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及其培养路径
2013-08-15尹秀娟
尹秀娟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微博、微信及智能手机业务的持续推进,网络舆论领袖的泛显化越来越明显。受此影响,青年学生也更愿意在网络上表达个人喜好,并就高校校园内或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发表个人观点和看法。从表达愿望来看,青年学生在网络社群中的“中坚人物”也出现了泛显化趋势,在青年学生中形成网络舆论领袖。网络一旦和90后青年学生个性化思想行为方式相结合,势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如何发挥青年学生网络舆论领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探索有效的培养方法是目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文章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人人网等网络社区内的状态、留言等内容的跟踪观测,分析了青年学生网络舆论领袖的作用,并就其培养路径展开探索。
一、青年学生网络舆论领袖的形成
拉扎菲尔德在“两级传播理论”中提出了“舆论领袖”这一概念,其核心含义就是积极主动地向人们提供某些方面的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评论的人。“舆论领袖”又称“意见领袖”,他们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作用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活动力,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因为是在大众传播中自发形成的隐形领导者,因此他们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这些人是在大众传播中充当着评论员、转达者,是组织传播中的闸门和过滤网。传播过程中,他们可以把事情办好,也可以把事情弄糟。“网络意见领袖”则是指“伴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个体或群体”[1],其主要特点是在网络传播中自发形成的、在网络世界里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是网络意见的主导者或网络意见走向的引导者。与此概念相对应,所谓“青年学生网络意见领袖”[2]则是指在青年学生这个特殊的网络群体中自发形成的网络意见的领导者,他们是高校BBS、QQ虚拟世界、“人人网”等青年学生常用网络媒介中的意见领袖,他们在青年学生网络社群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是青年学生网络社群中的意见主导者、引导者。他们可能是现实世界中的学生干部,也可能是普通学生。
技术的革新、意识形态教育的需要、网络监管的不断推进等原因,使得青年学的主要网络交流场所不断变化和发展。青年学生的主要网络交流场所由网站的交流论坛发展到QQ虚拟网络空间、高校BBS等,然后发展至诸如“人人网”之类的社交网站。与这个发展历程相适应,青年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出现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其大致走向为:网络舆论领袖——大学生论坛舆论领袖——高校BBS舆论领袖——高校网络意见领袖——青年学生网络意见领袖。这个发展过程很大程度上和青年学生在主要网络媒介中的活动场所的更替、高校BBS的衰落等因素有关。在我国民主化建设进程推进过程中,我国的政治环境更为轻松,话语提防和话语禁忌越来越少。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网络的迅猛发展促使了网络意见领袖的显性化和泛化并给青年学生的网络行为带来很大的影响,网络的隐蔽性则给予青年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而“微时代”的到来则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发表意见和评论。总之,以上各种因素都为青年学生网络舆论领袖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可以这样说,网络的迅猛发展是青年学生网络舆论领袖出现的重要背景环境,话语诉求和表达愿望则是青年学生网络舆论领袖出现的重要因素,“微时代”的到来则进一步促使了青年学生网络舆论领袖的发展。
二、激发青年学生网络舆论领袖的积极作用
根据拉扎菲尔德的理论得知,舆论领袖发挥的作用有利与弊两种。所谓“利”就是通过舆论领袖的话语引导使舆论走向有利于事情解决的方向,或者为事情的解决提供舆论支持;所谓“弊”则是扰乱了事情解决的步骤,或者为事情的解决设置了更大的舆论障碍。当然,舆论领袖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话语的倾向性,从而凸显出事情解决过程中的复杂性。在网络世界亦是如此。与他们不同的是,青年学生网络舆论领袖的作用往往是利大于弊的。宋耀武、李宏利(2013)研究发现,“青少年从网络使用中获得的知识经验显著地预测他们的自我效能,青少年从网络使用中获得的调节能力显著地预测他们的乐观态度,青少年从网络使用中获得的正性情绪与调节能力可以显著地预测他们的心理弹性。”[3]作为青少年团体中的一份子,青年学生网络舆论领袖在网络使用中可以消减负能量、发挥积极作用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高校离不开社会,但是高校毕竟不同于社会。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往往是在高校内部产生,在社会上扩散的可能性比较小,事件相对而言比较单纯,利益分化和利益冲突表现得不明显。大学生活环境相对单纯、简单,青年学生的网络行为“相对于成熟的公民群体来说比较保守、单一和谨慎”。[4]其次,青年学生是知识文化层次比较高的一个群体,较高的文化修养使他们的理性思维往往大于感性认识,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冲动和冒失更容易被冷静和思考所代替。