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型批评视野下的电影文本分析——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为例

2013-08-15陈闽璐

铜仁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林静荣格原型

陈闽璐

(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是赵薇导演的处女作,也是其作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的毕业作品。影片改编自著名作家辛夷坞的同名小说,于2013年4月26日全国公映,上映16天票房就超6亿,不但为国内类型片的探索之路增添了一抹亮色,还在《疯狂原始人》、《钢铁侠3》、《遗落战境》和《被解救的姜戈》等四部好莱坞影片的围剿下维持长线走势,以坚挺的排片和几近过半的上座率屡创华语电影的奇迹,直奔票房7亿。是什么原因让一部从专业角度看,略显粗糙和瑕疵的作品拥有如此之高的票房成绩?笔者将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对《致青春》的电影文本进行分析,对影片的成功,略呈管见。

一、原型批评视角下的文本创作

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原型批评理论者认为,所有文学作品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独创作品。他们通过对文学的起源神话与宗教仪式的研究发现,每种后来的文学因素都可以在神话与宗教仪式中找到原型。而瑞士心理学家荣格( Carl G. Jung )认为,作家都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使下进行文学创作的,荣格将集体无意识的原型理论用于文艺批评。原型批评的基本方法是由艺术形象追溯到它的原型。荣格将这种方法看作是对艺术形象和创作根源的探寻,他认为艺术作品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在于它表现了原型,因而原型的表现是艺术创作的中心和归宿。而艺术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原型本身的特征。它帮助读者透过内容、形象各异的文学作品去挖掘更深层次的内涵,并跨越年代、地域的局限与创作者及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使读者的视线与理解范围不再局限于冰山一角。荣格对原型批评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了集体无意识、原型、原始意象和幻觉等核心概念,论述了艺术与集体无意识的内在关系,对艺术创作的根源、动机和表现的内容等问题作了合理的阐释,揭示了艺术与原型的内在联系,进一步说明了艺术创作的奥秘所在[1];把作家、艺术家的视野从表现个体日常心理引导到关注社会文化心理。原型批评作为一种研究文艺的途径和文艺批评的方法,在世界上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荣格认为:“原型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范型,是领悟的典型模式,每当我们面对普遍一致和反复发现的领悟模式,我们就在与原型打交道……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这些经验由于不断重复而被深深地镂刻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之中。”[2]笔者认为,《致青春》电影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有很大一部分即取决于电影文本创作的成功,观众能够在电影文本塑造的几位主人公的形象中找到自身在爱情中的“原型”,并通过剧情投射到自身的成长经历。这也是不同年代的观众能透过电影引起强烈共鸣和心理共震的原因。以下,笔者将结合影片中的具体人物进行分析。

二、爱情“原型”分析

(一)逐渐成长型

郑微:“爱一个人就像爱祖国,爱山川,爱河流。”

不是所有女生都能成为郑微,但几乎所有女生,在内心深处都渴望成为郑微,成为那个能对自己的爱情有主动选择权的人。我想几乎所有的观众都会在敬佩她勇气的同时也暗自为她捏把汗。当一个女孩放下自己的矜持,无疑是把自己推向了众矢之的的位置。如果说这个角色在最初是以任性的、骄纵的、让人厌烦的形象登场的,那么随着剧情的深入和发展,几乎所有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开始喜欢和心疼她,喜欢她爱得疯狂,喜欢她说到做到,喜欢她进敢攻退能守,喜欢她拿得起放得下、走得洒脱。如果说她的围追堵截、自我表白不能让人心动,如果说她在林静走时瘫倒在地哭得心碎没有让人心疼,如果说她饱受众人非议时所说的“不管前面是刀山火海,万丈悬崖我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没有让人震撼,那么当她在万人瞩目之下一跃而起登台唱起的那首《红日》,一定会让人动容。“命运就算颠沛流离,命运就算曲折离奇,命运就算恐吓着你做人没趣味,别流泪心酸更不应舍弃,我愿能一生永远陪伴你。”这是郑微的心声,亦是她爱情的宣言——对林静,她是如此,为了追寻大她五岁的他,她立志考他所在的城市,而当她终于追到他所在的城市以为修成正果时,却只有一个人去楼空的铺位等着她;对于陈孝正,她不仅给了他四年的青春,更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他,只可惜陈孝正的蓝图中并没有她。但郑微让人敬佩的不仅仅只是她的义无反顾,更是她在恋人离开后理性的处理态度。当黎维娟责怪陈孝正背信弃义时,虽然心中悲痛,但是郑微说:“谁也没拿枪逼着我,谁也没逼良为娼,我愿意傻,他愿意走,谁也不欠谁。”真是让人唏嘘不已。从畏惧陈孝正的消失到“陈孝正,我很庆幸我终于可以不爱你了,现在我们对于彼此都是无用之物,你可以走了”,这个女孩的成长夹杂的心酸,让观众都为之落泪。从一个需要依赖爱情、占有欲极强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个拥有“爱一个人就像爱祖国,爱山川,爱河流”胸怀的独立干练的职业女性,郑微的心路历程昭示着她的成长心路历程,也让所有和她有着相同经历的人看到:原来爱一个人,可以这样开阔、旷达;原来爱一个人,不是爱他为你付出多少,而是爱他给你的胸怀。这类女孩的成长不是一夜之间的顿悟,而是跌跌撞撞后终于更懂自己更懂爱。郑微那浓烈如美酒般的青春逝去后,面对的是泉水一样通透的幡悟。这中间,她青春里的每一个人,都是过滤筛般的存在。放弃了那个给予她爱情梦想的人,放弃了那个曾给她重伤却重新回来想要爱她的人,她依然向往纯净无杂质的爱情。我们应该为她叫好,在炙热燃烧之后,她仍保留着对爱的初心,只是会更加淡定从容。

