] 梁建业.医疗风险防范及相关问题探讨[J].医院管理论坛,2011,28(2):8-12.
[2] 陈 亮,李顺民,杨曙东.医疗风险防范机制在医患关系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12):1582-1583.
[3] 黄德林,卢 巍,汤为民.医疗风险防范之管见[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10(6):120-121.
[4] 张秉坤,罗 洁,罗 飞.医疗风险防范[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7,24(6):723-724.
[5] 卢仲毅,王兴勇,肖 农.医疗风险防范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4,2(8):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