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立幼儿园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研究
2013-10-23刘雄
刘 雄
(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四川自贡643000)
一、问题的提出
保教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中心,保教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实现,幼儿教师是幼儿园发展的主体,也是幼儿园发展的主要动力[1],他们工作积极性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幼儿园的保教工作质量,他们的工作满意度直接和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联系在一起。因此有必要关注他们的工作满意度。
目前,公、私立幼儿园构成了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主体,其中私立幼儿园发展迅速,截止2010年,私立幼儿园占了全国幼儿园总数60%以上。但公、私立幼儿园在管理上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了解公、私立幼儿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差异,可以更具针对性地对公、私立幼儿教师采取不同的激励策略。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系统整群抽样法,向自贡市4区2县的城市、城镇和乡村幼儿园教师发放调查问卷。本次研究根据《明尼苏达满意问卷》及其他相关问卷,自编“幼儿教师工作满意度问卷”。过程如下:研究者首先在CNKI学术搜索引擎上检索出近5年有关幼儿教师工作满意度的10篇论文,用德尔菲法分析出学者们关注的幼儿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内涵要素。然后,实地考察自贡市4区2县的幼儿园,咨询幼儿园内部人士意见,编制出包含35个问题的初步问卷。最后,由3名专家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评价,删除与研究问题相关度不高的问题,形成最终的调查问卷。
问卷主要涉及教师基本信息、工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工作考评、人际关系、工作吸引力、参与管理、自我发展和成就感方面。本研究对自贡市5所公立幼儿园、7所私立幼儿园各150名幼儿教师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3份,公立幼儿教师问卷136份,私立幼儿教师147份,其中有效公立幼儿教师问卷121份,有效私立幼儿教师问卷133份,问卷有效率分别为88.9%%和90.4%。运用SPSSl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公、私立幼儿教师在满意因子上存在差异。具体如下:
(一)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
表1.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
从表1可以看出,公立幼儿教师在各项福利待遇满意度方面普遍比私立幼儿教师高。在工资待遇与投入程度成正比问题上,私立幼儿教师持赞成的人数占18.5%,持否定的人数占55.6%,认为工作任务繁重的占了61.2%。公立幼儿教师在此问题上持赞成的人占21.2%,持否定态度的人占59.2%,认为工作任务繁重的占了55.7%。可以看出大多数幼儿教师都认为目前工作繁重,且工资待遇和投入程度不成正比。
(二)工作环境方面
表2.工作环境方面
从表2可以看出,公立幼儿教师对工作环境不满意的占32.7%,满意的占了32.1%,私立幼儿教师对工作环境不满意的占17.8%,满意的占39.9;38.9%的私立幼儿教师满意幼儿园提供的休息室、活动室和备课室,29.5%的公立幼儿教师对此满意;57%的私立幼儿教师认为幼儿园文化生活很丰富,30.2%的幼儿教师对此持肯定态度。以上对比说明私立幼儿园更为注重工作环境建设。
(三)工作考评方面
表3.工作考评方面
从表3可以看出,认为幼儿园考核教师标准公平、公正、公开的公立幼儿教师占61.2%,私立幼儿教师占57.5%;认为教师晋升全靠自身能力的公立幼儿教师占30.8%,私立幼儿教师占73.5%;对幼儿园目前的考核标准满意的公立幼儿教师占57.6%,私立幼儿教师占59.3%。可以看出在工作考评方面,公立和私立幼儿教师差别不大,持肯定态度的占绝大多数,但也应注意到有23.5%的公立幼儿教师对幼儿园教师考核标准公平、公正和公开方面持否定态度,公立幼儿园对此应加以重视。
(四)人际关系方面
表4.人际关系方面
从表4可以看出,赞同幼儿园人际关系相对复杂的公立教师占13.6%,而对此持赞同态度的私立幼儿教师占50.7%,可能和私立幼儿教师之间的相互竞争程度高有关,而公立幼儿教师因为工作稳定性高,教职工之间竞争程度相对较低。而在“人际关系好坏影响我的工作”这一问题上,公立和私立幼儿教师持赞同意见的比例差别不大,也说明了,幼儿教师对于人际关系影响工作基本持赞同态度。在人际关系满意度方面,公立幼儿教师的满意度明显高于私立幼儿教师。认为园领导经常充当人际关系协调者的私立幼儿教师高达56.9%,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私立幼儿园人际关系纷争较多,而不认为园领导经常充当人际关系协调者的公立幼儿教师占了67%,可能与公立幼儿园人际关系纷争少有关,也可能和公立幼儿园领导较少充当人际关系协调者有关。另外,41.2%的公立幼儿教师认为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领导和其他老师会来帮助我,38.6%的私立幼儿教师对此表示同意,但有37.5%的私立幼儿教师对此持反对意见,可能也和私立幼儿教师人际关系较紧张有关系。
(五)工作吸引力方面
表5.工作吸引力方面
