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对潜在风险的管理机制研究
2013-08-15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钟文彬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钟文彬
1 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我国企业数目也呈几何级数上升,企业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激烈的市场环境,考验着企业应对潜在风险的能力。其中不少企业因为应对潜在风险不利而导致重大损失甚至倒闭,而另一些企业则非常重视内控制度建设,重视危机管理能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2008年,三鹿集团就因“毒奶粉”事件而破产倒闭,最终被三元集团收购。2012年12月,21世纪网披露酒鬼酒塑化剂超标引发白酒行业危机,而“国酒”茅台在此事件中凸显危机处理能力不足,公司股价大幅下跌。同时,2013年1月,华为董事会集体宣誓,加强内控管理防范风险,积极应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潜在风险。2012年,华为总营业收入达2202亿元,净利润达154亿元。
为帮助企业更好的应对潜在风险,降低风险出现时企业的损失,应急风险管理学科悄然兴起。2009年4月,暨南大学成立国内首个应急管理学院,研究企业与政府的应急管理机制。我国理论界从不同的角度和学科视野对企业应急管理做了许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刘仁辉,安实(2008)在《面对突发事件企业应急管理策略》中提出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管理包括干扰管理、危机管理与和应急管理3个层面。在突发事件情境下,有效的应急管理应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力量,迅速控制危机的发展,使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梁莺(2009)在《企业危机管理预防应急体系研究》中认为危机预防比危机处理更为重要。
2 我国企业应急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企业应急管理指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安全生产事故和可能给企业带来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各种外部突发公共事件,以及企业可能给社会带来损害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处置和恢复重建等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企业应急管理工作取得的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较大地影响了企业应急管理的效果。
2.1 企业应急管理意识不强
我国的食品生产行业、采矿业是事故频发的领域,事故发生后,尽管企业有相关的应急预案机制,但企业对应急管理意识不强,责任意识不强,善后工作开展不利,往往造成较大的损失。
2.2 组织管理体系不够健全,责任意识不强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权责分明,组织结构完善有效。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需要企业建立高效规范的应急管理体系,企业应动员全体员工参与到应急管理体系中,做到权责分明,而不是一出现问题就相互推诿。然而,许多企业尚未构建该体系,一遇问题就手忙脚乱,互相推诿,耽误了控制风险的宝贵时间,未能把损失降至最低。
2.3 安全培训不足,缺乏模拟训练
良好的培训机制能使员工迅速掌握危机来临时的应对策略,实操性的模拟训练有助于企业、员工在面临危机时有的放矢,从容应对应对。而国内众多企业往往从节约成本考虑,安全培训不足,实操演练更少。因此,当风险来临时,企业的应急预案往往难以实施,员工也难以及时做出科学决策,并采取有效措施。
3 企业应急管理对策分析
3.1 建立健全企业应急管理体系、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首先,企业要设置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形成企业主要领导全面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群团组织协助配合、相关人员全部参与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其次,企业还应建立和完善政府应急准备金制度,对处置企业突发公共事件等给予必要支持。最后,企业还应充分发挥保险在突发事件预防、处置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完善的企业保险体系,特别是高危险行业应强制保险。
3.2 编制科学的企业应急预案、加强预案管理
企业应编制科学的应急预案,在危机来临之时就可做到有案可依,有案必依。同时,还应强化应急预案的管理,根据市场环境定期进行调整,以确保预案的实效性。企业的应急预案包括预案的评估管理、动态管理和备案管理制度。企业应急预案的备案管理要求企业加强对应急预案内容的审查,实现预案之间的有机衔接。
3.3 开展多种形式的应急预案演练、加强企业应急人员队伍建设
企业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应急预案演练,真正做到危机来临时有案可依。特别是高危险行业的企业,更应加强预案演练,预案演练要做到有重点,多方式。例如,高危险企业要建立多发事故环节数据库,对多发事故环节进行详细分析,编制多策略应对预案,并定期进行预案演练,演练过程应多部门参与,促进企业各部门间的协作。此外,各企业还应该加强应急人员队伍建设。员工队伍中应包括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专职人员负主要责任。为提高员工队伍素质,企业应加强员工培训,定期与专业机构进行合作。对于高危行业的大型企业可以探索建立专业应急队伍。
