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八大与十七大报告文本看党的建设理论新进展
2013-08-15李双根
马 忠 李双根
十八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理论是对此前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相关论述的继承和创新。与十七大报告相比,十八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理论部分的文本结构由“六点”变为“八点”,即将十七大报告的“党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建设”拆开成两点来讲,将“民主建设”部分中的“组织纪律”单列为第八点。除结构调整外,还有70多处在措辞和表述上有着明显的变化。本文在回顾和梳理十八报告中党的建设理论部分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从八个方面将十八大与十七大报告两个文本中党的建设理论部分进行对比研究,试图揭示十八大报告文本在党的建设理论表述、提法、措施等方面的新变化,并归纳总结十八大报告在党的建设理论阐述方面的新特点。这对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等都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十八大报告中党的建设理论要点
(一)总体思路
党的建设以提高科学化水平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依托;以两个提高(提高领导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抵御风险能力)为目标;以两个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从四个考验(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四种风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等方面指出了党面临的形势;从两个坚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三个特点(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四种能力(自我净化能力、自我完善能力、自我革新能力、自我提高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的几点要求。
(二)工作内容
党的理想信念方面:在内容上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在价值上表现为政治之灵魂,精神之支柱;在方式上表现为“三抓”,即抓思想理论建设(根本)、抓党性教育(核心)、抓道德建设(基础)。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为人民服务”既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执政理念的灵魂。“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既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也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重要内容。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为此要做到三个坚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一个克服(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要求。在措施上做到: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的纽带作用等。
党内民主建设方面: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求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将健全制度体系作为党内民主建设的努力方向;实现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目的。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等则是党内民主建设的主要方式和重要途径。
队伍建设方面:以“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为目的;以“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为标准;以“党管干部”为原则;以“三个坚持”(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为基本要求;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主要途径;以“民主、公开、竞争、择优”为指针;以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健全干部管理体制、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和干部队伍结构、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等为应对措施。
人才建设方面:以“党管人才”为原则;以“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作为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举措;以“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为努力方向;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为基本理念;以“重大人才、创新人才、实用人才、国际人才”为培养目标;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政策创新”,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都能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基层党建方面:将党的基层组织定位为“战斗堡垒”;其范围为农村和城市社区;基本功能是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其主要任务是服务好群众和做好群众工作。主要措施有: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建立稳定经费保障制度,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严格党内组织生活,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党员组织结构等。
反对腐败方面:一是反腐倡廉的必要性;二是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必须警钟长鸣;三是反腐倡廉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四是确立“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反腐倡廉目标体系;五是从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严格规范权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纪检监察体制、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等方面明确反腐倡廉建设的主要对策措施。
纪律和集中统一方面:明确指出党的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所在,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要求做到:自觉遵守党章、自觉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强监督检查,严肃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真正做到“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①
二、十八大报告中党的建设部分的文本变化
(一)关于题目、引言部分的变化