再次,高校是一个民主高度集中的地方,高校民主管理模式为青年学生与学校的交流沟通提供了可能,有利于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解决。第四,青年学生网络舆论领袖在现实世界中往往是知识面宽广、兴趣爱好广泛的大学生,他们主动融入社会意识强,善于交流沟通,对高校基本校情校史了解较多,他们的理性思维模式往往大于感性看待世界的眼光。通过对已经确定的青年学生网络舆论领袖QQ空间内容的静态观测和“人人网”状态、评论的动态观测发现,与普通学生想比,青年学生网络舆论领袖具有较高的觉悟意识和网络自控能力,这两个重要特点决定了青年学生网络舆论领袖的视野要高于普通学生,相比较而言,他们的虚拟网络世界的认知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较比较强,分析问题比较深刻,能够辩证看地事物的发展历程及发展中的矛盾。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近年来发生的高校网络舆情事件,我们不难发现,青年学生网络舆论领袖在舆情事件中一般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明确目标,交流沟通的民主性削弱了事情解决的复杂性,因此他们的网络行为实际上往往促进了学校各项管理机制的完善。以南京仙林大学城为例,近年来发生的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往往集中在学校快速发展和硬件设施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上,如在图书馆容纳空间、宿舍设施配备和食堂膳食改善等,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问题在网络上被关注后,高校一般采取发挥青年学生网络舆论领袖的积极作用的方法,通过他们在学生中解释、宣传,解决问题的同时推动建章立制,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所以说,“从积极的方面来说,他们的发言和探讨促使众多浏览者对热点事件和热门观点有所了解,如果善加引导,一个正面的舆论领袖可以改善讨论版面的风气,引导浏览者的思想向正面的方向发展。”[5]综合来看,青年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发挥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网络呼声转变为实际效应,有助于网络舆情事件的防范与化解。互联网同时兼具了大众传媒和人际传播媒介的角色,是扩大社会参与的平台和工具,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深远,如青年学生的网络参与行为。不管是通过关注式参与、“公民记者”参与,还是行动式参与,大学生的网络参与行为有助于推进其在真实社会中的行为和想法并使其成为可能。如,2013年夏天,罕见高温导致青年学生对空调的需求呼声大增,青年学生通过留言、发帖等网络行为在网络媒介上寻求高校安装空调的可能性,如人人网上出现了“南京高校求空调联盟”小站等。青年学生的诉求还引起了国内一些知名媒介如新华网等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南京各高校在进行广泛调研和可行性论证后,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渠道积极回应学生的呼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通过“人人网”等青年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媒介积极与舆论领袖展开沟通交流,最终促使安装空调事件有了实质性进展。以“南京高校求空调联盟”小站主人为首的青年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在装空调事件中,将青年学生的呼声通过小站向校方传达的同时,积极对广大青年学生播报相关高校安装空调的最新信息,推动了此次舆情事件的有效化解。
理性分析看清问题本质,有助于预警功能与监督机制的构建。网络舆情事件从萌芽到初步发酵再到持续发酵是个逐步凸显问题本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很多细小的事情都可能成为诱发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青年学生网络舆论领袖对舆情事件萌芽期的关注和持续跟进,并根据个人对学校基本情况的了解,及时发帖、跟帖、评论,理性引导舆情向健康方向发展。舆论构成舆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管理人员通过对各种舆论的观测、收集、分析,摸索出高校网络舆情发展的基本规律,有效把握舆情发展的重要节点,挖掘青年学生网络舆论领袖的有益作用,为构建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和监督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网络自律形成网络道德主体地位,有助于青年学生网络道德价值观念的构建。作为知识层次较高的一个群体,青年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强烈,有着明确的责任与意识感。青年学生网络舆论领袖则是青年学生群体中自主道德意识更为明显的优秀个体或群体,现实世界中的道德自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在网络世界的活动和行为,是他们开展个人活动和行为的依据和向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青年学生网络舆论领袖的道德主体地位的确立及严格的道德自律将会影响、带动一大批青年学生,恪守网络道德,遵守网络法规,对进一步净化网络空间、加强网络道德主体意识培育、推动网络道德建设、构建网络道德价值观念等有着良好的作用。
