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编辑传播史大事年表(明清时期1368-1911年)

2013-08-15梅焕钧

泰山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成书

梅焕钧

(泰山学院 学报编辑部,山东 泰安 271021)

在中国编辑传播史上,编辑家的编辑作品和编辑思想学说,深刻地影响着和导向着中国古代编辑出版传播业的发展趋势,为中国编辑出版传播业的创新发展和发达繁荣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其思想学说的博大与精辟在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于编辑家的研究,在我们没有从编辑学、出版学或者出版传播学的理论视角进行审视时,他们也曾是其他学科领域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文献学家、目录学家、藏书家、农学家等等,而当我们从编辑出版学的角度对这些人物的编辑学术活动、思想理论成果和编辑成就进行衡量时,他们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中国编辑传播历史上杰出的编辑家。因为他们在从事编辑实践的过程中,不仅编辑了具有传世价值的作品,而且在编辑实践活动中也创立了或者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编辑思想理论和学说,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不断地推动着中国编辑事业走向发达和繁荣。编辑家的历史活动是编辑史的灵魂和研究的重要内容,可以说,一部编辑史就是编辑家们与其他编辑者共同创造的历史,他们的编辑活动不仅拓展着编辑实践的空间和传播着知识信息,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编辑思想理论和方法,有的至今仍具有参考价值,对于今天的编辑工作者仍具有借鉴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对于历史上编辑家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对明清时期(1368-1911年)的编辑传播著作作了分析梳理。

一、明代的编辑出版成就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 是年八月,“除书籍、田器税”(《明史·太祖二》),免除书籍税对于编辑出版传播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 宋濂等编纂的《元史》成书。该书编修进行了两次,第一次是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命修《元史》,以宋濂等为总裁,第二年二月以元十三朝实录和《经世大典》为基础开始编纂,至八月成书,共159卷,历时188天。因顺帝一朝无实录和资料,又命欧阳佑等12人去北平等地采集遗事,以备续编。第二次编修在洪武三年(1370年)二月开始,七月成书,历时143 天完成了顺帝朝历史的纂修。前后两次修编共331 天。宋濂将两次所编合在一起,共计210卷,其中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记载了元太祖铁木真称成吉思汗(1206年)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160 多年的历史。该书属于纪传体断代史,本纪部分除顺帝朝外多采自元十三朝实录,其可信度高;志的编辑内容也很丰富,史料价值高的如《天文志》、《历志》、《地理志》、《河渠志》等。但编辑时间短促,纰漏较多,故解缙奉命撰写《元史正误》,参与编辑者朱佑也写有《元史补遗》。清末对《元史》又进行补阙和订正,编写了不少订补《元史》的书籍,近代人柯劭忞以《元史》为底本,运用明清时期元史研究的新成果,参考《元经世大典》残本、《元典章》、《蒙古史》(法国人多桑著)等书籍,历时30 多年,于1920年重新编辑了257卷的《新元史》。

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 朱木肃等编辑的《救荒本草》、《普济方》成书。《救荒本草》是朱木肃等编辑的我国第一部野生植物救荒书籍,编选灾荒之年可食用的植物414 种,其中276 种属于新增,图文并茂,也是一部药食两用的植物学著作、图谱,在医药学、农学和植物学上占有重要地位,20 世纪30年代被译成英文在海外传播。《普济方》是我国古代最大一部方书,分1960 论、2175类、778 法,收方61739,集15 世纪以前方书编辑之大成。

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 解缙主编的《永乐大典》成书。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命解缙等编辑大型类书,解缙召集147人于第二年十一月编成《文献大成》,成祖鉴于该书所纂尚多未备,于永乐三年(1405年)命姚广孝、郑赐、解缙为监修重加编纂,永乐五年成书定名为《永乐大典》,22877卷,目录60卷,约3.7 亿字,收编各类典籍十分丰富,是我国历史上最大一部类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核查时,《大典》已有1 千多册散失,近代咸丰年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大典》损失严重,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该书大部被焚,所剩者也多被侵略军劫走。

明成祖永乐十四年(1416年) 杨士奇、黄淮编辑的《历代名臣奏议》成书。该书为奉敕编辑,350卷,分类64 门,编选上起商周,下至金元历代的名臣奏议,历代典制沿革之由,政治得失之故,实可与《通鉴》、《三通》互相考证,编成后刊印数百本颁诸学宫,书板藏于禁中,世颇稀有。该书编辑为“古今奏议之渊海”(《四库全书提要》)。

