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哲学意蕴

2013-08-15彭秀兰

天中学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自然界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彭秀兰

(黄淮学院 社会管理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

生态文明,狭义上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形态,广义上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发展的文明形态。从表层上看,生态文明建设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为主题,以化解当前严重的生态危机为核心,但从深层上看,生态文明还内含转变传统的发展理念和消费理念,解决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矛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意义。目前,对于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内涵的理解,多数人仍局限于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走不出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认识褊狭,在实践中分不清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或方向,因而找不到解决生态问题的现实途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以实践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背后是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深刻揭示了自然、人、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不仅内含深刻的哲学意蕴,而且为我们提高认识,解决目前我国面临的生态危机,从而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

一、辩证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形成的重要前提

所谓自然观即关于自然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自古希腊哲学开始,对自然界的性质及其状况的研究,一直是哲学史上重要的“保留节目”。在传统哲学眼界内,自然观即世界观,自然观与世界本原问题、物质与精神关系问题一样占有重要的理论地位。相比之下,传统哲学很少论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似乎至多是一个“边缘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论证自然界时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重要视角,可谓是哲学史上的一个变革。

由于地理环境和文化等因素,传统哲学总是将自然和人处于抽象对立的两极,这样就导致自然观与历史观相互分离。对此,马克思在评价以往的历史观时说:“好像人们面前始终不会有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1]49旧唯物主义者,特别是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以及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用实在、物质、客观性等说明自然界的本性,并指出人是自然的产物。虽然其思想不乏一定的唯物主义成分,但由于把人只是看作自然的附属物,而不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因此在他们看来,自然界的本质本性、规律等与人似乎无关。相反,唯心主义者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他们把人看成抽象精神的存在物,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观念的“外化”、精神的创造。宗教神学更是以上帝、神统领自然与人,把自然与人看成是造物主的杰作。

由此可以看出两点:第一,传统哲学习惯把自然看作物质世界,把人看作精神世界,把自然与人的关系问题同物质精神关系问题交织在一起。由于在其哲学中,物质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即不能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地说明一方如何派生另一方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因此,自然与人的内在统一关系即自然在人中的存在和人在自然中的存在就被忽略了。第二,传统哲学无论是以自然为本体的古代哲学家,或是孤立地看待自然、把自然排除人之外的近代旧唯物主义哲学家,或是把自然看作精神的产物的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家,他们都看不到人们所面对的现实的自然界已是人化自然,看不到自然界既是自因的,又是被创造的。在他们的思维中,原因与结果、创造与被创造已被分别置于对立的两极:是自因的就不能是被创造的,是被创造的就只能是派生的。在辩证唯物主义者看来,就自然界本身的产生及其发展而言,可以说自然界是自因的;但就其现实状态而言,早已打上人的实践烙印,由于人的实践,自然界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可以说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而成为被创造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置于中心地位,这与马克思对古希腊自然哲学一直到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与批判分不开。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特别赞同伊壁鸠鲁研究自然的渴望,肯定了伊壁鸠鲁的自由意志以及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积极能动性的理论,也批评了“他的解释方法更倾向于否定自然的一切客观实在性”[2]207。马克思正是从这里开始提出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辩证法。到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以及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考察,第一次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相当完整的自然理论,其中每一个重点都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例如:关于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直接地是自然界的存在物,人靠自然界生活;关于劳动——劳动是人与自然联系的纽带,人通过劳动生产改变整个自然界,自然界表现人的作品与现实;关于历史——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在人类历史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关于科学——科学从自然界出发,人通过科学在精神上占有自然界,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将是一门科学;关于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及其统一。如果说这些还只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奠基工作,那么在《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及其草稿中,马克思还进一步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扩展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这样强调:“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们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关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相互制约。”[1]20以上可以说是马克思自然观研究视角转换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强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中心。首先,这种自然观体现的是一种深邃的历史感。自然界不再被看作一成不变的、毫无生气的、僵硬的物质,不再仅仅在空间展示多样性,而是有自己的发展与历史。特别是人类出现以后,自然界又被纳入人类历史,成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前提和结果,自然史和人类史相互交织、相互制约。其次,这种自然观体现了浓郁的人道主义精神。人类对自然的关心其实质是对人的关心。马克思关注的自然不是纯粹的自在自然,实质上是人化自然,亦即与人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向人生成的自然,从而制约着人类生活和历史的自然。这个世界没有人当然就没有人对自然的看法,而有了人,自然就是对人而言的自然。人必须处理同其实际发生关系的自然。最后,这种自然观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虽然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自然史和人类史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而有关二者的看法即自然观和历史观更是不可分割的。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主题维度

