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生存:“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时态
2013-08-15程婧
程 婧
(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2008年,我国高校已经开始迎接“90 后”的新一代大学生。一个时代的青年有一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不同时代特征造就不同特征的大学生群体,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90 后”大学生网络化生存的关注已经成为现实的必然选择,在互联网飞速发展时代所浸润成长的“90 后”大学生,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所彰显出来的新变化,已不可避免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面临的新课题。
一、“90 后”大学生的网络化生存
随着网络实名制的推进,虚拟空间正在成为真实生活的一部分,网络将让民众有条件实现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自从1987年9月14日,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发出了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the Great Wall,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world”(越过长城,我们能达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国人完成了对互联网的第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触碰。随后的短短几年里,我国网民的数量从开始的仅几百万,迅速膨胀发展到几亿人。2010年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了《第2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手机网民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半年内新增4334 万,达到2.77 亿人,增幅为18.6%。而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95 亿人,其中74%的青少年使用手机上网。大学生已经成为“网上的一代”,网络化生存已经成为“90 后”大学生重要的生活方式。网络语言、网络游戏、网络学习、网络恋爱、网上开店等各种热点层出不穷,网络已经改变“90 后”大学生的交流方式、娱乐方式,也改变了“90 后”大学生的学习方式。
网络化生存是“90 后”大学生社会思潮反哺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网络让成人世界惶恐不安,但年轻的“90 后”大学生们却乐此不疲。网络将会在大学生们的生活中占据其他方式所不能比拟的重要地位。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虽然“网上的一代”未必是“未来的一代”,但“未来的一代”一定是“网上的一代”,我们不必谈“网”色变;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督与引导。应对网络化的迅猛发展,我们首先要建设一大批反映主流价值观的专题网站。这个领域,社会主义不去占领,非社会主义的一定会去占领。为大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互联网信息是引导大学生思潮的首要工作;其次是加强网络舆情传播规律的研究,增强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对网上的信息传播建立动态监控和主动干预的机制,防患于未然;最后,要拓展校园网的信息提供、学习生活服务、互动平台等功能的建设,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优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环境。
二、“90 后”大学生的网络化生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鼓励“90 后”大学生的网络公民意识的成长
随着网络公民社会逐渐崛起,“90 后”大学生的网络公民意识也在逐渐成长。“在互联网世界里,每一个平凡的网民都是不平凡的,都是独一无二的,大家用热情和才智共同创造了互联网的兴盛与精彩。”这是首个网民节上发出的一封致3 亿网民的公开信中的表述。这种网络公民身份认同的形成,来源于近几年来互联网上层出不穷的“网络事件”。网络社会总体呈现的还是积极一面。从“邱庆枫事件”中单纯的利用互联网表达公民态度,到“孙志刚事件”中网络舆论的呼声最后促成《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互联网在民主监督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今,网络成为直通车,成为投票箱,成为民生讲坛。随着网络实名制的推进,虚拟空间正在成为真实生活的一部分,网民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网络使民众有条件实现公民的权利与义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鼓励和支持“90 后”大学生的网络公民意识的成长,要以此为契机,锻造和培育“90 后”大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在我国,现代公民意识不仅包括国家意识和社会主义意识,还包括法律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现代的竞争意识和公民主体意识等。这些意识正在“90 后”大学生群体中得以逐步确立。“90 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具有学法、知法、守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特别是维权意识强烈,懂得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他们还以实际行动充分诠释了社会公益意识和志愿服务精神,而这正是一种现代社会公民才能具有的自我意识,是一个社会发展层次和文明程度的标志。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化解“90 后”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综合症
计算机和网络的迅速发展,给人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休闲娱乐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种种负面影响,其中之一就是网络成瘾问题。网络成瘾被多数学者认为是一种不亚于酗酒和赌博成瘾的心理障碍,甚至被定义为精神疾病。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近年来波及到高校。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09年2月1日发布《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9)》显示,根据实地调查结果,目前,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约占14.1%,人数约为2404.2 万,这一比例与2005年基本持平。在城市非网瘾青少年中,约有12.7%的青少年有网瘾倾向,人数约为1858.5 万。
18- 23 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15.6%)最高,其次为24- 29 岁的网瘾比例(14.6%)以及13-17 岁的网瘾比例(14.3%)。与2005年相比,13-17 岁年龄段的网瘾青少年比例有所下降,18-23 岁年龄段的网瘾青少年比例有所上升。自我评价学习成绩越不好的在校学生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越高。认为自己“成绩较差”的学生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达到28.7%,认为自己“成绩一般”的学生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为14.5%。而自我评价“成绩很好”和“成绩较好”的学生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均在11%左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90 后”大学生的网络成瘾,要多层次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立体支持系统。首先是心理咨询专家。心理咨询专家是多层次构建大学生危机干预立体支持系统的关键,高校心理咨询专家为高起点、高水平地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了有力保障。其次是学生政工队伍。高校学生政工队伍是多层次构建大学生危机干预立体支持系统的重要基础,因为他们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第一道防线。高校要重视对学生工作干部,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使他们在日常思想教育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最后是其他人员。对教师、学生骨干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和讲座,使他们掌握与大学生互动和提供服务的态度和技巧,具备心理危机识别意识和能力,增强主动关爱学生的意识。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90 后”大学生网络健全人格的构建
大学生网络人格失范主要是网络虚拟社区所诱发大学生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由于网络传播具有匿名性,为一些人传播不负责任的信息,甚至进行人身攻击提供了便利条件。人们处在现实社会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规范中,现实的规则对个体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在网络中,由于每个人均是符号式的存在,主体行为往往在虚拟实在的情形下进行。一个人在网上往往缺乏诚信,不去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反而滥用这样的权利。特别是大学生由于心理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往往辨别力较差、意志力不强,自制力较差,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和抗诱惑能力较弱,在五光十色的网络文化面前很难固守良知、把握方向。因此,互联网的隐匿性造成大学生的诚信约束力和意志力的弱化,是目前大学生网络人格失范的根本原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90 后”大学生构建网络健全人格。我们可以套用七种西方人格理论家关于健全人格的模式,即阿尔波特的“健康成熟的人”;罗杰斯的“功能完善的人”;弗洛姆的“创造性的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荣格的“个体化的人”;弗兰克的“超越自我的人”;皮尔斯的“此时此刻的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人性持乐观的态度,认为人能够而且必须超越生物本性和环境特征,相信人自身中有扩展、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潜能,而且这些潜能的实现就成为健全人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90 后”大学生构建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所展示的全面的人格,实现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和审美各要素完美的统一、平衡、协调,最终到达健全人格的理想状态。
[1](美)舒尔茨.成才心理学[M].李文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2]张瑜.试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演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
[3]李玲.“90 后”大学生与高校德育途径[J].新学术,2008,(4).
[4]郭中然.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干预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