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 重辑《道藏》。按《千字文》编次,自天字至英字,至正统十二年(1447年)刊成5305卷《道藏》,颁天下道观。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又编辑《续道藏》,自杜字至缨字,5485 册,按《宋藏》进行编辑分类。熹宗天启六年(1626年),道士白云霁编撰《道藏目录详注》4卷,分道教之书为7 部、12 子目,对道书要籍每条都作了简单的编辑解题。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年) 徐溥编纂的《明会典》成书。该书编纂始于弘治十年(1497年),弘治十五年(1502年)修成,正德四年(1509年)重新校订刊行,180卷。嘉靖八年(1529年)续编得53卷,未刊。万历四年(1576年)又续编,万历十五年(1587年)成书,228卷,题申时行等撰。该书编辑按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诸司职掌》,参考当时的律令典章等书编辑而成,体例以六部为纲,分述各行政机构的职掌和事例以及冠服礼仪,并附有插图,多为《明史》诸志未详或未载文者。

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 江瓘编辑《名医类案》大约成书。该书是一部医案资料空前的专辑,历时20年,所采上自秦越人淳于意,下至元明名医治验方论,把历代医家的验案和经史百家记载较重要的医案精心收集,分类编辑,并附有编者辨证性的评议。江瓘编辑此书未成去世后,其子江应宿又用了19年时间补充和续编而成。全书12卷,编辑分类205 门,所编辑的大部分医案包括病情和治疗方剂,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清朝魏之琇又在此书的基础上补充了《名医类案》,增添其他医家医案,重加校订,按病证分类编辑为《续名医类案》,刊刻于1770年,迄今仍比较流行。

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 徐春甫编辑的《古今医统大全》成书。该书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医学全书,100卷,辑录了230 多部经史书中的医药资料,分类编辑而成,包括《内经要旨》、历代医家传略、名家医论、脉法、运气、经络、针灸、本草、养生、临证各科证治和医案等,是一部基础理论和临证各科兼有的统编性质的大部头医学全书,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至万历二十三年(1559-1595年) 周弘祖编辑的《古今书刻》成书。周弘祖1559年中进士,《千顷堂书目》记载该书为2卷,各府州县及石刻各4 册。本书编辑内容分上下两编,上编收录各省所刊古籍,是出版目录,对板刻源流和书籍存佚研究具有参考价值;下编编录各省所存石刻,为金石目录。书目文献编辑按地区分类,颇具新意。

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 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成书。该书编写始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800 多种文献书籍,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3 次大的修改,历时27年成书。该书52卷,分16 部62 类,共收药1892 种,附方11096 首,插图1160 幅,系统地记载了各种药物的知识,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纠正了以往本草书中的一些错误,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献,对16 世纪以前我国药物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和总结,是我国药物学编辑史上的里程碑。到清朝,赵学敏经过30 多年的努力,于1765年编撰成了《本草纲目拾遗》,10卷,收录了《本草纲目》未载的药物,或已载而需要给以补充的药物,分类18 部,共计收入药物921种,其中716 种为《本草纲目》所未载,161 种属于对《本草纲目》所收药物的补充内容,该书是继李时珍后对药物学的又一次总结。

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年) 胡应麟的《四部正讹》成书。《四部正讹》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辨伪书的著作,3卷,提出了考辨伪书的8 条法则,建立了辨伪学的基本理论。万历十七年(1589年),他的《经籍会通》成书,4卷,对历代书籍编辑的源流、散失混杂、刻印收藏等进行了较系统深刻的研究,是一部编辑传播史的重要文献。

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 王肯堂、吴勉学编辑的《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成书。该书是一部医学丛书,共汇刻了44 部重要医学书籍,其中辑录了自《内经》起到明代历代医家的重要医学著作,是比较有影响的一部医学丛书。此外,王肯堂在1602-1608年编撰了《证治准绳》120卷,内容包括杂病、类方、伤寒、疡医、幼科、女科,又称为《六科准绳》,历时11年编成,资料翔实,采摭繁富,每证引述《内经》、《伤寒杂病论》和金元医家学说并结合自己的论述辨别异同,“条理分明,具有端委,故博而不杂,详而有要……该博精详,世竞传之……为医家之圭臬矣”(《四库全书提要》)。

明兴宗泰昌元年(1620年) 祁承业的《澹生堂藏书目》编成。该书目是其私人藏书的编目,14卷,收书9 千多种,10 多万卷。在编辑整理所藏图书中,提出了审轻重、辨真伪、核名实、权缓急、别品类的5 条原则,并将书目编辑分类的理论和方法概括为因、益、通、互4 个字。

