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中的合作策略及启示*
2013-08-15张和伟郭向红兰州大学图书馆甘肃兰州730020
张和伟 郭向红 (兰州大学图书馆 甘肃 兰州 730020)
合理的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能为广大师生的科研、教学和学习提供有力的文献资源支撑。高校图书馆通过与学校、院系的组织战略合作,与教师、学生的资源共享合作,不仅能优化馆藏资源,而且有的放矢,能有效发挥用户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使用率,节省馆藏资源的采购经费,从而使图书馆能更高效、有序、有针对性地发展并形成良性互动。在与相关部门及用户合作建设馆藏资源方面,美国高校图书馆有着成功和丰富的经验。美国图书馆员科特就认为图书馆馆藏建设中“成功的关键是合作,而不是冲突”[1]。学习和借鉴美国高校图书馆良好的经验,对促进我国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美国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中的资金分配合作
为了提高图书馆馆藏质量,美国高校图书馆与学校、院系建立了资金合作协商机制,在处理资金分配的冲突中,建立了一个有效双赢的合作局面,以避免冲突加剧,矛盾扩大化[2]135。在分配馆藏建设资金时,高校图书馆根据院系资源需求情况,采用“平衡预算”来设计图书馆馆藏发展机制,该机制充分覆盖了各院系的文献需求。为了让院系了解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图书馆派代表参与到院系的资金分配中,参与讨论、咨询和决策,如在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参与各院系的资金分配,以保证购买文献资源的资金比例。
高校图书馆的资金预算分配还需考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数量以及科研成本和学校层面的资金分配情况。为了公平起见,美国加州大学制定了一个10年计划,旨在遵循轮流分配原则[3]。例如,历史学院可能在一两年收到的资金分配最少,但是在10年期间有机会增加他的资金份额。
高校图书馆资金分配合作不仅要考虑平衡问题,对于馆藏建设也需要“优先投资”,如要抽出部分资金来购买那些支持新院系、新项目、新团队的馆藏资源。公平的分配并不一定在预算分配的比例上要完全一致。相反,公平的资金平衡应该按照学校计划对特殊领域给予优先照顾。这需要对全校的整体规划、院系发展目标、多学科或者跨学科的项目有所了解[4]。
美国高校图书馆通过建立一般储备金来满足新研究项目的文献需求。图书馆建立的储备资金首先应该考虑那些有创新项目的教师的需求。正如渥太华大学的一个馆员霍扎娃所说,图书馆员应该走出去,与教授们合作并定期与图书馆决策者交流[5]。既然这些教师对新文化的形成以及大学新方向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图书馆应该为其跨学科研究提供有效的服务[6]483。渥太华大学图书馆发现,图书馆从来都没有专门的资金来满足在新领域从事研究工作的教师的文献需求。因此,图书馆员就开始与相关教师协商,确定什么资源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并将其列入到图书馆战略计划之中[6]483。
毋庸置疑,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图书馆馆藏的发展也面临新的困境。例如,高校图书馆的馆藏预算是基于能反映学科的分配模式建立的,这种模式需要考虑到资金总量、研究支出、课程需要及学生数量。然而,从现有的文献资源内容分析来看,图书馆越来越难获得单学科的文献[6]484。相反,跨学科、多学科涵盖社会学、人类学和自然科学的图书开始在图书馆馆藏中占主导。在这种冲突中,图书馆就可以使用一般储备金来满足新兴学科的馆藏需求。
2 美国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中的组织战略合作
2.1 学校层面合作
为了让教师和学生了解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美国高校图书馆通过与学校合作,定期召开研讨会。例如,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图书馆举办了全校信息技术研讨会。鉴于研讨会的成功和其特殊的价值,图书馆管理机构决定任命专门的馆员负责与学校联系,以增加和加强彼此的广泛合作,因此其设置了 “教师联络馆员”[7]122。为了进一步促进沟通,乔治·华盛顿大学图书馆出版了一个季刊,目的是为了让学校和教师了解图书馆,并宣传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刊物刊登的文章是由图书馆工作人员撰写的,内容包括读者的信息素养教育、图书馆近期收藏的资源、流通信息的变化和馆藏政策、提醒用户访问网页上新资源及一些重要的跨学科资源等。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交流方式,通过交流,图书馆掌握了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教师和学生了解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
丹佛州的奥勒里图书馆为了提高馆藏服务质量,制定了针对学校发展的馆藏建设方案,成立了一个由任课教师和图书馆员共同组成的馆藏发展委员会。与此同时,该图书馆充分说明了馆藏发展的目标,并制定了详细的计划。由此制定的新的馆藏发展政策真正反映了学科发展、科研创新的需求[8]298-299。
2.2 院系层面合作