(二)自我牺牲型

阮莞:“我的理想是‘青春不朽’。”

还记得四个姑娘第一次喝酒,畅谈理想与人生的一幕,阮莞说:“我没有什么远大理想,不求最好,只求安逸。我的理想是‘青春不朽’。”后来,“青春不朽”成了她的墓志铭。郑微在太平间看着已经冰冷的阮莞痛哭着说:“你是全世界最蠢的傻瓜,我不会为你哭的,你为小男人死太不值得了,你这一辈子就这一点为爱情牺牲的出息。”可是郑微也说:“阮莞,只有你的青春是永不腐朽的。”她死在青春永恒的时候,也死在追寻爱的路上。在几乎所有的人物都经历过变心、周旋、徘徊、离去之后,唯独阮莞,那个女神一样存在于人们心中的阮莞,那个从始至终追求者不断的阮莞,一心一意地爱着赵世永,而且最后还因赵世永而死。当第一次赵世永懦弱地在小招待所中抱着她说对不起,说不小心让另一个女生怀了孕时,我们没有看到预料中的发飙,没有看到预料中的流泪,相反,她向张开借钱替男友给那女孩做人流。那女孩的那句“他配不上你”几乎道出了所有观影人的心声。然而阮莞并没有因此决绝分手,回学校前,只和男友说了八个字“既往不咎,下不为例”,然后自己在上了火车后失声痛哭。她隐藏起了自己所有的疼痛,用所有的包容和爱呵护着这个还没有长大的男孩。多年后,我们并没有看到一个成熟的赵世永,他依旧那样懦弱。当阮莞坐在他车上,半开玩笑地说“我怀孕了”时,他一副紧张的表情,我们就知道他永远给不了阮莞幸福。但这个怯懦的男人,既没有勇气违抗父母之命给阮莞幸福,也没有力量让自己离开阮莞。就在阮莞下定决心离开他并和其他人结婚时,他从别人那里要到了她的号码,说要在婚礼前夕相约看一场大学时期最爱的 Suede乐队的演唱会,当作圆青春的一个愿望。阮莞去了,这个傻女孩说:“我原以为我已经忘了他,可是在我接他电话的时候,我发现我的心还在跳,或许见他最后一面回来,我就能死心塌地地生活了。”但是,在心急如焚的途中,她在转身回跑时被疾驰而过的车撞死。所有人都说,赵世永配不上阮莞,所有人都觉得她死得不值,但什么又是值得呢?或许,值得不值得都没有探究的意义,因为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的心甘情愿。阮莞曾说:“恋爱中的女人都是没有智商的。”她真的没有智商吗?真正没有智商的人,绝不可能意识到自己没有智商。她用她高贵而又卑微的灵魂孤独地爱着赵世永,只要她还爱着赵世永一天,她就会放任自己没有智商的爱情。观众们都喜欢阮莞,爱她美人如玉;观众们也都为阮莞叹息,叹其遇人不淑。