明熹宗天启年间(1621-1627年) 冯梦龙编辑的“三言”(又名《古今小说》)刊行。“三言”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编录小说100 多篇。

天启元年(1621年)编辑出版家毛晋汲古阁刊刻《苏米志林》,其编辑出版事业延续至清代,成就卓著。

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年) 智旭开始编辑《阅藏知津》。他鉴于“历朝所刻藏乘,或随年次编入,或约重单分类,大小混杂,先后失准,致使欲展阅者茫然不知缓急可否。故诸刹所供大藏,不过缄置高阁而已,纵有阅者,亦罕能达其旨归,辩其权实”。于是他历时20年,于1651年编成了佛典目录,改进佛书的编辑分类,合单本重本于一处,使一经不分散数处,以符号判别书之优劣缓急,指导读者选读。

明思宗崇祯十年(1637年) 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成书。该书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的百科全书,18卷,图文并茂,编选的内容涉及农业和手工业部门的生产技术和整个过程。该书刊行后,在海外广泛传播,先在日本翻刻,1869年法文摘译本刊行,后又翻译成德、日、英多种文字在海外传播。

明思宗崇祯十一年(1638年) 陈子龙主编的《皇明经世文编》成书。该书508卷,选取了从洪武至崇祯420 多人文集和奏疏中有关议论军事、形势、财政、边防、礼仪、赋役、刑法、农事、海运、水利、财政、科举等内容编辑而成,所编文章基本保持原貌,以明治乱、详军事为主。编辑以人为纲,按年代先后为次序,对作家分卷编次,正编选录了从宋濂到陈组绶425人的文章,补遗部分编辑了何起鸣到钱楩等5人的文章,是一部治国型的经世文编。

明思宗崇祯十二年(1639年) 徐光启编撰的《农政全书》成书。该书是一部集我国古代农业科学大成的著作,在徐光启生前(1633年去世)已编成,但未最终定稿,后经陈子龙等增删而成。60卷,编辑分类12 项,选编了很多前人和当代的农业文献,并附有编者的见解和评论。徐光启自己撰写的6 万多字建立在亲自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也具有较强的科学价值。

二、清代的编辑出版成就

清圣祖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 黄宗羲编纂的《明儒学案》成书。该书的编辑首开学案体编辑体裁之先河,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学术思想史著作,62卷,分立19 个学案,多采集明代讲学诸人的文集和语录,卷首的《师论》类似总论,以下为各学案。共记述了200 多人,其编辑体例为后世所仿。如208卷的《清儒学案》,记述人物1169人。

清圣祖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 张璐编辑的《张氏医通》成书。该书是私人编辑的医学丛书,16卷,取历代名家方论汇次成编,体例仿王肯堂《证治准绳》,结合自己的临证实践分门别类阐述,每门附治验和处方,内容丰富,流传广泛。

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 朱彝尊编辑的《经义考》成书。该书搜罗丰富,300卷,为两千年来说经之书的总汇。该书边修订边刊印,经过三次刊印,于朱彝尊身后的乾隆二十年(1755年)全部刻完,定名为《经义考》,分为26 类,是一部空前的经学编辑目录。

清圣祖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彭定求等编纂的《全唐诗》成书。该书是汇编唐代诗歌作品的总集,900卷,收录了2200 多家的48900 多首诗,附有五代词。编辑体例以作者时代先后为序,编有作者小传,搜罗宏富,对唐代诗歌的编辑整理进行了高度的总结。此书以明人胡震亨的《唐音统签》和清人季振宜的《唐诗》为底本,对内府所藏唐人诗集等在增补校订的基础上编辑而成。

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 陈梦雷主编的《古今图书集成》成书。该书是我国现存的最大、体例最完善一部类书,陈梦雷编辑时名为《古今图书汇编》,康熙帝又派人增编更名为《古今图书集成》,雍正即位后陈梦雷被谪戍塞,由蒋廷锡重新编次整理成1 万卷,凡例47 条,正文部分6 编32典,6109 部。

清高宗乾隆四年(1739年) 张廷玉等编纂的《明史》成书刊行。该书是二十四史中编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史书,若从顺治二年(1645年)下诏编修《明史》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二月完稿,则长达91年;若至乾隆四年(1739年)刊印完毕,则长达95年。参与编辑者多达二三百人。该书是历代设馆编修史书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全书232卷,其中本纪24卷,志75卷,表13卷,列传220卷,记载了洪武元年(1368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277年的历史,该书史料丰富,可信度高,对于歧说难定是非者,编者采用存疑互见的编辑方法,由读者自定。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也较客观。