从表5可以看出,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教师是一份有吸引力的职业的人数比例都不高,分别为14.5%和6.9%,而持反对态度的比例相当高,分别达到58.6%和82.5%,特别是私立幼儿教师比例相当高,可见绝大多数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教师地位不高;认为工作稳定的公立幼儿教师占了88.6%,而私立幼儿教师只占17.4%,有72.3%的私立幼儿教师认为工作不稳定,这和目前私立幼儿园教师流动普遍相一致。在是否愿意为幼教事业倾注努力这一问题上,41.5%的公立幼儿教师持肯定态度,但也有31.6%的人持否定态度,而私立幼儿教师在这一问题上持肯定态度的占27.8%,有50.9%的持中立态度,普遍反映了部分公立教师不满当前工作。在访谈中,不少私立幼儿教师提到只是把做幼儿教师当成跳板,有好的机会就会跳槽,可见,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有待提高。认为工作起来有热情和干劲的公立私立幼儿教师分别占24.2%和31.3%,而持否定态度的分别占41.2%和53.4%,由此可见积极性不高也是幼儿教师的普遍问题。
(六)参与管理方面
表6.参与管理方面
从表6可以看出,认为幼儿园领导经常听取教师意见的,公立和私立幼儿教师分别占16.6%和42.5%,而持否定态度的分别占71.5%和22.5%,可见在公立幼儿园,园领导听取教师意见的情况不容乐观,而私立幼儿园的情况较为良好,接近半数的幼儿教师认为园领导经常听取教师意见;每个教师都有提意见机会方面,公立和私立幼儿教师分别占14.5%和59.1%,持否定态度的分别占45.4%和6.9%,这反映了公立幼儿教师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机会不多,而私立幼儿园教师参与幼儿园管理方面情况较好;在参与幼儿园管理意愿方面,公立和私立幼儿教师分别占了59.3%和45.1%,可见幼儿教师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意愿都比较高。
(七)自我发展方面
表7.自我发展方面
从表7可以看出,对于每个教师是否有参与教科研机会方面,公、私立幼儿教师分别占71.5%和70.6%,但有13.7%的私立幼儿教师持否定意见,值得重视,说明幼儿园在教科研机会方面是开放的,但在访谈中普遍发现,幼儿园的科研机会本来就比较少;在幼儿园是否为教师创造外出进修机会方面,公、私立幼儿教师持肯定意见的分别占5.3%和4.1%,而持否定意见的分别占84.4%和89%,可见幼儿园在为教师创造进修机会方面做得非常不够,在访谈中,不少园长都认为幼儿园人手短缺,加之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为教师提供的进修机会本来就少;对于表现出色就会得到晋升机会,公、私立幼儿教师持赞成态度的分别占19.2%和66.2%,这个差距表明在私立幼儿园工作表现和晋升的相关度高,而在公立幼儿园还有其他因素左右教师的晋升,这和公立幼儿园人事制度有一定的关系。
(八)成就感方面
表8.成就感方面
从表8可以看出,对于是否在乎幼儿园获得的荣誉,公、私立幼儿园持肯定态度的教师分别占62.2%和61.2%,说明绝大部幼儿教师都有较高的集体荣誉感,但也要看到公立幼儿教师有22.6%对此持否定态度;对于在工作中有很大的荣誉感,持肯定意见的公、私立幼儿教师分别占65.6%和23.9%,而对此持否定态度的私立幼儿教师占45.2%,可见工作给她们带来的荣誉感不强,在访谈中,不少私立幼儿教师认为她们的工作并没能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对于幼儿园领导对每位教师的工作非常重视这一问题,公、私立幼儿教师分别占27%和17.5%,在对他们进行访谈中,不少公立幼儿教师认为不少领导对于他们的工作有不少非专业的干涉,而不少私立幼儿教师认为他们的教学自由被领导干预。另外,对于在工作中能否帮助其他教师解决问题方面,持肯定态度的公、私立幼儿教师分别占40.4%和20.1%,可见,大部分公立幼儿教师都愿意帮助其他人,而私立幼儿教师此指标较低可能与他们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有关系。
四、两类幼儿教师工作满意度因子差异
通过对公、私立幼儿教师在工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工作考评、人际关系、工作吸引力、参与管理、自我发展以及成就感等方面满意度进行调查,可以看出公、私立幼儿教师在以上八个方面的满意度有一些共同点,但也呈现一定的差异。
其共同点主要在于:普遍认为工作繁重,工资待遇和投入不成正比;工作环境满意度方面都较为一般;在工作考评方面,无论是对教师考核标准、晋升以及幼儿园各项考核标准满意度都比较高;对于工作吸引力方面,认为幼儿教师是有吸引力的职业的比例不高,且普遍认为幼儿教师社会地位不高,工作积极性也不高;公、私立幼儿教师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意愿比较高;在参与教科研机会方面,公、私立幼儿教师满意度较高,而普遍对幼儿园为幼儿教师创造进修机会方面持不满态度;公、私立幼儿教师普遍有较高的集体荣誉感,都对领导干涉其工作表示不满。
其差异主要在于:公立幼儿教师对各项福利待遇满意度高于私立幼儿教师;私立幼儿教师比公立幼儿教师对工作环境满意度高;认为个人晋升靠自身能力的公立幼儿教师所占比例不高,私立幼儿教师相对高一些;在人际关系方面,公立幼儿教师人际满意度明显高于私立幼儿教师;私立幼儿教师认为工作不太稳定;私立幼儿教师参与幼儿园管理情况好于公立幼儿教师;私立幼儿教师晋升和自身能力表现关系密切,公立幼儿教师晋升有其他因素影响;私立幼儿教师工作成就感不高。
五、建议与对策
管理的核心是调动人的积极性[2],针对公、私立幼儿教师在工作满意度上呈现的差异和共同点,应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提高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
提高幼儿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只有提高幼儿教师工资待遇,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并稳定现有的教师队伍,减少优秀教师的流失。这需要国家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针对私立幼儿园教师流动现象比较严重,造成教师工作不稳定,很难安心工作的现状,私立幼儿园经营者应能从长远看待人才培养,用好的待遇、和谐的人际关系,舒心的工作环境,以及有吸引力的发展空间来吸引并留住人才,而不是杀鸡取卵,追求短期效应。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加大对教师队伍的管理,特别是完善教师从业资格证制度。