施洁:“你可以找你的简爱,你就当我是阁楼上的疯女人吧。”

如果说郑微集中体现了在爱情中拿得起放得下的一类女孩,那么阮莞和施洁则是典型的为爱失去了自我的代表。郑微在听完林静诉说施洁的故事时说了一句:“我们都该惭愧,我们都爱自己胜过爱爱情……”郑微最后放弃了与林静结婚。也许,阮莞的死让她明白了施洁的爱的伟大,施洁可以为林静自杀,而她明白自己无法爱得如此无私,所以她才会跟林静说:“林静,施洁是个值得你爱的人,她可以为爱以死相拼、片甲不留,好好爱她吧,她是一个被你忽视的花园。”阮莞和施洁的爱很相似,虽伟大却也悲剧,因为爱得盲目。也许她们最后的结局也值得所有在爱里失去自我的女孩们反省自己:若爱注定以惨淡收场,我们有没有必要重拾过往再去挖掘过程里点滴的美好?也许青春,只适合遥祭不宜穿越。任何以爱情为名的断章取义,都是心有不甘的自我麻醉。如果你爱的人注定爱不了你,那一味地付出和努力是否还有意义?往往相见不如怀念,想着联络不如心底远远问候。

(三)默默隐藏型

张开:“我怀揣着对你的爱就像怀揣着赃物的窃贼一样,从来不敢把自己暴露在光天化日下。”

张开,性格爽朗,为人友善,游离在各式的男生和女生中间,可以和各个阶层的人成为很好的朋友,在他看似油滑的表相之下有着本能的朴素和善良。他捧着一束满天星在阮莞的墓前诉说,让人不禁潸然泪下:“你知道满天星的花语是什么吗,就是甘愿做配角,没有人知道我一直爱着你,我怀揣着对你的爱,就像怀揣着赃物的窃贼一样,从来不敢把自己暴露在光天化日下。”原来他在同学聚会上说“见过了玫瑰,怎么还看得上野草”,并不是一个化解尴尬的笑言,而是真真切切发自肺腑;原来之前阮莞收到的不明来历的花朵,都是张开送的;原来看似油滑缺少真实的他,一直拥有着最真挚的感情。然而,躺在墓碑下面的阮莞,却永远不会知道这一切。所有曾经有过暗恋对象的人都会在张开的情感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原型,每一个默默而卑微爱过的人都懂得什么是满天星的落寞。张开在小饭馆里,举着酒杯,噙着醉意,吟诗——“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与其说他在明志,不如说他在暗自伤怀。后面一句,他没有念。那句是,“痛饮从来别有肠”。张开面对自己的女神,始终保持着尊严,纵然是“痛饮从来别有肠”,他也淡然地将这段衷肠隐在自己的青春里。也许是他明白,只有不表白的爱情,才是永恒的爱情。一个看似最坦白的人,也许是一个隐藏得最深的人。

(四)唯利是图型

陈孝正:“因为我现在的成功是用做人的失败换来的。”

陈孝正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的人生是只能建造一次的大楼,一厘米都错不起。”出生于工人家庭、父亲早亡、母亲性情乖戾的他,要求自己的人生精确无比,不能有丝毫的差错。从小到大,他喜欢独处,不善人际交往,是万能的学霸、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当旁人为青春淋漓尽致地疯狂的时候,他却在一丝不苟地奋斗。他永远都没有想到他的人生会出现这样一个真心对他付出的人,因为,他的世界里只有他自己,他也从未想对除了自己以外的人付出,所以当他终于无法对郑微隐瞒他要放弃她出国深造时,他说:“郑微,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的,人首先要爱自己,我习惯了贫贱,我没有办法让我爱的女孩子忍受贫贱。”不是郑微不愿意和他一起吃苦,而是郑微从未在他未来的蓝图里,或者说,在他功利化的自我建设里,是没有爱情这个项目的。所以,当他牺牲真爱自己的人以换取前程似锦的未来时,他的悲剧就已经注定了。就如他功成名就后接受采访时所说的:“如果一个人骄傲和膨胀的背后是惨不忍睹的事情,你还骄傲和膨胀得起来么?骄傲和膨胀是给别人看的,自己内心的不堪一击只有自己知道。成功这个词挺害人的,我曾经以为我从小到大的道路,都精确无比,不能有一厘米的差池,可我现在的成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宁可不要这种成功。因为我现在的成功是用做人的失败换来的。”他已经唯利是图到连婚姻都是功利的,这样的人生就算外表看起来鲜亮无比,又如何去掩饰内心深处千疮百孔的苍白?看似心智健全、事业成功的他,实际上却是个残疾人,他无法去爱人,更无法去爱自己,如同多年后他对郑微所说的:“如果我还残存一点良知的话,我知道你是我唯一爱过的人,我甚至觉得自己是个爬行动物,只有和你在一起的时光,是直立行走的。”即便是他重新来找郑微,也是为了自我的重生。这样的人也许不可恨,因为他们也可怜,但他们一定很可悲。虽然他们可能会得到很多自己想要的,但失去的,却更多。

