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的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3-08-15欧健
欧 健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群众路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法宝。群众路线的核心在于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毛泽东是党内较早认识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领导人。他关于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认识主体、价值主体、社会变革主体等思想方面。在当前全党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背景下,分析毛泽东关于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毛泽东关于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思想的核心内容
毛泽东的人民主体地位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就其核心内容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人民群众实践主体地位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因此,个人的活动具有社会性。孤立个人无法生存,只有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结合在一起的人民群众,才能从事生产实践活动。马克思曾说过:“甚至当我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即从事一种我只是在很少情况下才能同别人直接交往的活动的时候,我也是社会的,因为我是作为人活动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会的活动”[1]122。
毛泽东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的思想,认为实践是“社会实践”,“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在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和智慧,正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1955年毛泽东在《书记动手,全党办社》按语中指出:“遵化县的合作化运动中,有一个王国藩合作社,二十三户贫农只有三条驴腿,被人称为‘穷棒子’社,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在三年时间内,‘从山上取来’了大批的生产资料,使得有些参观的人感动得下泪,我看这就是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难道六万万穷棒子不能在几十年内,由于自己的努力,变成一个社会主义的又富又强的国家吗?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2]201
毛泽东还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实践主体,也是创造社会精神财富的实践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来源。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3]860
(二) 人民群众认识主体地位的思想
关于认识的主体,马克思用“社会人”代替费尔巴哈的“自然人”,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体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而人的实践又具有社会性。对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做了清晰地论述,他认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的共同缺陷在于“不能了解认识对于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于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4]282。既然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所以,人民群众自然是认识的主体,“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4]287。
毛泽东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马克思的认识主体理论。在马克思认识主体论中,只讲清楚了个人认识与社会认识的辩证关系,即个人认识从社会认识中吸取营养,又不断地为社会认识提供新的认识成果,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对于个人认识与群众认识是什么样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缺少明确的论证。毛泽东根据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经验,在群众史观的基础上,深化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主体理论,创立了群众路线认识论。
1943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谈道:“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5]71同年他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指出:“在我们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3]899
在坚持人民群众认识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毛泽东还提出了要“拜人民群众为师,向人民群众学习”的思想,要求党员干部要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如果党的干部“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必须明白: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3]790
这是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认识论,它为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 人民群众价值主体地位的思想
价值主体是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即以谁的利益和要求作为价值评判的标准。这在任何一个阶级、任何一个政党的价值观念体系中,都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原则性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政党要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所必须要处理好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一切政治活动的价值评判标准应当是人民群众。它从最初起就是为了服务于人民解放事业建立的,这一点,毛泽东早就有明确的论述。1934年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要取得群众的拥戴“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4]1381941年 11月 6日,他在《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讲道:“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3]8091942年 5月,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更明确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3]857,“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3]8641945年他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6]720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也多次强调要“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更多地注意解决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的迫切问题”[7]28。“共产党员要善于同群众商量办事,任何时候也不要离开群众。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8]488
从毛泽东的一系列思想观点来看,他一贯坚持和倡导的就是一种“人民主体论的价值观”,是以人民群众为最高的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这是他关于人民群众价值主体地位思想的根本表现。
(四) 人民群众社会变革主体地位的思想
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它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恩格斯曾指出:“在十七世纪的英国和十八世纪的法国,甚至资产阶级的最光辉灿烂的成就都不是它自己争得的,而是平民大众,即工人和农民为它争得的。”[9]325
毛泽东一直持群众史观认识中国革命,认为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变革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毛泽东说:“吾国自秦以来二千余年推动社会向前进步者主要的是农民战争”[10]230,“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1]625他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1031
正是有了坚定的群众史观,毛泽东自投身革命运动之后,非常注重依靠群众,激发人民群众身上蕴含的强大革命力量,让群众参与到浩浩荡荡的革命浪潮中来。每当革命处于困难时期,他总是用要相信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等思想教育全党,鼓舞士气。
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毛泽东高度重视农民身上的革命力量,“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4]13。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要求红军除了打仗,“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4]86,“我们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以革命战争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把革命发展到全国去……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4]136他批评那些“过分相信军事力量,而不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单纯的军事观点[4]86−87。在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指出:“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12]1467
二、毛泽东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思想的当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个基本要求”,其中第一个就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2013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党又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可见,在当代中国,毛泽东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思想更具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 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有助于消解当前群众路线淡化的风险,密切党群关系
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和执政时期的一大政治优势。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处于剧烈转型期,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多样化,市场经济加剧了包括党员干部在内的人的趋利性,这些因素都导致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和认识经验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传统的群众路线和群众主体地位思想在部分党员干部的观念中被严重淡化,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原本的“鱼水深情”正慢慢消退,干群关系紧张状况日益加剧。据中国社科院的《2006年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研究报告》显示,在贫富关系、劳资关系、干群关系、城乡关系等一系列基本社会关系中,有28.26%人认为干群关系比较紧张,在这些易冲突社会关系中占比最高。该报告还对不同社会阶层近10年获益多少进行排序,结果显示:有69.84%的人认为干部群体是近年来收益最多的群体,在所有阶层群体中所占比例最高[13]187。这些资料表明,当前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存在一定的淡化风险。
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在于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思想,正确定位人民群众的位置,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 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有助于增强决策科学性,推动公共政治参与
毛泽东关于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的思想为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十分注重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过去,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都是建立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办公手段开始普及,有些党员干部调查研究不是深入群众而是深入互联网,在网上“百度”一些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又加之基层生活条件比机关差,这些原因导致部分领导干部不愿深入基层,上级领导机关干部下基层多是听汇报,看得少,跟老百姓直接接触得更少,就连基层党员干部也很少跟群众打成一片。当前,“候鸟式”的乡镇干部越来越普遍,他们白天在乡镇机关,晚上回到县城,很少接“地气”。在这样的环境下,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利益和诉求很难影响干部的决策,这种情况是很值得警惕的。列宁早就说过:“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否则共产党就不能率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率领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散架”[14]695。
虽然各级党委政府也在不断强调科学决策,但何谓科学决策?有些党员干部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决策方式,认为这就是科学决策。事实上,决策是否科学的唯一标准就是是否符合实际、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以此看,只有在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按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才能进行科学决策,使人民群众能够参与到决策活动中,推动公共政治参与,推进中国政治发展。
(三) 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有助于凝聚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社会认识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所以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他们身上蕴藏着强大的创造力,一旦这种创造力被充分激发,将会变成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无一不是人民群众实践的结果。
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阶层分化、利益格局多元、财富分配不均、部分官员贪腐,各种社会危机导致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产生一定程度的疏离感,党凝聚和动员人民群众的能力也有所下降。在此背景下,党自然要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期凝聚和巩固群众意志,这也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反复申述群众路线的根本原因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宏伟大业,需要凝聚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举群众之力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此,必须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思想,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和创造热情,汇聚正能量,形成强大的合力,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3]毛泽东选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文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6]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毛泽东文集: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0]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1]毛泽东选集: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毛泽东选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李培林,陈光金,李炜.2006年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状况调查报告[R].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14]列宁选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