清高宗乾隆七年(1742年) 吴谦等编纂的《医宗金鉴》成书。该书为清政府编纂的医学丛书。吴谦等人受命于1739年开始对18 世纪以前历代重要的医学著作进行校订、删补和节录编辑,于1742年编成了90卷的《医宗金鉴》,分为15门,包括医学理论、诊断、各科证治、方剂、针灸和运气等,全书编辑内容丰富完备,叙述系统扼要,各科均以歌诀体裁编写,易学实用。1749年起,被清太医院规定为医学生教科书。

清高宗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三通馆臣”编辑的《续文献通考》成书。该书编纂始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历时21年修成,250卷,上起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下至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汇编了宋、辽、金、元、明400 多年的事迹和议论,与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相衔接。乾隆三十二年至四十八年(1767-1783年)编辑成了《续通典》,150卷,上起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下至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记载了唐后期到明末近900年间的典章制度,与杜佑的《通典》相衔接。乾隆三十二年至乾隆五十年(1767-1785年)编辑成了《续通志》,640卷,与郑樵的《通志》相衔接。

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章学诚开始撰写《文史通义》。此书是继《史通》之后另一部重要的编辑理论名著,写作时间直至他去世(1801年),长达30年,该书没有一定的体例,各篇之间联系不大,主要兼论文史,故名。其名著《校雠通义》约编写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成书于1779年。另外他编的《史籍考》、《湖北通志》都很有名。

清高宗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设四库全书馆,发凡起例,制定编辑方案。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编成《四库全书》,这是我国历史上编辑的最大一部丛书,收书3457 种,7970卷,存目之书6766 种,93556卷,分装36000 多册,书编成后又缮写7 部。纪昀对每书的编辑提要删定润色,冠于诸卷之首,并汇编为《四库全书总目》200卷。

清高宗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编辑成了《清通典》(原名《皇朝通典》)100卷,编辑分类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9 门,各门子目根据当时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清通志》(原名《皇朝通志》)126卷,编辑体例仿《通志》,但省去了本纪、列传、世家、年谱,仅存二十略(但细目与内容有所增减);《清文献通考》(原名《皇朝文献通考》)300卷,体例与《续文献通考》相同,在马端临的24 门之外又增加了群祀和群庙,共26门,各门子目根据清代制度有所增加。上起清初开国(1616年),下至乾隆五十年(1785年),记载了其间170年的典制历史。到清末民初,刘锦藻编撰了《续清文献通考》(原名《皇朝续文献通考》),400卷,1921年成书,上起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下至宣统三年(1911年),与《清文献通考》相衔接,在《清文献通考》26 门外新增外交、邮传、实业、宪政4 门,共有30 门。各门子目有所增加,共136 目。

清高宗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唐大烈主编的《吴医汇讲》杂志问世。该杂志创刊于1792年,至1801年共出版11卷,每卷合订为一本。这是中国最早的中医杂志,也是中国期刊编辑传播史的开端,该刊类似年刊。编辑特点:一是内容广泛,“凡属医门佳话,发前人所未发,可以益人学问者,不拘内、外、女、幼各科,无不辑入”(该杂志“凡例”)。二是对于不同观点的医学论述,言之有理者均采用刊出;三是文章的编排顺序不按作者年龄老少和地位高低,文稿“随到随镌”。如叶桂的《温证论治》、薛生白的《日讲杂记》都是先在该杂志刊出的。

清仁宗嘉庆十九年(1814年) 董诰主编的《全唐文》成书。该书是一部断代文学作品总集,历时7年编成,1000卷,内容以唐代文章为主,兼采五代十国作品。

清仁宗嘉庆二十年(1815年) 传教士主办和编辑的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创刊。一般认为这是第一份中文期刊,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海峡创办,向中国介绍西方的情况,月刊,至1821年停刊,共出7卷,最初每期印刷500 份,后增至2000 份。中国最早的基督教徒梁发帮助刊印,发行范围除南洋华侨外也秘密运到广州和澳门等地。