党的建设的重心:从“改革创新”到强调“科学化”。“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的,十八大报告将之作为这部分标题,是对十七大以来“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的新提升。“如果说,毛泽东建党思想的鲜明特点是‘思想建党’、邓小平执政党建设思想的鲜明特点是‘制度建党’、江泽民执政党建设思想的鲜明特点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党的建设’的话,那么,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和胡锦涛同志关于党的建设论述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特点就是‘科学建党’。”②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我们党正面临着一个向科学建党的历史性大跨越,十八大将之确认为一个崭新而明确的理论命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大理论价值。
党面临形势的新表述:从“两新”、“三情”到“四个考验”、“四个危险”,由此强调“两个提高”,加入“纯洁性”建设。十八大报告在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党面临“两新”(新课题、新考验)、“三情”(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基础上,提出“四个考验”和“四个危险”。报告接着提出“两个提高”(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十八大报告中首提“纯洁性建设”,反映出新形势下党对极少数党员的“信仰危机”等自身机体的健康问题有着非常清醒的体认。
关于执政党的新概括:“三型”和“四个自我能力”。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上,“从毛泽东提出建设‘革命党’,到邓小平提出‘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从江泽民提出党要成为‘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到十七大提出建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③,十八大提出了“三型”(学习型政党、服务型政党、创新型政党)目标,并强调“四个自我能力”(自我净化能力、自我完善能力、自我革新能力、自我提高能力)。“三型”分开以前都提过,但集中讲属首次,这不仅与建设学习型社会、服务型政府、创新型国家相适应,而且对我们正确认识党的执政地位、把握执政党的特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都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关于党的理想信念部分的变化
思想建设的要求:从“贯彻理论”到强调“理想信念、精神追求”。十八大报告在十七大“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将“理想信念”单列,要求“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正是因为考虑到“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一旦“‘缺钙’,就会得‘软骨病’。”④十八大报告多次提到“信仰”问题,比十七大(只有1次)更频繁。可见,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保持共产党人先进性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只有这样,才能站稳立场,明辨是非,战胜困难,经受考验。
思想建设内容的新概括:“三个抓好”。十八大突出“三个抓好”即抓好根本(思想理论建设)、抓好核心(党性教育)、抓好基础(道德建设),这种表述明确了“党性”和“德性”的关系,很有理论新意:与修齐治平的中国德治传统相一致,对于将党建植入民族土壤很有益处。“三个抓好”还可挖掘政党伦理、党员道德底线等理论问题。“三个抓好”对“坚定理性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有着积极的意义。
党员干部要求的新规定:新增“三观”,从“四者”到“三者”,突出“公平正义”。十八大报告根据形势的需要,新增“三观”(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与“四个考验和风险”相呼应。报告还将十七大关于党员作用的“四者”(信仰者、执行者、实践者、促进者)表述为“三者”(示范者、引领者、维护者)。其中“维护者”旨在突出“公平正义”。报告在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提出“公正”,将之作为党员要求具有理论新意,这与报告后面的“公信力建设”有逻辑统一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实践中把党的宗旨坚持好、发展好、维护好。
(三)关于党的执政部分的变化
关于执政能力内涵的新表述:“群众工作的能力”,强调“执政为民”。十七大强调“执政能力建设”,但执政能力内涵丰富,十八大报告扼其要领,突出“群众工作的能力”,强调“执政为民”,仅在这一部分的“人民”一词就前后出现了20多次。“群众工作的能力”提法具有独特用意:面对改革中的利益矛盾,面对突发事件,服务群众不仅要有愿望,而且还要有智慧。因为“想办事是愿望、肯办事是热情、敢办事是勇气、会办事是本领”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群众工作能力是一项最基础、最核心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第一能力”。
党的作风建设:提炼出“三个坚持、一个克服”。十八大报告将十七大报告的第六点调整到第二点,并提出了作风建设的新思路,具体为“三个坚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和“一个克服”(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十八大报告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论述,涵盖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学风等方方面面,中共中央最近提出的“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都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有关精神的重要举措。
(四)关于党内民主部分的变化
党内民主的地位:从“重要保证”到“党的生命”。十七大报告将民主与集中放在一起讲,十八大报告则分开单独表述。十八大报告在十七大报告提出党内民主是“重要保证”基础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进一步凸显了党内民主的极端重要性,即对社会主义民主的牵一发动全身作用。中国民主不能照搬西方式的民主,必须从党内民主寻找突破口,这是从实现民权的社会成本和中国实际考虑的。十八大报告对党内民主的论述,是在总结建党90多年来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得出的正确结论,这对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和保障也指明了路径。
党内民主的方向:从“团结统一”到“创造活力”。十八大报告在十七大报告提出“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强调还要有“创造活力”,并把党内民主放在突出的地位,反映了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既坚持了原有观念,又说明了当前政治生态对党内民主和创造力的呼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⑥可见,增强创造力对一个政党的发展是何等重要。
党内民主的内容:提炼“三民主”,新加“四权”。十七大对党内民主的论述主要侧重于“民主环境”,十八大报告则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三民主”(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将这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兼顾到“人”与“法”、“宽”与“严”,本身就是对党的建设理论一大贡献。此外,十八大还加入“四权”(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这对于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无疑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党内民主措施:提出多项具体制度。党内民主制度在十七大报告中就已得到重视,十八大报告为了实现“制度体系”目标,又提出了诸如“提高比例”(工人农民代表)、“年会制”(乡镇党代会)、“提案制”(党代会代表)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在十七大“提名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差额提名”,并规定“评议、旁听、列席”等多种基层民主针对性很强的做法,如“从任期制到提案制只有通过这样一种路径才能够使党内的民主政治发展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渠道”⑦。民权的实现是马克思主义孜孜不倦的追求,民权的回归是中国近现代以来政治运动的目标。我们相信,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上述措施一定会让我们更加贴近这些理想和目标。