黎维娟:“为了对得起我的艰苦,我可要待价而沽。”

和陈孝正很像的一个人物,是黎维娟。当宿舍的姐妹讨论自己心仪对象时,她说:“我可没有私心杂念,我只想好好学习事业有成,我从小县城考来,为了对得起我的艰苦,我可要待价而沽。”黎维娟并不是没有私心杂念,但她是一个提前成长的女人,在别人开始青春的梦想之时,她已经“识时务”,选择不动声色地告别青涩无果的爱情,向现实利益妥协。走上社会的她,嫁给了五十多岁的富豪,成为了豪华酒店的老板娘、两个孩子的后妈。她和陈孝正一样,都放弃了爱情。她在落魄打工恋人面前留下的泪是真实的,她的悲伤是真实的,但是她的唯利是图也是真实的。人往“高处”走,是这类人的人生格言,于她们而言,青春和爱情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生活。

(五)懦弱无能型

赵世永:“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你一定要原谅我,我爱你。”

赵世永代表的是现实生活中性格懦弱的一类人。在机会面前,不懂争取,不懂珍惜,有情感依赖症和选择障碍,对长者言听计从,不成熟。他在片中一共出场了三次,每一次带给阮莞的伤害都是致命的。第一次是他让别的女生怀孕,没有表现出男人该有的担当,亦没有责任感和主见。当阮莞询问他打算如何处理的时候,他只是像一个小孩一脸惶恐地说:“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你一定要原谅我,我爱你。我不知道她怎么打算的,一听到这个消息我就吓坏了,我就过来找你了。”第二次出现在毕业多年后,高速公路上,当阮莞试探性地告诉他自己怀孕的消息,他一脸惊慌失措的样子与昔日并无差别,他并没有履行自己的承诺毕业后就留下来陪阮莞工作,而是按照父母之命回到父母身边。他最后一次出现直接导致了阮莞的死亡。他并不是一个本质上的坏人,他只是懦弱,懦弱得自私,懦弱得可恨又可怜。

三、结语

原型批评侧重于研究作品与其他作品以及艺术与集体无意识和艺术与原型之间的关系,从宏观上把全部文学纳入到一个广阔、完整的结构中去寻绎蕴涵其中的普遍规律。荣格说:“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这些经验由于不断重复而被深深地镂刻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之中。这种镂刻,不是以充满内容的意象形式,而是最初作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它所代表的不过是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为的可能性而已。”[2]《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准确地捕捉了各个年龄层观众的心理,塑造了各种爱情的“原型”。影片能敏感地捕捉不同时代观众的期待视野、审美趣味及接受水平,努力带领观众进入作品的深层意境,最小化理解偏差,最大化内心共鸣。观众观影的过程,也是电影文本自身被消费、被自我实现的过程。无论你曾爱得伟大或是卑微,无论你勇猛或是怯弱,无论你性格张扬或是低调,你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逝去不回的青春,你都可以在影片中重温过往岁月,唤醒内心深处最深刻的记忆。优秀的文本应该给读者留有再发挥、再创造的空间[3],观众的期待视野与电影文本相融合,由此引发的心理共震是影片取得重大成功的主要原因。

[1]刘世文,付非亮.文学艺术的本质:集体无意识和原型——论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5).

[2](瑞士)荣格.荣格文集[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3]林树明.论文学接受的性别倾向——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例[J].文学评论,2006,(5):187-193.

猜你喜欢

林静荣格原型
包裹的一切
赢创AEROSIL气相二氧化硅分散液荣获2020年荣格涂料技术创新奖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荣格十九周年谱新章
荣格用温暖点亮孩子梦想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
世经版图
荣格启航
世经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