清仁宗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 传教士马礼逊翻译的《新旧约全书》出版。该书是历史上最早的圣经中译本,在马六甲出版后传播到中国。马礼逊是第一个将基督教会部原始教义由《新旧约全书》(初定名为《神天圣书》)传播介绍到中国的人。郭实腊在1827年来华后,修订马礼逊翻译的圣经,把《旧约》译为《旧遣诏圣书》、《新约》译为《旧世主耶稣新遣诏圣书》。洪秀全1851年把《新约》、《旧约》合刊为《新旧遣诏圣书》。

清宣宗道光六年(1826年) 贺长龄、魏源等编辑的《皇朝经世文编》成书。该书由清初至道光三年(1823年)以前2100 多篇官方文书、论著、奏疏、书札等汇编而成,120卷,书前编有约700人的作者小传,编辑分类为学术、治体、吏政、户政、礼政、兵政、刑政、工政8 个部分,65 个子目,道光七年(1827年)刊行。在该书编辑的影响下,后又编辑了多种以实用为主、切中时务的经世文编。如《皇朝经世文续编》就有两种,一为盛康编辑,收录了从道光到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期间的奏稿、论文1900 篇,120卷,编辑体例与《皇朝经世文编》相同,附有550人的作者小传;另一本为葛士浚编辑,主要收录同治至光绪初年约1400 篇文章,在《皇朝经世文编》的体例外,增加了洋务,共为9 个部分,65 个子目,选文偏重于张之洞一派的文章。陈光倚编辑的《皇朝经世文三编》80卷,收录了1888-1898年间的文章约600 篇,在洋务部分中编录了不少论及国外事务的经世文章,其他部分也收编了有关西洋文化和近代工业的文章,编辑体例基本沿袭《皇朝经世文编》和《续编》。

清宣宗道光八年(1828年) 《天下要闻》杂志创刊。传教士麦都司在马六甲创办的《天下要闻》,是采用铅活字印刷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杂志。

清宣宗道光十二年(1832年) 传教士裨治文主编的英文版《中国丛报》在广州出版。该报旧译名《澳门月报》,每月1 期,每年1卷,从1832年5月创刊到1851年12月停刊,共出版20卷。初由马礼逊倡议创办,经费和印刷场地由广州美商孚洋行老板奥立芬提供,并借用了美国公理会运来的印刷设备。第1 期印刷400 份在南洋、广州、澳门发行。该报发行对象是欧美各国政府、商业团体以及在华的外侨和南洋的传教士。这份报纸对于鸦片战争前后20年间中国社会的调查资料、外国人在华的活动,鸦片战争爆发前后的经过以及中外关系等有详细的记载。林则徐1839年在广州主持编译《澳门新闻纸》,不少材料来自该报,这是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16 种报刊中最具影响的一种。

清宣宗道光十三年(1833年)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广州编辑出版。该杂志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期刊,由德国传教士郭实腊编辑,刊登有西方宗教、政治、商业、科学等方面的内容。1834年迁至新加坡,1835年冬移交“实用知识传播会”,1837年停刊。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1834年) 严可均编辑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成书。该书是一部通代文学作品全集,编辑始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历时27年成书,476卷,分编为15 集。

清宣宗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英国传教士麦都司在上海创办墨海书馆。该出版机构汇集了英美传教士和中国学者(如李善兰、王韬等),在编译传播西方科技文献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出版科技书籍也是该书馆的特色。其所创办的《六合丛谈》(1857年创刊),是上海第一家中文报刊,是英美传教士向中国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早期报刊。

清宣宗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吴其浚编著的《植物名实图考》成书。该书参考古今经史子集书籍800 多种,在综合过去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和提高,体例仿照传统的《本草》,分类方法与《本草纲目》相似,38卷12 大类,记载植物1714 种,比《本草纲目》增加了519 种,纠正了一些本草家的错误,图文并茂,附图精确,是一部很有价值的药用植物学专书。

清文宗咸丰二年(1852年) 魏源编辑的《海国图志》成书。该书集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西学研究之大成,汇编的资料来自于林则徐的《四洲志》手稿、战前中国人介绍西方的作品(如《海录》、《海岛夷志》等)、当时外国人介绍西方史地的著作。88 万字,百卷本,有75 幅世界各国地图,42 页西洋船炮图,介绍西洋各国历史、地理沿革和概况的内容达66卷。该书提出了著名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影响近代中国向西方探求达半个世纪。该书出版后先在京城和各省官员中传播,发挥了外交工具书的作用;由各省重刻的10 多个版本,对西洋知识在民间的广泛传播也起了重要作用。1851年该书传播到日本,其翻译、训释、评论、翻印也风靡一时。