幼儿教师待遇不高和目前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也有一定的关系。幼儿教师一直遭遇着身份的尴尬。[3]《教师法》明确规定幼儿园教师应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样的政治和经济待遇,然而,对于大多数编制以外的幼儿教师,她们的身份还未得到确认。目前,国家也应加快学前教育立法,对幼儿教师的社会保障、工资福利、职称评定等作出解答。[3]
坚持以人为本的激励策略。有效的激励机制既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师能力和素质,也能提高幼儿园教学质量,有效促进幼儿园发展。[4]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要求管理者应尊重广大教师的教学自主权,不做非专业性的干预,更多的是发挥管理者的非权力的促进作用,为教师创造条件。实行契约管理——不是以“管住”为目的,而是以“激发”为价值取向,建立激励型教师管理制度。[5]
针对广大幼儿教师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意愿,园领导应高度重视,改革教师参与管理的机制,发挥党组织、教代会和园务委员会等党群组织的作用,为幼儿教师参与幼儿园管理创设条件,认真听取幼儿教师的意见,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发挥教师队伍的积极性,提高教师队伍的主人翁意识。
教师个人发展应与幼儿园发展相统一,重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辛涛等人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工作价值与教师工作积极性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幼儿教师的工作价值与其专业成长关系密切,专业发展机会越少,则教育素质就会相对越低,工作价值也就越小,教学动机的强度也就越来越低;反之,享有的专业发展机会越多,则教育素质就会相对越高,工作价值也就越大,教学动机的强度也就越来越强[6],因此,除了完善常规的教研活动之外,还应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建立科研团队,提高幼儿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为教师创造进修的机会,做到“引进来,走出去”,提高幼儿教师的工作水平,以点带面,培养核心骨干教师,从而带动其他教师。
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环境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说过“人的行为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7]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默默地影响着人的性格、爱好、情趣、才能等。[8]幼儿园,特别是公立幼儿园的工作环境创设应加大力度,比如为教师提供用餐的方便,提供备课室、休息室和活动室等,订阅相关的幼教杂志、书籍,以便教师随时翻阅。不应以资金短缺为由,不去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改善校园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教师对幼儿园的价值认同感和归属感。
公立幼儿园还应在教师职称评审、晋升方面进行改革。教师的考核是教师管理中日常化、基础性的工作,教师考核制度是教师管理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表现,更是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有效制度保障。[9]以能力导向作为晋升的主要依据,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做到任人唯贤、人尽其才,力求让合适的人才在合适的岗位发挥最大的效用。对私立幼儿园而言,应改革教师评价机制,避免因为同事之间的竞争而导致人际关系敏感、紧张,努力形成良性竞争。
[1] 张燕.学前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杜燕红编.学前教育管理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2.
[3] 郭莉.促进学前教师队伍合理流动的制度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11).
[4] 曹文静.我国幼儿园教师激励机制构建研究[J].知识经济,2012(15).
[5] 罗树岗.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民办学校教师管理制度初探[J].中小学管理,2006(1).
[6] 王梅.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效能感、教学动机和职业紧张应对的影响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集,2004.
[7] 张媛.民族地区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集,2011.
[8] 张民.幼儿园教师激励机制的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集,2006.
[9] 张媛,邢利娅.激励策略在幼儿园教师管理中的运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