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古装剧文化价值的四重维度——基于对《后宫·甄嬛传》的解读
2013-08-15王宁
王 宁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当代社科视野》编辑部,浙江 杭州 311121)
20世纪 80年代以来,古装剧在中国大陆逐渐盛行,迄今已成为我国数量最多、传播最广的电视艺术形态之一。从类型上看,古装剧既有由历史名著改编的,也有以历史真实为题材的,还有越来越受观众青睐的戏说剧。在当前多元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古装剧获得了一种合法、合理的保护,戏说剧采用游戏化、狂欢化的构筑形式,对历史的典雅原则以及历史和现实的陈规陋习进行反讽性的挑战和冲击[1]147。尽管古装剧呈现出日臻丰富的繁荣格局,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在消费主义语境的商业诉求下,随意篡改史实、导向错乱、叙事结构无厘头等现象一度泛滥,导致古装剧市场发展良莠不齐,更有甚者因不断挑战大众历史观和文化传统底线而广受诟病。
2011年,由同名网络小说搬上荧屏的清宫戏《后宫.甄嬛传》(以下简称《甄嬛传》),在取得了较高收视率的同时还得到了广泛好评。据2011年11月20日新浪娱乐新闻报道,北京电视台影视频道热播的《甄嬛传》,在当月18日创下单集收视率 10.78%的纪录,位列同时段各地电视剧收视率之首。此后,该剧几乎成为2012年各大卫视播放频率最高的古装剧。《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分别刊文评价此剧:电视剧《甄嬛传》,给后宫戏这一类电视剧创作开掘了文化深度[2];《甄嬛传》不仅“立意明确、主题鲜明,结构紧凑、线条清晰,故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而且体现出了强烈的批判精神,其对人性的开掘,对真、善、美和自由的讴歌令人感动,播出以来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3]。《甄嬛传》取得如此成功,因素很多。笔者将基于对该剧的有关分析,尝试对古装剧文化价值的四重维度作以探讨。
一、分析古装剧文化价值的必要性:现状的思考
在大众文化浪潮迅速扩张的当下,迥异于现代社会影像的古装剧凭借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传播特征,在文化消费领域赢得了广泛的市场,对大众的文化导向和文化认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成为影响国人精神领域不可小觑的力量。
“古装,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明确而又详实的意义内涵,充其量只是一种服饰在时间上的特指。古装剧就外在形态而言,是身着古装的演员表演的所有影视剧类型的统称;就其内在文化品格来讲是大众文化对历史和现实的‘交互式’再现”[4]。无论是否以史实为依据,也无论它的功能和使用价值如何,古装剧作为现代传播技术中的一种文化承载样式,植根于“大众化”这条生命线上,其传承和创新历史的文化身份都是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在这里,我们考察古装剧的发展现状也不得不审视它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以消费主义为主导的现代工业社会。消费主义大规模的需求并不是为了满足实际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在经济主宰社会生活、商业化无孔不入的趋势下,人们的某些欲望和需求是被凭空创造出来的,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和事物卷入其中,古装剧的生产和消费等各个环节也概莫能外。
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消费语境,古装剧创作必须突破艺术阐释历史题材的宣教式,不断翻新花样以迎合现代大众口味,营造一种虚幻想象和心理宣泄的历史氛围,并让大众在耳濡目染之中默许为客观的社会场景,为大众带来心理上的狂欢。迎合与失守成为当下古装剧文化价值迷失过程中相伴相生的典型体征。“如何避免市场化过程中在追求文化产业的经济利益时在精神塑造和价值传递上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5]。