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年) 京师同文馆成立。这是中国第一所外语学校,1888年设立翻译处,至1901年该馆归并京师大学堂,其翻译的书籍有200 多种,编译传播的大部分是介绍西方政治、法律、史地和制度的图书,自然科学的占230种。影响较大的是丁韪良的《万国公法》(1864年出版)。

清穆宗同治三年(1864年) 金陵书局创立。太平天国以后清廷在全国建立官书局,编辑出版经史图书,传播旧学。到戊戌变法前各省官书局的设立,江苏、河北各四处,浙江、广东、湖南各两处,四川、湖北、江西、山东、山西、贵州、云南各一处。南京金陵书局是创立最早的官书局,光绪初年更名为江南书局,1901年合并到江楚编译局,编辑出版60 多部经史书籍。其他有名的还有:浙江书局1867年在杭州创立,1909年并入浙江图书馆;湖北崇文书局1867年在武昌建立;江苏书局(苏州书局)1868年在苏州建立;淮南书局(扬州书局)1868年在扬州创立,1907年并入江楚编译局;广雅书局1887年在广州创建,1904年停办。

清穆宗同治四年(1865年) 江南制造局成立于上海。1867年合并上海广方言馆设立译书馆后开始翻译西书,1871年开始出版图书,到1905年翻译出版图书178 种,大多数是西方自然科学书籍,是当时翻译出版和传播西方科技文献的一个编辑出版中心。

清穆宗同治十年(1871年) 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刊行。马国翰在考证、校勘和搜集古代文献方面颇有成就,其藏书楼“玉函山房”藏书达57000 多卷。该辑佚书在其去世前(1857年)未刊行,后有各种版本,内容有所增加,所辑的佚书之前有撰者事略和该佚书源流的叙述,佚书之后附有古今诸家的论说和研究情况介绍。该书在清代辑佚书中以搜罗完备,卷帙繁富著称,反映了清代辑佚的卓越成就。

清穆宗同治十二年(1873年) 《西国近事汇编》创刊。在洋务运动时期,江南制造局翻译馆除了翻译出版科技书籍外,又编译出版了报道国际信息的《西国近事汇编》,1873年4月24日创刊,季刊(按春、夏、秋、冬四季出版),历时26年,至1898年停刊,共出版104卷(350 多万字),每期页码大多65-85 页(少者26 页,多者达151 页)。这是一份报道国际时事政治的刊物,先后报道了欧、亚、非、美、澳(大洋洲和南太平洋岛屿)近百个国家、地区的情况,该刊是洋务派创办的惟一一份人文期刊,由傅兰雅任主编,是19 世纪后期中国官方编辑出版的博采百家、中西荟萃和侧重于国外情况报道的一份大型文摘刊物。

清德宗光绪十三年(1887年) 英美传教士创办的广学会在上海成立。广学会是英美传教士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初名“基督教及普遍学识传布会”(又名“同文书会”),1892年更名为广学会,主要成员有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林乐知、李佳百等。1891年起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主持该会,其主要活动是翻译书籍和办报,这个教会译书机构与清朝的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并称为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的三大译书中心。该学会创办30 多年,出版书籍246 种,73 万多册,非宗教的图书居多,大部分是介绍西方法律、政治、教育、实业、天文、地理、博物、理化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图书,有的被选为当时学堂的教科书,其他书籍公开发行,传播面广。1868年林乐知在上海创办了广学会的会刊《万国公报》(原名《中国教会新报》,1874年更名),是英美传教士传播西学的主要阵地,是一份含宗教、政治、科技和社会生活内容的综合性报纸,1883年曾中断,1889年复刊后成为广学会的会刊,发行量由1876年的1800 份,增至1897年的5000 份,1898年高达38400 份。该报纸对戊戌变法运动具有深刻的影响。1907年因林乐知病逝而停刊,出版时间长达34年。

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维新派编辑大型西学丛书。从1895年到1900年,维新人士对当时和以前报刊介绍西学的文章和新译、旧译的西书加以汇编,出版了一批西学丛书,如《西学大成》(1895年)、《西学富强丛书》(1896年)、《西政丛书》(1897年,梁启超)、《西学通考》、《古今算学丛书》、《通学斋丛书》、《科学丛书》、《农学丛书》等。维新派主办的报刊主要有强学会办的《中外纪闻》。1895年8月强学会在北京成立后创办《万国公报》,双日刊,因与传教士的《万国公报》重名,从第46 期起更名,由梁启超、麦孟华负责编辑,传播西学、提倡变法,5 个月后清廷解散了强学会。1895年维新派在上海创办强学分会,并又创办《强学报》,后被封闭。1896年维新派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杂志,梁启超主笔,发行量和影响较大。此外还有《知新报》(康广仁主笔),《湘报》(江标、唐才常主笔),《国闻报》(严复主笔),《利济学堂报》(陈虬主笔),《经世报》(章太炎主笔)。

