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课前准备的有效落实,保证科学探究的效率

2013-08-15林海娟

中国校外教育 2013年31期
关键词:科学教材探究

◆林海娟

(山西省寿阳县北大街小学)

一、前言

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因教师课前准备的随意造成了课中探究活动无序、小组合作探究低效等一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必须提高课前准备的有效落实。

二、准确把握科学教材特点

“用教材教”要做到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灵活调整教学过程,利用教学生长点进行创新,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张扬,课堂教学才能生动活泼,充满创造活力。

首先,要从单元总体把握。我们现在使用的苏教版《科学》教材就是以学生生活经验圈中稳定的范围或活动作为教学单元,单元内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不是某一学科或某一方面的知识,而是多学科或多方面知识的有机整合,涉及到地理、社会、经济学、生物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如三年级《它们是什么做的》就是很有争议的一个单元,新旧版本变化很大,由原来的常见材料、研究纸、我们穿什么、玻璃和陶瓷、材料的使用和环境改成了常见材料、纸、纺织材料、金属、塑料五课。从课题上看,字数的减少使学生研究的目标更为明确,省去了不太科学的表达;从内容上看,编排更系统,更贴近生活,结构合理,层次感强。最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研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物体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组成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各种材料的性质是不一样的,人类在选择、应用材料时,不仅要考虑需求,而且要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总体把握单元教材教学。

其次,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备教材看成是在“盖房子”,先要有框架结构,再加墙盖顶、最后是装潢。框架结构就是本课教材的思路,在设计思路时各个活动内容有的可以平移互换,但有的却不能本末倒置。如在探究《纸》的牢固程度、纤维结构、吸水性和透明度,《金属》的光泽、传热性和延展性时,各个探究活动不成因果链接关系,而均成并列关系,可以在教学时做顺序调整。而《塑料》一课在认识塑料的优点和缺点时就应先认识优点后了解缺点,因为这是一个材料使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双重性,呈逐层递进关系,所以各部分不能互换。

有了框架结构,有了教学思路,就可以进行第二步加墙盖瓦,设计教学活动,把握重难点。这也是教学参考中范例提到最多的,我们最容易把握的一个环节。

最后,是装潢,用细节点亮课堂。运用游戏、提问、互动、板书评价等来充实课堂,激发学生上课兴趣。如《常见材料》一课中,为便于教学,可事先在教室里布置盆花、鱼缸、笤帚、棉花等物品;为突出亮点,在设计让学生分析拓展这一环节时,可让不同的组来分析不同的物品……这些都是备教材的细节,就如同房子装潢的舒适,那么人住进去就会感到舒适。同理,课的细节设计的生动,那么学生就愿意在课堂上学习,从而为达到有效教学提供了前提条件。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只有读懂教材,领会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深度,才能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出灵活、有效有针对性、有弹性的教学方案。才能抓住学生具有创造性的、生成性的思维火花,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建构、生成新的信息,才能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有效地、愉悦地学习科学。

三、合理收集使用科学材料

“科学课程要求教师为学生准备活动材料和器材,自制教具、学具”。而有结构的丰富的探究材料,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从不同角度设计多种探究方案提供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准备不准备材料常常反映了一个科学教师是否认真教学的态度,而准备什么样的材料则能反映一个科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1.收集

新课程改革以来,科学探究课题大多来源于生活,探究的材料也趋于生活化,这样更便于学生收集。教师必须提前布置收集任务,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学生收集材料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有些材料不是立即可以在学生的生活范围中找到的,可能某次偶然的经历,会突然带来意外收获。事实上,每个孩子能顺利收集到的材料是有差异的,有些材料不是人人都可以收集到的。如《纺织材料》中的“毛料”的收集,只有在裁衣店的家庭中才能找到,如果在材料收集时学生“各自为战”,最终很可能出现有些材料收集得过多,而有些材料空缺,影响了探究活动有质量的开展。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应考虑实现材料收集效率的最优化。

2.呈现

(1)呈现材料分层化

尤其是在平常的科学课上,我们应适时地、分批地提供探究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器材。如《做一名小科学家》一课就要先出示“纸鹦鹉”的材料,再出示制作“小丑玩具”的材料;《观察水》一课中要先出示水,再出示各种液体;《常见材料》一课中在课中再出示要让学生分析的物品,而不能图省事叠加似的一股脑在课前全部交给学生,这会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造成分心,分散学生注意力,不利于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2)注意材料的差异性

有些探究活动要根据实验材料的难易程度和每组孩子的知识广度和动手能力,有些探究活动是为了体现结论的多样性,给各组提供不同的实验材料,这样有利于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挖掘探究活动的广度。

(3)考虑材料的适用性

课本的图片上经常出现的一些材料,并非都适用,如《食物的消化》这课中模拟小肠用的“丝袜”,其实整只太宽,应改为剪开的半只才适用,因此更需要我们在课前提前试验。

(4)避免呈现有争议的材料

如《常见材料》一课中有的老师准备了“地板砖”想以此让学生认识天然材料,但课堂上有学生说那块“地板砖”在制作时添加了其它材料,而且还通过了加工,所以属于人工材料。确实生活中的很多“地板砖”所含原料为玻璃粉,由树脂、无机颜料、植物油等组成,是人工材料。而书中图片上的“地板砖”是纯天然大理石打磨成的,是天然材料。

(5)避免呈现可能产生误导的材料

如《纸》中用贴有一层薄塑料的纸、《纺织材料》中用不是纯毛的毛线、《塑料》中用不透明的塑料尺……都会给学生产生误导而不利于教学的科学性。

3.保存

科学探究活动要求学生收集各种材料带到学校里进行研究,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是学生辛辛苦苦收集来的材料在课堂上使用了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后就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或被师生随手丢掉,或被师生束之高阁,这样对学生收集的材料来说就是巨大的浪费,甚至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不尊重。因此材料收集应遵循一个原则:“收集每一种可能用得上的材料,从不轻易丢掉任何东西”。无论是对待学生收集的还是教师收集的材料,我们都应妥善处理,不能简单地将材料丢弃,而是视材料的实际情况再作处理,如果材料还能为今后的探究活动使用,就应将这些材料保存起来。

猜你喜欢

科学教材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教材精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