美国部分高校图书馆建立了松散耦合系统的联络模式,主要是为了把图书馆业务拓展到学院并获得更大程度的合作[1]118-119。杜普伊斯认为,图书馆员通过联系院长、系主任及权威的专家,可以帮助院系实现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使图书馆和任课教师的伙伴关系更加稳固[9]。学院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代理人,而不是主导者,正因为如此,学院愿意为馆藏建设服务。现在,越来越多的院系愿意与图书馆员合作,并且需要图书馆员在数据库的使用方面进行帮助[8]119-120。此外,图书馆通过建立与院系的合作关系,可以帮助图书馆根据某些学术项目和部门的特殊需要组织特定的联络方式。例如,乔治·华盛顿大学图书馆通过与院系合作,举办了“纸袋午餐”活动来扩大图书馆员的交往范围和拓展图书馆的业务输出,通过交流使馆藏、流通和资金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解决。除了非正式会议和研讨会,图书馆还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教育和图书馆资源推荐,而且网络已经成为宣传图书馆的一个重要手段[9]。
在院系层面上,图书馆还可以通过给院系提供购买馆藏资源的清单来改善与他们的关系并扩大合作,提供的清单包括已购买的资源清单、计划批准购买的馆藏资源清单和未来计划购买的馆藏资源清单,这些馆藏资源建设清单也可以帮助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和研究兴趣[3]。
3 美国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中与用户的合作
馆藏资源建设最终是为了给用户提供服务,因此与用户的全面合作是馆藏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图书馆与用户的合作主要依靠图书馆员的人脉关系,好的机构战略必须依靠个人的努力。图书馆员与教师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书馆员个人的能力和个性,而不是取决于彼此认识了多久[2]142。虽然图书馆员有疑虑并缺乏与教师们交流的信心,但实证研究表明,许多教师欢迎图书馆员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因为图书馆员代表一门专业,教师代表一门专业,他们是平等的[10]。此外,在协作环境下,图书馆主要为教师定期提供馆藏资源,或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虽然一些教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是专家,但不一定熟悉信息技术和馆藏发展的主题。目前有大量的用户信息需求表明,图书馆应该把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相结合[4]。这种新型的信息加技术的服务,开拓了图书馆与教师合作的新方式。例如,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拉斐特学院,图书馆员与计算机服务人员形成了一个 “网络支援队”。这个团队为那些有网络问题的教师提供个人咨询和量身定做的服务,并设定固定时间为教师提供信息技术咨询服务。这些与教师的合作广受欢迎,因为其不拘小节,仅用一个小时就能讨论很多话题[6]123。尤其是这种单独的、非正式的、量身定做的推广方案,能够提高资源获取效率,而且图书馆员可以与在学术上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们进行个人交流[6]124。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接触与交流,图书馆获取了用户的馆藏需求,在馆藏建设中就有了明确的目标,用户也加深了对图书馆服务的了解,找到了需要的信息资源。
4 美国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合作策略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高校图书馆在建设馆藏方面中找到了可行的合作策略,积累了成功的经验,我们应该借鉴其优越之处,尽快发展我国高校图书馆共建、共知共享的馆藏建设政策。
4.1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高校图书馆的资金分配政策
我国高校图书馆资金分配历来实行拨款制度,没有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环节。资金分配多少由学校决定,资金怎么花费由图书馆决定,而用户没有任何参与的机会。这种模式让用户和图书馆以及学校的矛盾逐步加深,图书馆认为馆藏建设资金不足,用户认为馆藏资源不足,学校认为图书馆的资金发挥作用有限,逐步形成了恶性循环。由此可见,高校图书资源资金分配政策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影响到图书馆与用户的关系。合理的资金分配政策可以解决图书馆和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矛盾,构建优质的馆藏资源。因此,学习美国同行的馆藏建设合作策略中的资金分配方法,可以化解现有的馆藏建设矛盾。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可以统管全局和长远的资金分配政策,能够使馆藏资源的质量和规模与学校的发展计划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4.2 制定合理的馆藏建设制度
馆藏建设制度又称馆藏发展政策,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制度应考虑到本馆的性质、任务、服务对象。馆藏制度应遵循特色化、系统性和共享性的原则[11]。每个图书馆都有自己的馆藏建设制度,但是这个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和信息技术的变化,馆藏建设制度也需要不断改进。高校图书馆应当根据学校的发展,图书馆的服务性质、服务目标、经费来源定制合适的馆藏发展政策,并且随着工作的深入与拓展,不断修正。图书馆在制定馆藏政策时应该注重调研,增加用户的参与度,使用户积极提高对图书馆馆藏的可获知能力和可获得能力[12]。
4.3 设计专业的合作内容