(五)关于党的队伍和人才建设部分的变化
队伍建设重点:从“干部队伍”到“执政骨干队伍”。十八大报告在十七大报告提出“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基础上提出了“执政骨干队伍”,并从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等四个方面指出了“执政骨干队伍”的标准和要求。不仅“第一次把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进一步聚焦到执政骨干队伍上”,而且上述标准“与我党提炼的领导者核心能力标准相吻合。”⑧这表明我党在继续探索如何增强领导者核心能力方面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党管干部要求:增加“三个坚持”、两个“不让”。两个报告均提出了“党管干部”的原则和“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方针,十八大报告增加了“三个坚持”(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提出“两个不让”(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这都很有针对性,如“以德为先”就是针对当前一些干部出问题出在“德”上,抓住了关键。再如“两个不让”是针对当前时弊,写入报告很有意义。其目的无非就是为了真正做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
干部选拔任用:十八大报告提出,不仅要加强正职和关键岗位领导干部的培养和选拔,而且要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实践证明,干部“委以重任”须平时长期培养锻炼。十八大报告继续沿用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关于优秀干部应在基层成长培养发展的观点。“中国的领导权掌握在共产党手中,但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念与方式在过去30年中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转变为吸纳民众自下而上参与的执政党。”⑨此外,十八大报告省去十七大报告关于“提名制度”、“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差额选举”、“全过程”等提法,而将之涵盖在“公信度”的表述中。这对于结合当前实际,建立科学规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十分必要。
人才建设目标:强调“人才强国”,新增“国际人才”。当今和未来世界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十八大报告在十七大报告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上,强调“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增加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的提法。“人才强国”是针对我国目前人才开发的质量、结构和效能提出的,有利于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人才资源之间的差距。“国际人才”是针对中国面临的全球化、国际人才竞争态势以及中国海外高层次人才不断积累而提出的命题。对“国际人才”的重视,将更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人才建设方式:加入“两广”、从“两高”到“三类”人才,从“工作体制”到“发展机制”。十八大报告在人才建设方式上有变化,寓意深刻。主要是在“四尊重”前加入“两广”(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将“两高”(高层次高技能)变为“三类”(重大人才、创新人才、实用人才),将“工作体制”变为“发展机制”。十八大报告对人才的培养布局是考虑到“高端人才不够用,低端人才不适用,年轻人才不敢用,特殊人才不会用”等现实问题,将“两高”变为“三类”,以缓解当前技术类人才急需的状况。针对人才发展后劲问题,报告从动态角度前瞻性地提出“发展机制”,而不是静态的“工作体制”。
(六)关于基层党建部分的变化
基层党建内容:增加“基层带头人队伍”;从“体制机制”到“组织体系”,从“党员意识”到“党性”。基层社会民主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最大亮点。十八大报告增加的“基层带头人队伍建设”凸显了“抓书记”在基层党建的位置。将十七大报告的基层“体制机制”变为“组织体系”,将“党员意识”变为“党性”(“党性”在这一部分出现了5次,而十七大报告只出现了2次)。这明显是针对“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有的甚至软弱涣散;一些领域党组织覆盖面不广,党的力量薄弱”⑩而提出来的,这就为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找准了着力点。
基层党建制度:充实多项新措施。十八大报告在十七大报告提出不少基层党建措施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充实:将“定期分析”变为“定期分析、民主评议”;将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变为“教育、管理、服务”;将“处理不合格党员”变为“健全能进能出机制”;从“经费保障问题”到“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这些措施对症下药,有些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有些是新问题的凸显所需,有些是新形势的发展使然。
(七)关于反腐倡廉建设部分的变化
反腐倡廉:在十八大报告中被摆到更加重要的地位。胡锦涛在2012年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将“反腐倡廉”提至“制度建设”之前。十八大报告不仅首次将反腐倡廉单列,而且在十七大报告基础上推陈出新,提出了“建设廉洁政治”的战略目标,这是首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建设廉洁政治的要求。
反腐态度:诸多新表述说明认识清醒、态度坚决。十八大报告在反腐倡廉问题的措辞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厉:由十七大报告的“着力加强”变为“坚定不移”,由“党必须抓好”变为“党一贯坚持、人民关注”,由“人心向背”、“生死存亡”改为“致命伤害”、“亡党亡国”,省去“三性”(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意在强调“紧迫性”;加入“三清”(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十八大报告关于反腐的态度是党中央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必须严明党纪国法,体现公正正义。
反腐思路:提出“中国特色反腐”,强调“执政为民”。反腐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十八大报告在十七大报告的“一个坚持”上又加入了一个“坚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这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符合形势发展的新论述。中纪委在2002年总结反腐经验时指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的党“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有效开展反腐倡廉的路子”[11]。2007年又进一步指出,我们的党“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12],但真正将之写入党代会报告是十八大。确立这个战略目标,明确方向,有利于我们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气魄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反腐举措:新增多项有效措施。十八大报告在反腐方面的笔墨之多前所未有,仅新增加的应对措施就有“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要求”、“加强领导干部监督”、“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法律制度”、“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反腐败国际合作”等。综合分析这些措施,除了加大反腐力度这一信号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反腐的法治化。因为只有法治反腐才是真正科学有效并且可持续的反腐策略。