清德宗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梁启超编制的《西学书目表》成书。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图书目录编辑分类的奠基人。1896年初他撰成《西书提要》,10月扩充成《西学书目表》4卷,分3 大类(西学、西政、杂类)28 小类,系统总结了1895年以前翻译西学书籍的成果。编辑著录格式为:书名、撰译人、刻印处、本数、价值(即定价)、识语,每一小类都有编者简要的序言,“识语”介绍书的用途和内容深浅等。该书目表的编制打破了四部分类法,创造了类似于自然科学的西学类目,类似于社会科学的西政类目和综合性图书的杂类,引导学术编辑分类由古代向近现代科学分类转化,反映了图书目录编辑分类取得的新成就,也为20 世纪初西方分类法在中国的传播和新的编辑分类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该表后附的《札记》一卷《读西学书法》,详细叙述译书原委和各科图书之间的联系、译笔优拙,与表格著录图书相互依托,方便读者。其编辑分类体例和目录编辑思想被后人借鉴吸收,并影响了徐惟则《东西学书录》(1899年出版)以及近代中国图书编辑分类目录学的产生。国学方面图书目录编辑有名的还有龙启瑞的《经籍举要》,张之洞的《书目答问》等。

清德宗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商务印书馆创办于上海。1902年张元济进入商务后历任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董事长,是一位著名的编辑出版家,他坚持兼收并蓄的出版原则,编辑出版了一大批古籍,如《四部丛刊》、《续古逸丛书》、《百衲本二十四史》、《丛书集成初编》等。

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大清印刷物专律》颁布。戊戌变法后杂志和报纸媒体迅速发展,1906年7月颁布了《大清印刷物专律》,共6章(大纲、印刷人等、记载物件等、毁谤、教唆、时限)41 款,由商部、巡警部和学部共同拟定。规定无论承印何种文书图画的印刷人须到京师印刷总局注册,否则罚款150 元以下,或监禁5 个月以下,或罚款监禁并科。要求印刷出版物须明白“印明印刷姓名及印刷所所在”,贩卖或分送未印明印刷人姓名和印刷所所在者,罚款百元以下,监禁3个月以下,或两者并科,并将此印刷物一律充公或销毁。若印刷出版物“令人阅之有怨恨或悔慢,或加暴行于皇帝皇族或政府,或煽运愚民违背典章国制”,逮捕法办,处以10年以下监禁,罚款5 千元以下,或两者并科,再犯者加倍。同年又颁布了《报章应守规则》9 条,由巡警部拟定,规定新开报馆须经巡警部批准,对于诋毁宫廷,妄议朝廷,妨碍治安,败坏风俗,涉及内政外交秘密的内容严禁编辑刊登,该规则是对《大清出版物专律》的进一步补充。1906年以前对于报刊图书出版传播媒体,清政府并无制定专门的法令,而所依据者是《大清律例》。1906年以后对报刊传播媒体管理的律令相继出台。

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大清报律》颁布。1907年清政府面对各地设立报馆编辑出版新报纸,为加强管理,由商部起草《大清报律》,巡警部修改后于同年12月由民政部和法部汇奏,由宪政编查馆议复后于1908年1月颁行。但由于各地报馆不遵行(外国人设的报馆更不理会),至宣统二年(1910年)由民政部修改并交资政院议复后颁布,但很快清朝被推翻,未施行之。该报律以日本报纸法为蓝本修订,45 条,规定日报、月报、旬报、星期报均应在发行前一日的12 点以前,送该管巡警官署或地方官署随时查核。报纸不得编辑、刊登禁止旁听的诉讼案、未公判的预审案、未公开的外交海陆军事件和谕旨章奏,禁止传播诋毁朝廷、扰乱政体、扰害公安和败坏风俗的内容。违法者处罚金或监禁,并查封报纸。该报律虽未施行,但北洋政府时期各省有用此律钳制舆论的事例。北洋政府于民国四年(1915年)颁布《报纸条例》后,《大清报律》作废。