对于任何一部古装剧的客观评价,题材、表演、制作和宣传发行等都是普适性因素,但更不可忽视的是作品必须触摸到人类内心深处的、共同的人文内涵和文化价值。“不管怎样,靠浅表的噱头取胜的影视剧随着大众文化水平的提升,会越来越没有市场,不从根本上下功夫,仅得一时之利,毕竟不会长久。”[6]在消费主义思潮风行的当下,伴随产业发展出现的文化污染和文化资源浪费等现象屡见不鲜,如何避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已成为古装剧市场重要的现实课题,建构理性的文化价值体系应当是古装剧持续健康发展和繁荣的必由之路。
二、《甄嬛传》文化立场与品格的特征实现
(一) 悲情写意下历史反思的批判逻辑
以往很多古装剧基本上都以帝王嫔妃、才子佳人、侠士奇人为主体,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古代风云际会的“壮丽画卷”,带有深深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甄嬛传》以封建帝王后宫为主要场景,把皇帝作为剧中人物的活动主线,主要描绘了在封建王权制度主宰下后宫女人们的爱恨情仇。在这种特定的生存环境中,几乎所有人都逃脱不了宫闱倾轧的命运,女主人公甄嬛也从不谙世事、善良包容的纯情少女蜕变为工于算计的深宫妇人。甄嬛原本无意于荣华,故意在选秀时表现平庸,但是造化弄人,偏偏被皇帝选中。进宫后尽管处处谨慎不生是非,却在华妃等人的步步紧逼下屡屡受辱,并几度险些丧命。等到沈眉庄被冤,甄嬛初次怀孕被害流产,安陵容变心后,天真的甄嬛才逐渐感受到后宫的寒冷,不得不成为一个靠心机和谋略才能安身立命的女子。但甄嬛这样依旧不能自保,再次遭人暗算而失宠,并牵连家人饱受流放之苦。心灰意冷的甄嬛生下公主后选择了出宫修行,却仍然不被宫中对手放过,在寺中受尽欺凌,甚至她的家人在流放中还继续遭人毒手,于是她彻底放弃了内心的纯真,走上了一条充满权谋和血腥的复仇之路。在一个女人身上,巨大的形象变化深刻地演绎了爱情神话的幻灭和亲情、友情的蜕变过程。整部剧将一片灰色的感伤笼罩在后宫各个女人的悲情人生中,带有较强的悲情写意色彩。
《甄嬛传》始终对准鲜活、性情饱满的“人”,尽量展示后宫自然法则下人们的活动,批判性地撕开了豪奢贵极遮掩下宫廷丑陋和肮脏的一面,对剧中历史时代作出了深刻的隐喻批判。剧中对人物的感情展现虽然很诗意很抒情,但却渗满血与泪,甄嬛的命运是那个时代、那个生存环境下所有人命运的缩影,因为这悲情充斥到封建君权统治下的每一个角落以及寄生其间的每一个个体,不论是后宫还是前朝,不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人的生命也原本是“悲情”的,在金钱和面子的争夺中,在政治权势和暴力机器面前,个体显得太孤单太软弱了。与很多反映帝王后宫生活的古装剧相比,它折射出一种唯有通过权谋和不择手段才能持盈保泰的社会心理,而善良和隐忍只能退避三舍,这是一个相对真实的后宫景象,也是在揭示现实世界规则和潜规则残酷性过程中对人性的反思。
富丽堂皇、花团锦簇的繁盛景象之下,隐藏着帝王后宫生活的无情、糜烂和肮脏,简直令人发指和不寒而栗。太监每夜为皇帝翻牌子,然后抬上被包好的女孩子侍寝,这和青楼妓院又有何异?嫔妃们为了承欢争宠,本来同是被侮辱、被损害者,却反目成仇,姐妹相残,投毒、用药、纵火、贼喊捉贼、嫁祸于人,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就连后宫的太监、宫女们,也在主子之间的明争暗斗中推波助澜,以谋求自己的安身立命、荣华富贵甚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透过华丽的外表,让人感受到的是乌烟瘴气、血雨腥风。
该剧的批判和反思意义含蓄却又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直指残暴、腐朽、罪恶、灭绝人性的封建制度本身。生存、自由、平等、尊严、幸福原本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东西,但在《甄嬛传》中,这种基础的人性追求都难以轻易实现,严酷的封建制度和皇权,连一点点最基本的人性之花都要无情地扼杀。该剧以表现人的生存状态与心理变动为内容,能够在一定层面上追求历史的真实价值与个体生存体验价值,其侧重点在于表现人性的不可测性、变动性等特征内涵,在对普通人性的观照中,完成了对生命的咏叹、思索,其价值就在于对当代人文关怀的多重阐释。
