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美流淌在诗词教学中

2013-08-15◆刘

中国校外教育 2013年31期
关键词:人格诗词美的

◆刘 爽

(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

语文教学是美育的基础性学科,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语言情感教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育的目标要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和健全人格,而语文学科中最突出、最直接、最集中来蕴含美的就是中华文化独具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的深邃之中承载着无限的美。因此,诗词教学的重点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挖掘美、欣赏美、收获美上。“学”是为了“用”,“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师首要的是努力培养学生独立鉴赏古典诗词美的能力。

一、为什么需要美

美既是人的整体素质的基础,也是现代人格的基础,是形成现代化人格的理想条件。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关系到心灵美的塑造完善。

1.美是一种人格要素

构成人格的要素不少,但其核心是人的内在素质,即人的精神境界、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这一切,无不与美相关。当今,社会环境的功利和人际关系的冷漠对学生影响很大。中学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熟的阶段,如果缺少对美的感悟、理解和锤炼,又没有有效的引导,学生就会看不到美,或者不知道什么是美,有的甚至把丑当成美,这样的人格必将是残缺的,导致学生学习消极,学无所获,最后走向失败的人格,甚至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美是一种本质要求

新的语文课标明确提出:“语文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去表达、交流,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能够借助其语言文字的功能去感受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感悟到语言的美。体会到语文的美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培养他们美好的思想情感。美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3.美是一种职业责任

冰心曾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教师要把希望与信心的种子播撒进学生的心间,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人格,参与塑造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折射出人类美好的信仰和情感,辉映出人类正向的精神风貌,赋予学生人生的品位和品质,让学生学会勇敢从容面对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终极目标。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毕生追求。

二、美在哪里

在诗词教学中,要用内心的自然去认知美,要站在人类文化和个体人格的高度去体悟美,要从历史、文化背景上去理解美,知道美在哪里,才能真切地获知美。

1.美在字里行间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朵奇葩,文粹精华如颗颗珍珠,闪耀着美的光华,包含着美的因素。含蓄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式,和谐的韵律,精彩的文辞,或庄或谐的风格,或悲或喜的辞句,无不是美的化身、美的传递,给人一种精神的享受,震撼人的心灵,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成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最好的材料。学生在吟诵之中即能领略诗词的美,从而提升理性审美的能力,熔铸健全的人格。

2.美在深情厚意

古典诗词蕴含着深沉炽热的感情,国家情、父母情、同胞情,感人至深。在悠久的文化星河中有“碧云天,黄叶地”的闲情,也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情,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之情……解读这些古典诗词时,学生情感潜能与之产生共鸣,以情悟文,以情动人,以情益智,以情促知,在探究诗人个体情感的深度上去感受、体悟,用情感的“眼光”去审视、理解美,进而在美的交融中形成健康的、审美的人格,成为自然的、和谐的人。

3.美在悠远绵长

诗词除了具有卓越的艺术魅力之外,主要还是作品本身具有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内容,是作品背后精神世界的广博与深厚,映射着“明德”的道德之光,闪耀着“至善”的人格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那种坚持的品德和不屈的爱国信念;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这些闪耀着作者崇高道德品质之光芒,体现着作者巨大人格力量的诗文,涌动着我们所说的人文精神。学生肯定会被这种人格魅力所打动,并且在思想的熏陶之中,潜移默化,促进其健全现代人格的形成。

三、怎样得到美

诗词的美随处可见,但绝不是随手可得。这考验着教师的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多年的教学中,体会到诗词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审美情操和审美创造力。重点是挖掘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多元感知。关键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1.阅读美:美读“五步曲”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吟诵,是一种能充分传达文章情意的自然读法,不求声音宏大,但求读得清爽自然,读出节奏。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该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该悲凉处还它个悲凉。使文中之意皆出于我之口,文中之情皆出于我之心。这种吟诵的读法,是体会文章意蕴情感的桥梁。”文学家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美读”是感知语文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多方面地感知教材,多次的吟咏,逐层深入,步步升华,从而感受审美对象的美。如李煜《虞美人》是南唐亡国之君李煜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绝笔之作。问世以来,以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传唱千古,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词句,曾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要使学生体会到诗的味道,就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

第一步,正音(读2~3遍)。自由朗读对“雕栏玉砌”“恰似”这些学生易读错词进行纠正,再读明确读音。

第二步,正律(读3~4遍)。诗有着独特的旋律也就是诗的节奏。这一步中可以教师示范,可以学生示范,也可以学生对比朗读,但教师示范时只是点到为止读对节奏不要追求情感的准确,要给学生自己逐层理解的机会。让学生明确节奏既是诗歌的形式,也是诗歌艺术的内容,它应当与诗的感情保持一致。《虞美人》情感回环反复,一唱三叹,把握好节奏有助于情感的把握。

第三步,绘画(读2~3遍)。古人有一句话:“一诗一话一故事,一文一事一人生。”每一首诗都藏着一幅画,一个故事。教师要引导学生能描绘出诗中的画面,“在诗中你看到了什么?”“诗中的文字让你想到了什么?”自此环节可以配合画面、音乐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沉浸其中。一个男子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一个过惯“雕栏玉砌”、锦衣玉食的人,面对“春花秋月”的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小楼昨夜“东风”带来春天的讯息,却反而勾起作者“不堪回首”的感慨,愁思似春水般长。一个无尽哀愁的男子的形象跃然纸上,也浮现在每个学生的脑海中。