4 建立应对潜在风险和危机的机制
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理论认为,企业不仅要做好风险后管理即应急管理,更重要是要做好潜在风险管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此,建立建立应对潜在风险的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4.1 建立企业应急管理部门
科学规范的应急管理部门,肩负着企业风险源识别、风险发生时的应对策略实施、风险处理后策略评估改进等重任。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应急管理部门非常有必要。在部门设置上,可以直接对总经理或董事会负责,部门领导由公司高管担任。企业应急管理部门应对企业面临的各种危机进行统计排查和预测,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策略。作为一个管理部门,在风险来临或出现时还应监督应急预案中策略的实施,事后还应评估策略的效果并找出不足加以改进。
4.2 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企业应急管理部门建立后就应该建立企业应急管理风险预警机制,以及时发现企业面临的风险,做好预防,在真正危机来临时,沉着应对,降低企业损失。企业应急管理危机预警机制主要包括危机预测机制和危机防范机制两个方面。
企业的危机预测机制应根据自己企业自身情况,结合自己所处行业特征来建立。首先,企业应该针对行业或企业自身过往发生的危机事件寻找风险源,并可根据企业管理中的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QSPM定量矩阵、IFE-EFE矩阵寻找风险源。其次,企业应建立科学完善的风险预警指标。目前,国际风险管理策略均走向定量化,对此,我国企业也可以尝试建立定量分析系统,选择能监测风险的指标。对于无法建立定量分析系统的事件,企业可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反常事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建立主成分数据库,对影响因素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最后,为使企业危机预警机制高效运转,企业有必要建立危机应急计划。每一项风险往往有一段潜伏期,在潜伏期内迅速作出反应是风险控制的上佳之选。
4.3 构建企业应急管理危机决策机制
成功的处理危机事件,不仅能减少危机带给企业的损失,消除不良影响,而且还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新的机遇。因此,构建科学的危机处理机制对于企业而言显得尤为有必要。首先,信息收集。当危机发生生,应急管理部门的同志有必要迅速手机危机事件相关信息。例如,当发生矿难时,应急处理负责人应清楚何时何地发生何事。全面的信息有助于接下来的危机处理。其次,分析信息实施对策。应急管理部门收集危机相关信息后,应立即着手对信息的分析,此时应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商讨处理方案。具体实施方案可参照之前制定的应急预案,再根据实际中事件的特殊性作出调整,以确保实施对企业最有利的应急处理策略。
4.4 实施危机处理方案
应急管理机构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对后,就要积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实施步拟定的方案。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对于不同的受众,都应遵循“危机公关5s原则”:承担责任则;真诚沟原则;速度第一原则;系统运行原则;权威实原则。当危机发生时,企业也应处理好事件参与各方的关系。对企业内部员工,企业应积极争取员工的理解与配合。企业应该建立信息畅通的员工沟通和协调机制,在事件发生后,及时召集员工大会,将事件情况及企业对策告诉全体员工,明确告知员工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使员工同心协力共渡难关。对受害者,企业应换位思考,切实理解受害受害人的处境,迅速提出有效的损失赔偿方案,以获取受害人的理解与支持。对于有争议处,应积极协商,真诚沟通,以制定出双方都满意的危机处理方案。对于上级领导或监管部门,当危机发生时,企业应坚决打消“瞒报”等念头,应积极向上级领导或监管机构汇报危机情况以及危机处理策略,并积极争取领导的支持。危机处理过后,还应提交书面的危机处理报告,包括事件详情、处理措施、预防措施等,并用于承担责任。对于影响社会舆论的媒体,企业应积极主动与媒体沟通,向媒体通报事件实情和进展,获取公众理解。
4.5 企业应急管理危机后评估与改进机制
在危机事件平息之后,应急管理部门应建立危机评估系统,对危机处理整个过程进行评估,包括对预警机制的再度审视、预警机制的实施情况、危机信息收集与决策机制、危机处理机制各项机制进行评估,出具详细评估报告提交给董事会或高管层,详细列出应急管理中各项机制存在的问题,总结企业本次应急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对危机涉及的各种问题分别提出修正措施,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为今后企业应对类似情况做出参考。
总之,企业的发展历程不会一帆风顺,成长的历程中难免面临各类潜在风险,而行之有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将大大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从而为企业这艘大船保驾护航。
[1] 李婷婷.危机管理中的公共政策的制定[J],经营管理者,2010(09).
[2] 龚小兵,李情.危机管理视角下企业应急管理机制构建[J],商业时代, 2011(08).
[3] 刘辉,任建伟.企业应急管理体系构建及其运作管理研究[J],金融经济, 2008(24).
[4] 刘仁辉,安实.面对突发事件企业应急管理策略[J],管理世界,2008(05).
[5] 杨立兵,程运材,杨海洋,陈建宏,魏汝莹.企业应急管理脆弱性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04).