(二) 观照个体生命中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趣味
消费主义主导下的大众文化因“创造虚假欲望”而颇受非议,但艺术活动的重要旨归在于社会进步和人类精神提升的需要,所以它必须是积极的、进取的、创新的,这似乎成为一对难以调和的悖论。古装剧则因故事情节远离现代社会,往往充满了一种混杂着想象、虚构和现实材料的东西,而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得这种文化产品的制作和传播技术有着极大的发挥空间,可以制造一种具有历史感、离奇感、现场感、仿真的真实感。而《甄嬛传》作为大众文化中的非狭义历史剧实践,在情感宣泄和历史体验中,不仅传递出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反思的符号化意义,还延续、更新和开拓了富有持久生命力的传统抒情母题,在历史背景中牵连出微末叙事的情节冲突,增强了该剧的深层文化意蕴。
电视历史剧的表现文本遵循“表现”原则,按照“应该有”的理想化美学追求来表达对历史和现实的观照与反思[7]。在我们看来,尽管《甄嬛传》的某些人物设计和情节发展的历史根据并不是很充分,甚至连历史上是否有“甄嬛”这个人都有待进一步考证,但该剧作为一部文艺作品,它的主旨是关于爱情、权力与人性三者的深层追问,对历史事实的一定改动和艺术虚构是文本主题和艺术风格所需。在这种对历史素材的主体性艺术处理中,可以看出创作者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趣味。
该剧通过对个体生命的吸纳牵连出微观生活背后的历史背景,实现了对个体生命的观照。甄嬛、沈眉庄和安陵容互称姐妹,各自怀揣少女应有的青春梦想和憧憬走进帝王家。最开始,三人互相体贴、问候和关照,尽管后来安陵容投靠了权势更盛的皇后,但甄嬛、沈眉庄之间的情谊并未因复杂恶劣的生活环境有所改变,这种矢志不渝的真挚情感着实令人感动。甄嬛、浣碧和崔槿汐主仆三人到甘露寺带发修行,不仅要忍受寺中众尼姑的欺凌,还要继续被后宫对手算计。患难处见真情,果郡王允礼再次搭手相救,并与甄嬛两情相悦。太医温实初利用自己的工作职责处处保护甄嬛,他对甄嬛的爱慕之情,从宫外到宫中,并没有因甄嬛身份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从大众观看的情感需求上来讲,这也是必不可少的满足。该剧对个人命运的追寻是“在历史中透过尘埃”的表达,它不止于恢弘的历史趣味,更在于对生命个体的激活与还原,透过尘埃一样的个体,观照广阔的历史世界,激发的是内心的震荡与感慨。
此外,该剧较强的历史感和写实性,透出了较深的文化内涵。剧中展现的饮食、服饰、医药、器物、官制、礼仪之类,都比较考究。该剧有较高的文化品位,举凡谈诗论画、操琴品箫、踏雪赏梅之类,古典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该剧人物语言半文半白,被网络谑称为“甄嬛体”,但笔者认为,这种语言其实更得体,更符合那个时代的特点。相比较近年来粗制滥造、层出不穷的古装剧而言,《甄嬛传》在创作上花费了更多精力,制造出了更多的文化看点,这也成为它能从众多古装剧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古装剧文化价值的四重维度
(一) 导向价值——准确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弘扬主旋律,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和推进发展的价值
文艺作品都有价值导向,它是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追求一定价值取向的过程,对人类社会的主观世界改造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现代文艺作品的重要载体之一,影视剧由于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强,更需要有正确的导向,即对历史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和对主旋律的弘扬。