基于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分析可知,早期马克思理论中不仅未出现“自然的缺场”,而且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也就是说,生态思想绝不是所谓马克思著作中的“说明性的旁白”,而是马克思思想体系的主要思想和核心内容。“他们提出的人与自然统一的理论,合理调节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设想以及实现人类从自然界两次提升的理想等,正是今天生态哲学研究的基本内核。”[3]1−4自 20世纪 60年代,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此也做过大量研究,基于马克思“社会地控制和经济地利用自然”等思想,他们不仅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动机和异化消费进行强烈地批判,而且“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本质的见解出发,努力揭示生产、消费、人的需求、商品和环境之间的关系”[4]45,从不同的角度揭示环境恶化、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的内在联系,以此说明生态问题并非仅仅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背后还蕴含着深层次的人与社会、甚至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问题。结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文本思想以及有关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研究,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主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第一,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首要主题。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人无机的身体”[5]95。一方面,自然界对于人具有先在性,即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在其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前提性和制约性。也就是说,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是人们生产实践的前提与基础,没有自然界提供的这种前提与基础,人类无法进行生产活动,也就不能获得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强调自然优先性地位表明的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把人类看作自然界的一员,而非外来的征服者;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而非单纯的改造对象。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休戚相关、生死与共、互利共生、和谐共存的有机整体。自然界是人类的生命之源、衣食之源,人类必须像保护自己肌体一样保护自然,而且只有保护好自然才能保护好人类的肌体。任意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必然祸及人类自身。

第二,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之后得出的另一个结论,可以看成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附属主题。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虽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但现实的自然是属人的自然、人化的自然、历史的自然。事实上,只要有人、人类社会存在,我们就无法把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撇开不谈。对于存在于自在自然中的自然规律而言,它的产生和实现与人的活动无关;但是,对于存在于人化自然中的自然规律,我们却不能不说它的实现与人的活动相关。根据系统论原则,人类实践对自然物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改变,势必影响生态环境,即整个物质世界借以建立起来的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势必改变自然规律作用的性质、范围和结果。目前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恶化及其危害,就是对人的活动违背自然规律而自然规律惩罚人类这一问题的最好的注解。这一事实表明,人类实践确是自然界发生变化最深刻的基础。但是人类实践都是有预期目的的,“作为合规律的、一般领域的自然,无论从其范围还是性质来看,总是同被社会组织起来的人在一定历史结构中产生的目标相联系”[6]43。也就是说,社会关系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起了重大的导向作用和调节作用。正因为这样,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动机之后,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途径。因此,为避免工业生产的不良后果,人们必须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和追求先进的社会制度,实现“社会地控制和经济地利用自然”,最终使社会进步同自然生态系统协调进行。

第三,人与自我的和谐。人不仅是自然的主人,还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素质的建构与完善是生态系统得以保存和良性发展的关键。因此,人与自我的辩证关系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延伸主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始终处于主体位置,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需要靠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人类应当承担完全的责任。当然,人属于自然界的一员,必然拥有自然的属性,这也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面。但人与一般动物不同,人具有完善自我的欲望和能力,即人要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还需要提升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并使之相互协调、相互强化。因此,人就不应当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同时还应当考虑其他人的需要和其他自然存在物的需要,就是说,人应当考虑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需要。被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哈贝马斯指为“过度消费”和“异化消费”的“奢侈型”消费,不仅远远超过了人类正当的、合理的需求界限,而且大大超出了自然界能够承受的界限,这必然造成人自身的异化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主要根源于人的思想素质,尤其是人的价值观念。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不能仅仅依靠项目和技术,甚至也不能仅仅依靠惩罚污染、奖励环保的有关政策,最根本、最主要的是提升人的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可以说,人与自我的和谐统一,是建立在主体自觉基础之上的、更高层次上的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现代启示