为了提高馆藏建设质量,高校图书馆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应该是深入、专业的合作。在这方面,我国高校图书馆近年来做出了很多的尝试,如学科馆员制度,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进行专业、科学的服务。图书馆可以利用掌握信息的便利条件,依据馆藏资源的学科机构、馆藏资源的类型结构、馆藏资源的等级机构等设计出合理、科学的合作内容,使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与学校的发展目标、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生活相辅相成,走向良性循环。
4.4 寻求有效的合作方式
由于图书馆与用户有着不同的发展愿景、不同的组织文化、不同的知识专业技能,因此高校图书馆与用户特别是教师的合作一直处于低效能的状态。这更加需要一种有效合理的合作方式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高校图书馆员应加强自身专业素养,提高知识发现能力,向美国高校图书馆学习,在实践中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使用户与图书馆在平等、相互尊重的环境与氛围下,达到无缝合作状态,共同发展,各取所需。图书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计一种与用户合作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加强彼此的理解与沟通。
5 结 语
综上所述,美国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采取的合作策略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图书馆要与用户合作建设馆藏,直接或间接地改善馆员与用户的关系,用收益、花费、效率评价馆藏资源对用户的作用[7]301-302。事实上,在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方面,这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范例也是未来我国高校图书馆馆藏发展的主要模式,希望这种模式能引起国内同行的重视,并对其发展产生有益的借鉴。
[1]Christiansen L, Stombler M,Thaxton L. A Report on Librarian-Faculty Relations from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004(30):117-119.
[2]Chu Felix.Librarian-Faculty Relations in Collection Development[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1997(17).
[3]Wicksa L, Bartolob M, Swordsc L.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Librarian-Faculty Collaboration on Library Collection Development [J].Collaborative Librarianship,2012(4): 14-22.
[4]Shen Lan.Organizational and Operational Optimization of Academ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C].CALA Occasional Paper Series , 2009 (3):3-11.
[5]Shepley S E.Building a Virtual Campus: Librarians as Collaborators in Online Course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J]. 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 2009(1-2):57.
[6]Horava T. A New Approach to Faculty-Librarian Collaboration: A New Professors' Fund for Collection Development[J]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05(5).
[7]Stebelman S, Siggins J, Nutty D, et al. Improving Library Relations with the Faculty and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J].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1999(3).
[8]Kotter. Bridging the Great Divide: Improving Relations Between Librarians and Classroom Faculty[J].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012(10).
[9]Dupuis E.Amplifying the Educational Role of Librarians[J]. Research Library Issues ,2009(8):11-12.
[10]Major J. Mature Librarians and the University Faculty: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Librarians' Acceptance as Colleagues[J]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1993(9): 467.
[11]戴洪霞.高校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基本框架及内容分析[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5:47.
[12]代根兴.数字时代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