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3-08-15孙瑞春张乐泉
◆孙瑞春 李 敏 张乐泉
(1.山东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2.山东省青州市聋哑学校)
德育教学改革是当前我国学校教育改革中的重中之重。21世纪,随着人类社会科技与观念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传统的学校教育也进行了更加深刻的反思。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一个共识:德育是主宰、构成、支撑和凝聚整个生命成长过程,并且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现代学校教育,其本质应立足于塑造人格的培养和学生的生命健康。故此,建立良好的学校德育建设制度与体系,对于保证人才的培养、促进我们的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学校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构建校内外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努力完成思想道德教育任务,对于早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效果令人担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德育目标过于抽象
很多学校的领导和班主任及其德育教师对改革开放条件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重智育轻思想道德教育的想象依然存现,有个别老师认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又虚又空,是搞形式的,没有实际意义;面对现实社会,一些消极东西对学生的影响,认为思想道德教育作用有限,或者无能为力,缺乏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深入探讨,对思想道德教育规律的认识欠缺,还有追求表面化、任务化的倾向,出现问题大多实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急于应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德育内容缺乏科学性
所谓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是指内容要符合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易于被其内化和实践,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是不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要符合主流社会的精神。而今的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大多还是照搬传统的内容,把养成教育视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全部内容,没有创新的时代精神,主要表现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师生关系的单向性,这种缺乏平等基础上的沟通和对话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必然是低效的。
3.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思想与德育实际脱节。一些学校德育课基本上只从理论上灌输,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学生的道德认知难于提高和丰富,对学生知行统一的实现有不良影响。学生的分辨是非能力还不够强,如果不能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往往在碰到某些问题时,或碰到一些不良因素诱惑,不能自我控制,就会做出一些错误的行为来。
4.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家庭教育不合理。有些家庭存在严重的教育问题,教育方式非常不当,要么对子女百依百顺,对其学习和思想问题则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要么是奉行“棒打出孝子”,动辄对其子女非打即骂。家庭教育的不合理,也不愿意和学校或者老师沟通,学生产生的问题也就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出现心理问题或不良性格。加上社会不良现象对学生的诱导,逃学、泡网、游戏、凶杀、色情等等都会导致其中一些人走上犯罪道路。
二、加强德育教学的措施
1.健全考核制度,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入手,充分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
意大利教育家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不断深入的今天,德育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作为教育部门、学校管理者、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勇于接受挑战。学校教育长期以来没有真正解决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问题,因而在相当一部分领导观念中,认为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指标,出现了重“智”轻“德”、以“智”代“德”现象。德育与智育虽然同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达到培养人的目的,但从完成的任务看是有所侧重的,德育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思想觉悟,识别是非善恶,形成一定的品德与良好道德行为,它主要是解决学生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即如何做人的问题。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以及各项活动之中
教育家徐特立说过:“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后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人。”教育家杜威说过:“没有离开智育的德育,也没有离开德育的智育。”这些名言都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处理好学科知识与德育的关系,知识教育与德育渗透的关系,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期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点,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求教学要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们要强调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的观点:开发各学科的德育资源,注重学科渗透,发挥各学科课程育德优势。各学科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在备课和上课环节上,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把握好教材中学科知识与德育的结合点,注重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真正体现“教材是对生活的总结、生活是对课本的延伸”这一宗旨。让每一个教师都认真参与,真正实现每一个教育者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设想。
3.学校、家庭协调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要建立与家长定期联系、访谈制度,给家长当好参谋,引导家庭教育的走向。学校教育的优势是学校己经形成了各个年龄阶段不同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构建起了具有学校特点的德育教育体系,老师又具备相对专业的教育能力,但是由于受时间、空间、内容、形式的限制,过分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缺乏针对性和个别教育。而家庭教育的优势正是学校教育的劣势,家庭教育的劣势正好是学校教育的优势。所以学校和家庭要协调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孩子的思想性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而家庭教育给孩子的影响又是时刻存在的,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起着耳闻目睹的直观影响。所以老师和家长的联系就成为了孩子德育教育特别是心理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了。我们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积极与家长配合起来,通过家庭走访、电话联系、家校联系卡、开家长会等各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思想发展、心理变化,并作好学生在校的反馈情况,让老师和父母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做出正确的指导。只有家校两方面共同努力,相互配合,达成共识,才能给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架起一座牢不可破的桥梁。
4.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应对寓教于乐这个原则运用好,注重通过各种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发展自我、丰富自我。如每周进行集体升国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的方式;开展各种演习活动,如安全演练等。学校还可以配合上级有关部门, 结合各类重大节假日纪念日组织学生参与实践体验,如组织学生上街进行“环保宣传”“普通话宣传”等实践活动。
5.德育要落实到现实生活中
学校中各种生活事件随时都会发生,我们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接受思想教育。德育落实到现实生活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从中受到教育。
总而言之,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就要从小事抓起,从细节抓起,尽其所能,发挥特长,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这样就可以点燃学生心中的明灯,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