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进程。但是,与之相伴而生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激增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形成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人类如何走出人与自然对立所产生的二律背反,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就成为考量人的理性与智慧的重要课题。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高度,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的实践依存性和自然向人生成的社会历史性,对于今天生态文明建设中如何看待人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如何评价科学技术的作用、特别是如何看待人自身的行为及社会制度的作用均具有重要而深刻的启示作用。

第一,生态文明是建立在人类自觉开发利用自然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形态。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内涵中可知,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要人对自然界无所作为,回到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原始和谐中去,这显然不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方向。生态文明是超越人与自然对立基础上的统一,是人对自然的否定之否定,是建立在主体自觉基础之上的、在更高层次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现实表明,人的本质力量唯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才能真正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同时自然蕴藏的巨大潜能也只有依靠人的开发、利用才能展示、发挥出来,才具有真正的现实意义。“人在否定自然而肯定自我的同时,人就把自我肯定于自身的否定形式之中,人从自然分化、从他物剥离的过程,

在这一意义上同时就是更加深入深层自然、与他物同化、结为一体的过程,在深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更高形式的‘类统一体’,这才是人发展的终极目标。”[7]26因此,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绝不意味着人对自然的消极服从、简单肯定,相反,是积极有为的创造和利用。

人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既是人与自然对立的原因,同时也是人与自然矛盾解决的根本途径。300多年前科学技术是促进工业文明迅猛发展的直接动力,如今环保科技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换言之,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不是科学技术本身造成的,而是人类理性不成熟的结果。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增强,环保科技一定会得到长足发展,以控制环境污染和减少原材料、自然资源和能源消耗为目的的新型技术将会越来越进入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改革着人类的实践方式。因此我们说,生态文明所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建立在更高层次上的“天人合一”,它表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更广的范围、更深层次上建立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

第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既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也有赖于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以往人们常常把生态危机看成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仅凭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就可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对立。事实上,生态危机绝不仅仅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它与人与人关系及人与自身关系内在相关。这是因为,人类“成功的实践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人对外部世界的控制,二是对自身的控制。后者是前者的先决条件”[8]222。事实上,人对外部世界的控制是通过人发挥自身的本质创造力量来实现的,而人要发挥自己的本质创造力量,必须合理地把握和控制自身。否则,人的发展就如同背负一把达摩克利斯剑。目前,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随着人类实践水平的日益提升,地球上任何一个系统的变化都不能离开人的实践的作用而自发进展,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作为实践主体,任何举措不当都有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当前人类面临的严重资源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生态危机一再警示人们,人类必须要进行自我克制,克制自己的占有欲、消费欲,把它引向合理的方向。从人与人的关系看,社会关系具有主体间性,即人与人交往关系中,交往双方互相为主、客体,交往的每一方都将自己作为主体,将对方作为客体,同时又将自己作为客体而接受对方的反作用。由于工业化时代人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人只强调自己(包括个人和利益集团)的利益与需要,而把他人及自然都仅仅视为客体,视之为手段和工具。这样,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几乎可以不择手段。主体欲望的满足必然建立在对别人或其他自然存在物的掠夺和占有上,从而使生态危机进一步加深。因此,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身之间关系必须协调发展。

第三,坚持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之路是必然的选择。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虽然多数人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态意识,也做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早在马克思时代,针对资本主义工业造成的污染,马克思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单是依靠这种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9]603。也就是说,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即改造、引导人们理性地对待自然,这是因为社会条件是维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条件,它的状态直接影响并规定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必须立足于社会制度,用社会制度形式去认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用优越的社会制度形式促进人与自然的统一。马克思认为,只有进步的社会,特别是消灭了阶级对抗的共产主义社会,才会“是人同自然完成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5]122。他深刻地看到了私有制和资本对利润的无度追求是资本主义自身无法解决的,因此提出变革整个社会制度,实现共产主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经济的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付出了一定的环境代价,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性质,为占大多数的广大人民的利益着想,同时立足于复杂的国情和生态现状,完善各种法律法规和宣传教育途径,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态文明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我们还面临着许多理论上、实践上的难题。只有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指导下,我们才能更好地破解这些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取得伟大的成就。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曹志清.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哲学思想新探[J].学术论坛,2007(8).

[4][加拿大]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慎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德]A.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欧力同,吴仲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7]高清海.人类正在走向自觉的“类存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1).

[8]邴正.当代人与文化—人类自我意识与文化批判[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猜你喜欢

自然界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