第四步,知人论事(读3~4遍)。形象丰满了,学生就会发生疑问,为什么“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为什么怨恨的问上苍: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读来令人不胜好奇。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设身处地去了解词人的处境,交代当时的背景和诗人的遭遇,引导学生认真地体会着诗人的内心情感,“如果你是李煜,此时此情,口中只能发出一个声音,那只能是……”“一个‘愁’字!”“如果你是李煜,你的心中只能有一种感受,那只能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问一答间,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用心感受诗人的灭国之恨、亡国之仇。

第五步,释情(读1~2遍)。学生在一次次的反复体会中,情绪达到顶点,读懂了诗人的千般恨、万般愁,教师一定抓住契机进一步引导,进一步深入,教师可以范读和学生形成情感的共鸣,共同释放出情感,在诵读中回想感悟,理解文字所展现的形象与理性的美,以引导学生领悟人生要义,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

2.感悟美:鉴赏“四重奏”

为了让学生体味到作者在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美”,还可以立足于古诗词教材的基础上,旁征博引,推及其他。教师要从不同的作品中让学生获得不同的情感认知与体验,潜移默化的提高审美鉴赏能力,陶冶情操。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便可与柳永的《雨霖铃》作比较,在比较中导入情境,带学生入境,自己感悟鉴赏。分别感悟两首词的内容和风格。一个是离别的伤悲,给人以婉约缠绵之感,一个是对古代豪杰的凭吊,展现了豪迈的气概。在题材上对比。《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的是古战场情形,表现作者对古代豪杰的凭吊,字里行间透露出豪壮雄浑之感,读来精神倍增;《雨霖铃》描写的是秋夜恋人离别,表现作者的依依之情,“怅饮无绪”,更突出作者因即将与恋人离别而烦燥、忧思之情。在主题上对比。《念奴娇·赤壁怀古》反映了作者建功立业、实现抱负的豪情壮志。拿周瑜和自己相比,喟叹不遇明主、壮志难酬,但词中并未露出哀婉之情,而是一种豪情壮志,道出人生易老,宜早建功业;《雨霖铃》表现的是凄凉的离别之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终日相亲相爱的恋人,一旦分别,留恋难舍,“泪流语噎”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表现出深深的爱恋之情。在表现手法上对比。《念奴娇·赤壁怀古》采用概括和抒情的方式,展开的是宏伟的画卷:古战场,抒发的是豪放的感情:建功立业,开头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整个词的豪放气势便跃然纸上,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更壮大了整首词的宏伟气势,展现一幅壮伟的画面,在此基础上,描写周瑜的建功立业,发出功业难成、华发早生的喟叹,但这不是哀婉细腻的抒情,而是壮怀激烈的感慨;《雨霖铃》采用的是细腻的白描,委婉的抒情,恋人离别当然不可能是豪壮的场面。“寒蝉凄切”“怅饮无绪”衬托出离别的凄婉,描写了这样一个具体而细腻的画面:秋雨刚停,秋蝉在树上凄凄地鸣叫,天色将晚,即将分别的恋人,双手相执四目相对,泪流满面,哽噎无语,哪有什么心情在帐蓬内饮酒?渲染的完全是一种凄凉的气氛。在语言上对比。《念奴娇·赤壁怀古》表现的是崇高壮美的景象,读来豪气干云,壮丽之情油然而生,《雨霖铃》表现的是感伤柔美的意象,读者未免不受影响,读着读着自然而然便觉得自己也似与恋人离别。通过对两首诗的比较,总结两个派别各自特点。让学生感悟到在中国那悠久的文化长河中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威武,也有“疑是湖中别有天”的诗情;有“谈笑洗尽古今愁”的豪迈,也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画意。

四个层面的对比分析总结出无论是长亭送别的相思之情,还是忧国忧民的豪迈之情,无不来源于词人的情感体验。鉴赏中使学生获得情感的愉悦,智性的满足,使学生独具慧眼,培养心灵的敏感,学会诗意的生存,用豪迈阔大的胸襟,面对人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学会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这获得怡然自得的优美感受和上下求索的壮美体验。

3.创造美:拓展“回旋曲”

古典诗词鉴赏是以作品所提供的语言形象为根据的感受和体验,其本质是为了吸取它的有益内容来丰富自身的思维,陶冶思想性情,延伸美的体验。为此,对于诗词所展现出来的形象不应该是简单地接受,即不仅仅是对语言符号的解读和理解,而是应调动自身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想象画面、想象音响、想象身处其境的感受。改写、仿写亦或续写都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意境。如柳永的《雨霖铃》可以让学生把词改写为现代散文或小小说,通过改写把一个个景物意象穿连起来,还原现场说说诗人心中的话。学生对画面的描绘,语言的把握,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声音。船夫的招呼:“客官,天时已晚,该开船了。”二人心中万言但悲伤地无以成语;回忆与女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然后仰天长叹一声“唉——”甚至一丝雨一丝情都描摹的丝丝入扣。通过想象感知诗词“真景”,对诗词中艺术形象的有了初步的感受和把握,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要使学生形成独特的审美想象与想象能力,就得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自身的经验对作品情境进行再度体验。

总之,在诗词教学中,要让学生去吟诵感悟,去通过自己的心灵,通过联想、想象,调动起自己的知识、经验,在想象中对作家情感、作品情境进行体验,并为之心动、心醉。引导学生去感受发现诗歌中的美,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人格,进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并且让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轻松。

[1]王长俊,王臻中.美学基础.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5(1).

[2]谢文利.诗歌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10(1).

[3]语文美育的思考与实践.

[4]谈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5]范登清.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6]浅谈中学古典诗词教育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7]程广海.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综合天地,2004,(1).

猜你喜欢

人格诗词美的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诗词之页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