文本语气措辞也有微妙变化,用意深刻。主要表现为从十七大报告的“廉洁自律”到十八大报告强调“高压态势”、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到“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从“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到“查处大案要案”,重申“无论权力和职务大小”。这充分说明,十八大关于党反腐败的目标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得力。
(八)关于党的纪律部分的变化
一是此部分单独被列出,具体内容得到扩充。十八大报告将纪律建设单列(十七大只在第一部分论述民主后用一句话强调),这是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新要求的一种回应。因为近年来“不同程度地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13]。从“执行党的政治纪律,自觉维护中央权威”[14]这个角度来讲,报告的相关规定可以说是有的放矢。二是用否定句式加强语气。十八大报告将十七大中同样内容的陈述句,变为或加入否定句。如“不能凌驾”、“两个决不”等,语气更强,要求更严。这充分说明,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就越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从而不断保持和增强党纪党规的统一性、权威性和稳定性。
三、十八大报告中党的建设理论进展的主要特点
(一)科学意识更明确
“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15]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政党的发展存亡都包含着客观规律。十八大报告中党建理论的科学意识体现在: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体现“科学建党”理念。所谓科学建党,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十八大报告强调“三个规律”即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具体工作方面也有体现,如“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论断,这些不仅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有效方法,而且是基层党建的规律所在。最重要的是,科学建党思想为我们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可大大减少人为盲目因素,对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二)国情意识更强烈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6]。古往今来,不尊重本国具体国情而导致亡党亡国的例子并不鲜见。十八大报告中党建思想的国情意识十分明显,如对民主的认识、对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确定和“培养选拔”等。在民主问题上,报告提出了抓好“两个民主”即“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的思想,而不是西方式的直接民主。这两个“民主”一个从上带动、一个从下生长,稳妥推进,切忌盲目,这已从中国政权交接和基层选举等方面得到证明。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是一个深刻命题,需从中国文化心理、制度特点、政治生态等方面找到有效思路。
(三)问题意识更明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问题意识的核心是忧患意识。纵观中国历代王朝更迭及国外政党存亡教训,无不敲响警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最大的忧患是没有忧患意识,最大的问题就是对问题缺乏警觉。”[17]“过去所有灭亡了的革命政党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它们“怕说出自己的弱点。”[18]十八大报告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对党面临的问题讲得透彻,一针见血。如对党面临的形势用“四个考验”、“四个风险”来概括,对腐败用“致命伤害”、“亡党亡国”来形容,对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也丝毫不遮掩,不回避。从整体上看,报告贯彻着解决问题的思路,而非单纯的逻辑排列。
(四)实效意识更突出
实效就是解决问题。十八大报告中党的建设理论更注重现实性,把虚的东西写实,所提措施更具体、更注重落实、针对性更强。在具体工作部署中提出了很多要求,落地有声,有目共睹,无需赘述。
总之,通过两个报告比较,可看出十八大报告中的党建理论有不少新的提法、新的要求和新的举措,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需要解决的新课题:如党的科学化水平的标准与保障机制是什么、党性教育和德性教育的关系如何、中国反腐倡廉道路的内涵还有哪些、党的创造活力如何实现等。这可以说是留给我们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注释
①本节所有引文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5-51页。②③吴杰明:《党的建设之“新意”》(议题十:关于党的建设),《人民论坛》2012年第33期。④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党建研究》2012年第12期。⑤[17]李瑞环:《学哲学用哲学》(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6、266页。⑥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7月2日。⑦汪玉凯:《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将促进党内民主走向制度化》,《红旗文稿》2012年第22期。⑧周新民:《如何提高“执政骨干队伍核心能力”》,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2/1212/c148980-19875613.html.⑨[美]约翰·奈斯比特、[德]多丽丝·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魏平译,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年,第41页。⑩郭声琨:《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党建研究》2012年第12期。[11]吴官正:《在中央纪检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03/26/content_800948.htm.[12]《中纪委向党的十七大的工作报告》,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6/content_6953648.htm.[13]习近平:《扎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求是》2012年第6期。[14]习近平:《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求是》2012年第23期。[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9页。[1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页。[18]《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