网络虚拟性和开放性、网络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等复杂因素也会带来网络道德失范等不良行为,部分青年学生网络舆论领袖看不清事物发展的本质或迷失了方向,为网络舆情事件的解决带来困扰,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但是,片面不代表全面,个别不代表全体,本质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就总体而言,青年学生网络舆论领袖在高校网络道德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三、多渠道构建培育机制
对青年学生特别是青年学生网络舆论领袖进行培养符合网络道德建设的基本情况,也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抓手。对青年学生网络舆论领袖的培养机制构建要从人才发展的角度考虑,以尊重主体意识为前提,构建高校理性公众舆论环境,培育青年学生理性思维方式,同时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开展基本国情教育和校情校史教育。
首先,以尊重主体意识为前提开展培养工作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倾听青年学生的话语诉求,对青年学生提出的问题、难题予以及时解决和解释;二是对青年学生的公民参与行为予以肯定。人的主体意识是人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依据,尊重主体为前提为开展培养工作提供了平等对话的平台,契合了青年学生背叛传统、追求个性和平等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在网络平台的公民参与能够促进他们在现实世界上中的公民参与行为”,[6]有利于增强青年学生的公民意识,形成对事物的批判性眼光和较高的判断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人际沟通水平和团队协作意识。
其次,构建理性公众舆论环境。“互联网的低门槛、匿名化”[7]带来了表达的无限,处于社会转型的特定时期引发了价值观念的多元性,这些特点造成了网络道德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同时,网络便捷快速和互动方便、草根参与的特点也大大促进了公民传播权,每个网民在社会认知方面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构建理性公众舆论环境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处于成长期的青年学生来说,成为必然。高校是文化精英的聚集地,是社会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和渠道,大学教师利用课堂、课外活动场所,以个人知识魅力、文化功底、专业造诣和理性思维“构建文化精英舆论引导模式”[8]引导青年学生辩证看待事物发展规律和社会现象,建立信息传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从而发挥育人的重要作用。
再次,培育理性思维方式。培育理性思维方式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要构建平等交流的平台与环境,加强基础调研,倾听学生心声;二要培育青年学生“网民的自律精神”[9],培育他们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开展考察和论证的理念,而不能单凭美好的愿望或一时的冲动做事,加强行为自律教育,提升学生的自控能力;三要加强青年学生的人文素养,多读书,读好书,如经典名著、人物传记等,用理想的光辉照耀青年学生的求学之路。
最后,加强国情国史、校情校史教育。国情国史、校情校史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了解历史,知晓未来;通过了解苦难,知晓困难;通过了解当下,知晓发展。在全面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认识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分析问题的观点,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全面的观点分析、观察、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行为”教育,辩证分析本校优势和制约学校发展的诸多因素。通过国情国史和校情校史教育,旨在推动学生深入了解社会转型期特定阶段的特点,结合传统文化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培育独立思考、辩证分析的能力。
青年学生是祖国建设的后备力量,尤其青年学生网络舆论领袖,他们在社会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故应加强对青年学生网路舆论领袖的培养,并形成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培养体系。培养的短期目标是为了挖掘、培育青年学生网络红客,其最终目标则是推动网络社会与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1][3]宋耀武,李宏利.基于积极心理学观点的青少年网络使用研究[J].教育研究 2013,(3).
[2]胡勇军.浅谈高校BBS传播的危机管理[J].中国青年研究,2005,(11).
[4][6]钟智锦,李艳红,曾繁旭.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公民参与行为[J].青年研究,2013,(2).
[5]尚俊杰,霍晓丹.孙也程.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的作用及其引导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10,(8).
[7]施芸卿.表达空间的争夺:新媒体的时代技术与社会的互构[J].青年研究,2013,(3).
[8][9]王泽芝.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理性公众舆论的建构[J].襄樊学院学报,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