反观当下的古装剧,公平正义、善良诚信、亲情友爱等传统主流价值思想往往难觅踪迹,一些唐宫戏、清宫戏、民国戏格调低下,把皇权思想、人治思想、专制思想抬得很高,奴才味很浓,把一些帝王塑造得可亲可敬,形象十分高大,具有明显的“皇帝崇拜”意识[8]。在倡导自由、平等、人权的当代,一味渲染封建统治者的优越生存状态,与以人为本、民主和谐的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这无异是在为封建专制主义“招魂”,其陈腐的导向价值终将为人民所唾弃。《甄嬛传》中虽然也有对奢华、逐利和争权的描写,但不管是不可一世的华妃,还是母仪天下的皇后,抑或一个个曾经倚仗此二人权势而横行一时的嫔妃,结果都没有好下场,就连看似最终打败了所有对手、稳稳坐上皇太后宝座的甄嬛,也失去了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这样的导向价值就在于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对封建皇权专制主义的严肃批判,这在当下古装剧市场中的确难能可贵。同时,《甄嬛传》在精心布局情节时,又描绘了一种人人工于心计、互相倾轧的场景,这对现实社会秩序又具有破坏倾向,从这点来看又免不了消极成分的存在。因而,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锋的今天,在促进文化繁荣的背景下,古装剧应当平衡好弘扬主流价值观和提倡艺术形式多样化的关系,在追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和推进发展的导向价值功能。
(二) 思想价值——以尽量真实为前提,以引人向上为支撑,以凝聚共识、蕴藏精神营养为落脚点
大凡优秀作家艺术家总是力图形象地表达对进步思想和崇高精神的肯定与赞扬。一部影视作品,如果没有思想、散失了精神,再华丽的场面、再新颖的形式、再娴熟的技巧,也很难留下长久的回味和深刻的印记[9]。古装剧的思想价值可以包含三个层面。第一,以艺术真实为基本前提。如果古装剧能够取材于史实,那么它就应该多多少少承担一定的历史知识普及的社会功能,因为古装剧至少也得是“崇史倾向在当代的一种继续表现”[10]。古装剧尽管在剧情创作时为了达到好的艺术效果不惜掺杂虚构的成分,但最起码的历史轮廓是不能突破的,否则就会贻笑大方,如近期穿越剧盛行却饱受诟病的根本原因就在此。《甄嬛传》在相对真实的历史场景和氛围中对历史背景作了交代,在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中作了成功的探索。第二,以引人向上为支撑。诚然,古装剧的人物情节远离现代,存在着很大的艺术创作空间,但如果一味地迎合少数受众的好奇心、窥探欲等低级趣味而降低品位,甚至陷入以丑为美、以怪为美、以离奇为美的非主流漩涡中,那么,这种文化形态势必会弱化人们对真善美的感受力、辨别力。例如《宫》《美人心计》等古装剧,将君王、嫔妃乃至太监、宫女的工于心计演绎为人际间的正常关系,《还珠格格》对主人公粗枝大叶、任性、乖张的缺点大加美化,从而幻化出了一个与民族生活特质相悖的世界,这都是古装剧缺乏健康思想价值的体现,很容易造成社会道德伦理观念的偏差。第三,以凝聚共识、蕴含精神营养为落脚点。人类社会发展到某一个阶段,必然需要一个崭新的思想启迪,这就是社会某一阶段的普遍需求。古装剧要适应人类的普遍需求或者超前需求,就必须强调寓教于乐、寓美于乐,让人们从中汲取到社会正义、大情大义等精神营养,这样,古装剧的思想价值与社会需求价值才能真正实现统一。
(三) 情感价值——折射出不管处在何种境地的人们所怀有的永恒不变的情感皈依,多重对应人性问题的探讨
宏大而浓郁的抒情传统自古以来就在我国各种文化样式中贯穿,而影视剧中的古装戏则再现了历史场景,充溢着剧中人物对生活变迁的强烈情感抒发。“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甄嬛与沈眉庄自小一起长大,入宫后相互帮持,即使有人故意挑拨也未能损及两人感情;甄嬛与果郡王允礼相互心生爱意但不逾越礼数;为救甄氏一族的性命,甄嬛不惜放弃个人幸福再回宫中,并得到允礼的宽容和理解;甄嬛与端妃、敬妃等嫔妃之间的“君子之交”等,无不反映出此剧将“和睦”“仁爱”“信义”“忠诚”等情感一以贯之,折射出不管身处何种境地的人们所怀有的永恒不变的情感皈依,营造出令人回味无穷的影像意境。但同时,该剧对皇后、华妃、曹琴默、安陵容和瓜尔佳文鸳等人或背信弃义或尔虞我诈或首鼠两端而无所不用其极的黑暗血腥行径也进行了刻画与渲染,甚至连一直温婉柔情的甄嬛也变得老谋深算,这是另一种情感话语形式,多重地对应了人性问题的探讨,警示观众没必要对这种人际情感抱持盲目的、病态膜拜的态度。