清宣统二年(1910年) 《大清著作权律》颁布。1908年,清政府委托驻德国柏林的代办和商务参赞,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了国际《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成员国在柏林修订公约的大会。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第一部版权法——《大清著作权律》,共5 章(通例、权利期限、呈报义务、权利限制、附则)54 条。“凡称著作物而专有重制之利益者,曰著作权”,著作权的范围包括文艺、图画、帖本、照片、雕刻、模型等,凡著作物由民政部注册给照即受法律保护。并规定著作权归著作者终身有之,其身故后的继承人可继续专有30年,注册给照的著作,其他人不许翻印、仿制、假冒,对于违者可向监管衙门呈诉,审判机关责令违者向著作权人赔偿损失。源于资本主义国家相关法律的《大清著作权律》,颁布后虽未及施行,清朝即被推翻,但对于北洋政府的版权法(1915年)和国民政府的版权法(1928年),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基础,起到了历史的借鉴作用。

另外,这一时期编辑地方志进入高潮。地方志是一种记载一定地区历史和现实情况的编辑体裁和著作,也称为方志或地志。宋代是地方志编辑史上由图经向志转变的过渡时期,南宋时由于地图与文字常被分开,图经名不副实,于是改称为志,志即记的意思。从南宋以来地方志编辑著作数量增加,以明清两代编辑的为最多,明清编修的方志占现存地方志的90%以上(现存8000 多种地方志,明代有近1000 种,清代有5500 多种),清代康熙、乾隆、嘉庆三朝,曾三次编纂一统志,每次都先令编修地方志,这对地方志编辑事业的开展起了重要作用。清代以来对地方志的编辑体例、内容、定义、沿革、编辑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地方志的编辑成为一门科学——方志学。清代编辑理论家章学诚被称为我国方志学的创立者。

从历史的眼光来看,中国古代编辑家在编辑过程中创造的品牌图书和形成的编辑思想和编辑理论都不是单一发展的,而是呈现出相互影响、相互承传,有继承又有发展,更有不断创新和发明的特色。他们都以书籍媒介作为传播载体,运用编辑出版传播的思想理论来记录、记载和传播着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所创造的丰功伟绩,因此这些编辑家本身也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值得评品和可圈可点。有的编辑家首开某一类别和形态的编辑体裁之先河,在中国编辑出版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们所开创的新体裁不仅为编辑出版传播业增添了崭新的内容,而且也丰富了编辑出版传播业的思想理论宝库,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其开创了某一新的体裁后,历代皆有人承传和接续进行传播,或者再进行有益的创新和嫁接,由此而形成了某一编辑体裁独特的编辑文化传播现象和日益繁荣的景象。尤其是编辑家在科技典籍的编辑过程中,编辑家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不论是官编的或者私修的科技典籍,都浓缩和记载传播着中华民族在科技领域的伟大发明和创造。

[1]于敏中.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目录[M].台北:世界书局,1985.

[2]汤纲,南炳文.明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傅衣凌,杨国桢,陈支平.明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樊树志.晚明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钱海岳.南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3.

[6]张廷玉.明史(卷146-卷210)[M].北京:中华书局,2003.

[7]吴柏森.明实录类篡[M].武汉:武汉出版社,1978.

[8]夏燮,沈仲九.明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7.

[9]原瑞琴.明会典[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0]徐学聚.国朝典汇[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1]南炳文.20 世纪的中国明史研究[J].历史研究,1999,(2).

[12]谢贵安.《明实录》研究述要[J].人文论丛,1998,(2).

[13]张岱.征修明史檄[M].长沙:岳麓书社,1985.

[14]吴晗.记明实录[A].读史札记[M].北京:三联书店,1956.

[15]周远廉.清朝开国史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

[16]赵尔巽.清史稿(卷八本纪八圣祖三)[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7]陈祖武.清代学术拾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899.

猜你喜欢

成书
Invariable mobility edge in a quasiperiodic lattice
Majorana zero modes,unconventional real–complex transition,and mobility edges in a one-dimensional non-Hermitian quasi-periodic lattice
Analyze differing interpretations of the articulation in Schubert’s Impromptu Op.90 No.1 and No.2
姚最《续画品》成书与流传考略
《中庸》的前世今生
《尸子》成书年代考
浮生若梦,落眉成书
也谈《梦粱录》的作者及其成书时间
《三国志演义》成书时间新探——兼论世代累积型作品成书时间的研究方法
《世说新语注》成书时间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