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2013-08-15王春林
◆王春林
(湖北省老河口市实验小学)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育家孙双金曾说:“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直张。这是课堂充满生命力的具体体现。”
课堂的生命活力源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强化,源于教师关注学生生命价值的人文情怀。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注意营造学生自由发展的生态条件,使课堂充满学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雨露,从而使富有理性之美的数学课堂闪耀人文的光芒,充满活力,吸引学生快乐地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课堂充满趣味的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若用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入课堂,学生便能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同学们抢红旗游戏,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红旗插在哪儿?同学们为什么要站成圆形的?这样导入新课,自然贴切,趣味猛增,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教师的课交融在一起,在活动中掌握了知识,也让课堂充满趣味的活力。
二、运用四段式教学,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四段式”教学法有“辅助环节”“先学环节”“后教环节”“当堂训练环节”等四个环节。它以“先学后教,当堂完成作业,全面提高课堂效率”为目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大胆质疑,积极讨论,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
再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一):
1.拿出剪好的圆片,对折,打开,换方向再对折,再打开。
2.观察所折的圆片,你有什么发现?用手中的工具验证一下。
3.阅读书本第56页最后一段,在自己的圆上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用字母表示出来。想一想:画出的直径和折痕有什么关系?
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通过自学指导变“讲”为“导”,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猜一猜”“剪一剪”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际操作,把外界的运动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紧地联系起来,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取新知,展现学习的活力。
三、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让课堂充满生活的活力
过去,呈现给学生的数学材料,大多抽象化、理想化、标准化的“纯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学生觉得数学枯燥难懂。现在,我们要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结合,融入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产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亲近感。
如我在教学《折扣》一课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商场优惠打折大酬宾活动,购买电器九折,其它商品一律八五折。先提问:观看后,你有什么想法?你是怎样理解“九折、八五折”的?
课件继续展示:小雨为自己挑选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他爸爸则挑选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请你帮他们算一算两样商品各付多少钱?爸爸便宜了多少钱?
这样的事例承载浓浓的生活情趣,学生身临其境地去观察、去分析、去思考,并在理解折扣的意义上升华出解题方法,提炼出解题思路,令学生乐在其中。
生活是五彩斑斓的,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去欣赏、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这充满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
四、赏识互动激励评价,让课堂充满高昂的活力
马斯洛说过:“每个人在出色完成一件事后都渴望得到别人对他的肯定和表扬,这种表扬就是激励人的上进心,唤起人的高涨情绪的根本原因。”心理学也表明,儿童都有需要表现和展现自己的欲望。因此,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心理,创造机会,因势利导,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充满活力,让课堂充满高昂的活力。
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一课时,我采用赏识性评价,不仅评价学生个人,答对了送上颗红星,答错了送上鼓励的微笑。还采用小组评价:课前让学生呼小组口号,激励上进心;课中每学一个知识点,分小组轮流答题,并给小组打分;课后,对小组学习进行总评打分。课后总结。我们学习了百分数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百分数说说自己的感受:愉快占()%,紧张占()%,遗憾占()%。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课堂的幸福。
五、渗透数学文化,让课堂充满人文的活力
数学文化狭义讲,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如今,数学文化走进了中小学课堂,渗入实际数学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互动。让数学课堂洋溢着人性之美,充满人文的活力。
如我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我从较简单的问题入手,让学生尝试解决,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但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体验数据由大化小上。在解题方法的展示中,我再次引导学生体验到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即学生提出假设全是鸡或假设全是兔这一假设推理的方法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假设全是鸡或假设全是兔呢?使学生体会到:两种动物不能解决,转化成一种动物,标准统一了问题就好解决了。在更高的层次上体会到了化繁为简思想的妙用。并向学生简介古代数学书籍《孙子算经》,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悠久历史。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将数学的智慧和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课堂充满人文的活力。
[1]刘宗敏.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安徽教育,2012,(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