(四) 审美价值——基于社会审美、道德审美和感官审美的考量,实现美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历史精神的有机统一
美是抽象的,同时也是具象的,“审美评价标准的核心,在于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具体考察电视历史剧美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历史精神的有机统一性”[7]。《甄嬛传》注重清新雅致的古典诗意氛围营造,既强化了观众感官的审美意蕴,又增加了艺术和历史的厚重感,拓展出巨大的意味空间。从文本上来看,该剧叙事以女人活动为主,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生动的细节刻画,将典型人物的心理和行动与自身所处的典型环境、生活阶段等有机结合,塑造了帝王后宫相互迥异、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让观众获得较高的认知价值。《甄嬛传》在艺术上所体现出的精致,是美学价值的进一步延展。该剧还根据抒发情感的需要,使用了很多风格化很强的画面,形成写实画面和写意画面的对照和融合,传递出复合的多层次信息。如前所述,该剧尽管迎合了受众对于大众文化的主动性选择,但其批判逻辑下的历史反思与人性关怀并未因此受到削减,反而通过对个体生命在生存与权力中的挣脱、纠缠和裂变的还原,让受众真切感受到社会现实对人所产生的不可抗拒的挤压力。这俨然成为对生活层面的纯自然主义刻画,更能适应和满足受众现时的生存体验和情感世界方面的审美需求。况且,它并非仅仅用感官的刺激和煽情来哗众取宠,而是让受众在亲切的古风遗韵和传统文化艺术魅力中,体会到深刻的现实性和现实的深刻性。这种独特的文化立场和审美旨趣,是一种相对较为严肃和负责的历史精神的体现。这种美学观念,其重要意义并不在于构建了某种古装剧的审美范式,而在于对古装剧市场文化价值所产生的启迪。
与以往的许多宫廷戏不同,《甄嬛传》在艺术形象塑造上,并没有把人物本源的纯真与善良品格脸谱化和程式化,没有把人物形象必然当成一种形而上学的、宿命的东西来强调,而是将个人意志作用、偶然性因素乃至客观环境的影响视为双向能动演绎的存在方式。这不仅具有现实的真,更具有崇高的艺术美。一部古装剧,可能以历史真实性或者艺术真实性为追求,也可能具有以娱乐游戏为宗旨、以戏仿为主要特征的后现代文化倾向,但这都不能成为批判其必然“低俗”的标尺,对古装剧文化价值的分析要采取一种客观而理性的辩证观。古装剧面临的困扰也不在于正说与戏说两种样式之间的比例是否失衡,关键在于整体创作理念的厘清。
[1]王昕.在历史与艺术之间——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文化诗学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毛佩琦.不妨“俗得那样雅”[N].人民日报,2011-12-30(24).
[3]韩业庭,苏墨,唐蓉,王希子.古装戏应弘扬主流价值观——从电视剧《甄嬛传》说起[N].光明日报,2011-12-21(15).
[4]郭顺峰.浅论“古装剧”的独立文化品格[J].电影评介,2008(2):10―11.
[5]罗永雄.消费主义语境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回归与超越[J].理论观察,2012(1):26―27.
[6]刘玲.古装剧,路向何方?[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1):53―54.
[7]王昕.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类型与美学精神[J].当代电影,2005(2):114―118.
[8]王卫平.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趋利避害[J].中国电视,2002(12):26―28.
[9]刘云山.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 创作更多深受群众喜爱的影视精品[N].光明日报,2010-09-30(2).[10]肖惊鸿.从中国叙事传统看历史题材电视剧[J].当代文坛,2011(3):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